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火箭小知识(关于火箭的小知识)

2023-03-05 11:30:0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3

呵呵,我也要参加这个比赛。

我查到了,所以。

不告诉你! 算了,还是告诉你吧!1.身体健康 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至少跑步两英里(约3.2公里),骑自行车15分钟,50米的泳道游五个来回,不间断地举重15分钟。 2.团队合作 学会和他人相处。

太空船空间很小,你必须知道怎样和其他机组人员在一起生活。 3.外语水平 懂基本的俄语。

但是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曾经在02年花费巨资搭载俄罗斯太空飞船进行太空旅游的南非富翁马克-沙特沃思曾经表示,每天四个小时的俄语课程就像给大脑动手术还不上麻醉药。

4.身体检查 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必需的。 心脏病人是绝对不允许上天的,但是像轻微的哮喘病等不会有影响。

5.心理检查 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尤其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镇静的素质。 一名宇航员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而在太空可没有哪里可以逃的。

6.超重耐力训练 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维能力。 这种训练通常会在高速旋转的离心室或旋转座椅上完成,训练中最大的压力是承受加速度,航天员的训练则要求超载达到人体自重8倍重力的加速度,持续时间为40至50秒。

在载人航天飞行训练中,超重耐力训练是对航天员自我极限的最大挑战,这是有名的魔鬼训练,很多人为之却步。 7.急救训练 基本的急救知识是宇航员的常识,比如骨折后给腿部上夹板,还有给伤口上药等。

8.陆地生存训练 模拟航天飞机在俄罗斯的野外意外坠毁,受训者必须接受怎样生火,怎样搭建临时住所,如何求救等基本生存训练。 9.海上生存训练 万一发生意外,宇航员还应该做好在紧急降落黑海的准备。

其中一个训练就是宇航员穿着太空服跳入水中,在水中应该学会自己给救生艇充气。 10.失重训练 在失重状态下,一切日常任务如吃东西、喝水、上厕所、呕吐等都需要重新学习,否则可能会给你和其他人带来很多麻烦。

美国宇航局的医学专家特意研究出一个名叫“呕吐彗星机”的大型仪器,宇航员只要在上太空前,在这个仪器里“住”上100个小时,那么,他上到太空后,就不会再发生呕吐的现象了。 而在这个不断旋转的机器里,宇航员还要学会在30秒内穿好太空服。

11.学会驾驶航天飞机 太空旅行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因此如果自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意外,或其他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话,必须有人能够驾驶航天飞机返回地球。 12.钱 最后可能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你应该拥有至少2000万美金。

1.2007年11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名称是嫦娥一号。 2.2007年11月2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的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3.目前我国有三个卫星发射基地,即将在文昌建设第四个发射基地,预计在2010年投入使用。 4.2007年4月14日我国用“长三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是我国“北斗计划”中的一颗卫星,请问“北斗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定位导航。

5 为纪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一壮举,2007年3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确定2009年为国际天文学年,主题定为:“The Universe – yours to discover”。 6.下列关于行星说法错误的是木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长庚’,它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质量最大的。

7.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大量的探测器去考察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下列探测器和被探测的行星对应正确的是伽利略号 木星8.下面关于太阳系质量最大的前5个大行星,按质量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9. 猎户座大星云的梅西耶编号为 M4210.下列关于各节气的含义描述不正确的是冬至那天太阳赤纬为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11.人类已给月球上的许多地方命名了,下列名称不属于月球的是奥林匹斯山12.月球的环形山大多数以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其中也有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下面人物中那位人名并没有用来命名的是宋应星13.关于望远镜表述正确的是相比地平式望远镜,赤道式望远镜的优点是易于跟踪天体的周日视运动14.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面和月球赤道之间的夹角大小为6度41分,这使得我们能够在地球南北极看到一些月球背面。

15.下列关于彗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彗星靠近太阳时被加热,彗星的光主要是由炽热的气体发出的。 16.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个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随后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17.在太阳系内有的行星向外辐射的能量比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还要大,到目前为止,已知这样的行星有木星和土星18.土星外围的光环中间有一条黑暗的缝隙把光环分为内外两部分,这条缝隙是以它的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被称为卡西尼环缝19.通过对月相的观察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当天在该月份中的日期,如当月相为上弦月时,大概为每个月的农历初八左右20.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有一颗行星的自转方式非常独特,它的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7度55分,几乎是‘横躺’轨道平面上自转,这是哪颗行星? 天王星21.下列天体哪个。

一、人造地球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通常由人造卫星、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控制和数据采集网以及用户台(站、网)组成。 人造卫星和用户台(站、网)组成卫星应用系统,如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和卫星空间探测系统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

