夏至养生之道

2022-07-28 10:15:1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1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热天气是根据夏至和立秋来计算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我国各地气温最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清朝以前,夏至是全国性的节日,我回家和亲戚喝一杯。《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中关于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除,蝉鸣始,半夏生,芙蓉花盛。”说明此时可以割鹿角,蝉开始鸣叫,半夏、木槿逐渐繁盛开花。根据中医理论,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所以养生要顺应夏季阳气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并重点注意“长”字。

《苏文四·漆雕申大论》说:“使志不怒,使华英美,使气发泄,若爱其外,此夏之气应是成长之道”。也就是说,在夏天,你应该精神焕发,快乐开朗,心胸宽广,充满活力。如果万物生长都需要阳光,就要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这样才有利于气机的通气。反之,懈怠、烦闷、愤怒、抑郁会阻碍气机跳跃,这是不合适的。嵇康的《养生论》对炎炎夏日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夏天是炎热的,“不如放松打坐,心中总如冰雪,心中热少,不能化热为热,不能再生热。”也就是“心静自然凉”,这里提到的是夏季养生中的精神调养。

照顾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以适应自然世界的变化,晚睡早起。在炎热的夏季,“暑易伤气”,如果出汗过多,会使人感到头晕、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户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是避开炎热,二是恢复疲劳感。每天用温水洗澡,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去汗水和污垢,使皮肤干净凉爽,解暑防病,还可以锻炼身体。因为,温水淋浴时的水压和机械按摩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张体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此外,在炎热的夏季,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用风扇送风。在有空调节的房间里,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也不适合晚上在外睡觉。

运动调理也是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夏季运动最好在天气较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场地应靠近河湖、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去森林和海边疗养度假。散步、慢跑、太极拳和广播操是最好的运动,不宜做太剧烈的活动。如果你过度运动,会导致出汗,出汗过多,这不仅会伤害殷琦,还会伤害杨琪。运动时,出汗过多时,可适当喝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一定不要喝很多冷开水,更不要马上用冷水洗澡。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有句话说夏天心火当季,如果心火过旺,肺金可以克制(五行观),所以《金匮要略》有“夏天不吃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心)五味(苦)的关系,苦味还可以帮助心气,控制肺气。夏天也是出汗的季节。如果你出汗太多,你会失去太多的盐。如果你的心肌缺少盐,你的心脏会异常跳动。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苏文藏气法·时轮》云:心主夏,“心苦而慢,心欲食酸而得之”,“心欲食咸而得之,心欲食咸而得之,以咸补之,愿恭之”。也就是说藏气软到咸软。从阴阳的角度来说,岳夏不应该吃得太凉,包括阴服。如嵇说:“夏天虽然太热,但不宜吃寒煮冰雪、蜂蜜水、凉粉、凉粥。如果你充满了寒冷,你就会得霍乱。”心肾功能衰竭,也就是外热内冷,因为外热内冷,所以寒性食物不宜多吃,少吃就可以了,贪吃肯定会伤脾胃,让人呕吐。西瓜、绿豆汤、乌梅汤是解渴解暑的佳品,但不宜冰镇。根据中医脏腑关系,“肾无心之火为水寒,心无肾之水为炽盛。心须肾水润,肾须心火暖。”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宜清淡而不宜油腻,宜甜而宜浓。多吃杂粮来降温身体,不要暴饮暴食热食,以免帮助散热。吃凉性水果要适可而止,不能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厚重油腻的产品宜少而不多,以免清热祛风,刺激疖子。

下一篇:处暑节气的习俗与活动
上一篇:小雪时节之小麦越冬期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