人们更多的是按用途把人造卫星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二、航空母舰: 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 中文“航空母舰”一词来自日文汉字。

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 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 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

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航空母舰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又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母舰,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而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飞机。

某些国家的海军还有一种外观类似的舰船,称作“两栖攻击舰”,也能搭乘和起降军用直升机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机。 按吨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6-9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今天世界上一共有十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 中国从前苏联购买了瓦良格号、基辅号、明斯克号等航空母舰,但这些航母都并未作为军事用途。

而日本虽然名义上没有航母,但是其所谓的“大型两栖登陆舰”和“巨型补给舰”实乃直升机航母和轻型航母。 2006年3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汪致远宣布中国将自行建造航空母舰,发展航空母舰战斗群。

现在世界各国海军一共有数十艘在使用。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它国家的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小得多。

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军舰。 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由2座核反应堆和4座蒸汽轮机推动,全长340米,载员6300人,价格50亿美元,仅每条船每月的经营开支就要1300万美元。

三、宇宙飞船 载人飞船又称宇宙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 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

它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员。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

它由两个舱组成,上面的是密封载人舱,又称航天员座舱。 这是一个直径为2.3米的球体。

舱内设有能保障航天员生活的供水、供气的生命保障系统,以及控制飞船姿态的姿态控制系统、测量飞船飞行轨道的信标系统、着陆用的降落伞回收系统和应急救生用的弹射座椅系统。 另一个舱是设备舱,它长3.1米,直径为2.58米。

设备舱内有使载人舱脱离飞行轨道而返回地面的制动火箭系统、供应电能的电池、储气的气瓶、喷嘴等系统。 “东方”1号宇宙飞船总质量约为4700千克。

它和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只能执行一次任务。 四、运载火箭: 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输工具。

用途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一般由2~4级组成。

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 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

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许多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外围捆绑有助推火箭,又称零级火箭。 助推火箭可以是固体或液体火箭,其数量根据运载能力的需要来选择。

推进剂大都采用液体双组元推进剂。 第一、二级多用液氧和煤油或四氧化二氮和混肼为推进剂,末级火箭采用高能的液氧和液氢推进剂。

制导系统大都用自主式全惯性制导系统。 在专门的发射中心 (见航天器发射场) 发射。

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的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运载火箭按其所用的推进剂来分,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

如我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则是一种固液混合型的三级火箭,其第一级、第二级是液体火箭,第三级是固体火箭;美国的“飞马座”运载火箭则是一种三级固体火箭。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据“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介绍,世界上载人飞船有一舱式、二舱式、三舱式。 中国研制的是复杂的三舱式飞船。

“神舟5号”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总装。 载人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飞船除三舱外还有一个附加段。 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

施金苗介绍说,承担飞船研制任务的主要是两家“航天巨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两舱”——轨道舱、返回舱研制工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一个舱、三个子系统”——推进舱与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天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天地话音、电视图像、高速数据传输、飞船返回地球时启动的船载小推力发动机,以及返回舱落地前启动的缓冲小火箭等。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 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 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 它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 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 它装有10台发动机。 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飞船上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伞面是上海制作的,巨幅伞面达1200平方米,质量标准是既要牢,又要轻

航空航天基本知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

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 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

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 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

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5℃。

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 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

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 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

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 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

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

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 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

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

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

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 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 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

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 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

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 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

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 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

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

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

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 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

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 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

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

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 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

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 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

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

航空

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为航空。 气球,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则是利用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空气动力在大气层内飞行。 飞机上的发动机依靠飞机携带的燃料(汽油)和大气中的氧气工作。

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早就产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低下的时代,这种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阶段。 虽然人类很早就做过种种飞行的探索和尝试,但实现这一愿望还是从18世纪的热空气气球升空开始的。

自从20世纪初第一架带动力的、可操纵的飞机完成了短暂的飞行之后,人类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古老梦想才真正成为现实。 经过许多杰出人物的艰苦努力,航空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为航空。

气球,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则是利用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空气动力在大气层内飞行。 飞机上的发动机依靠飞机携带的燃料(汽油)和大气中的氧气工作。

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早就产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低下的时代,这种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阶段。 虽然人类很早就做过种种飞行的探索和尝试,但实现这一愿望还是从18世纪的热空气气球升空开始的。

自从20世纪初第一架带动力的、可操纵的飞机完成了短暂的飞行之后,人类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古老梦想才真正成为现实。 经过许多杰出人物的艰苦努力,航空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 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 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 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 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 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 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

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 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 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

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下一篇:中国航空科技发展小知识
上一篇:宇航上宇宙的小知识(宇宙小知识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