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节日)(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

2023-02-26 20:46: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0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节日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

中文名

少数民族节日

地区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

性质

壮族传统节日

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

壮族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1]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 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牛魂节

壮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 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 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是日,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 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 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 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药王节

亦称药师节。 壮族传统节日。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 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 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 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 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 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 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 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吃新节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 又称开青节、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 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尝新。 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 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舞,竟日方休。 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也称五谷庙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 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 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 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

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 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 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 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擂背节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

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 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 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 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 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尝新节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跳岭头节

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又称“跳岭头”。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 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 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 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壮年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 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 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

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 后来妖魔作祟,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 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侗族

姓氏节

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 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 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 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 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 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 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年

侗族传统节日。 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 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 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 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 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 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冬节

见侗年。

花炮节

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 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 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 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仫佬族

走坡节,仫佬族青年传统社交节日。 又称坡节、坡会。

坡会又称后生节。 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择日举行。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 初次相会对唱《相逢歌》,告别时,互赠毛巾、布鞋等随身带的小礼物;二次对歌相逢,彼此称“双”;第三次相逢对歌改称“旧”。 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现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赛、下棋等活动内容。

水族

端节

水族传统节日。 水语叫“借端”。 端节原先是在统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块过的,后因人员过多,住地分散,为便于过节时互相往来,互相庆贺,经协商,定于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间第一至第七个亥日分期分批过节。 习惯上是长房住地的人先过,晚房后过。 节期忌晴,以有雨为吉,预兆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广西水族不单独过端节,与当地的壮族、汉族一道过春节。

卯节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传统节日。 又名借卯。 每年夏收夏种大忙后,人们选一个卯日来庆祝丰收。 青年男女赶“卯坡”,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彝族

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 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 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 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 亦称忌欢节。 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 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 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 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 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 亦称跳公节。 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 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 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 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 北宋始有该项活动。 分大跳和小跳。 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 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 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瑶族

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 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 各地节期不一。 一般秋收后举行。 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 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 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 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 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着节、瑶年。 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 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 时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 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 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苗族

苗年

黔东南方言区苗族传统节庆活动。 苗语称努伦。 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经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头、红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荣而止,以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历时3个多月。 年前,大家清扫房屋,修整村道,杀猪、做糍粑,做好迎宾的准备。 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们抢新水、挑金银,小伙子们上山赶牛羊入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初一安龙神,赶鬼邪。

初二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年饭。 初三以后上芦笙坡,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 节庆期间,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村级、乡级坡节无数,坡节除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马、斗鸟、斗牛及对歌、摔跤、鸟枪射击等活动。 男女青年自由往来,以歌会友,以笛传情,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 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结束。

社节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 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 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 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禁止参加。 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 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 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节日。 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 时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来乌米饭树叶和枫树叶,入石臼舂碎,用滤汁泡米蒸成乌糯饭,并杀鸡宰鸭为牛祝“寿”。 乌米饭是苗族民间验方,具有强筋护骨、益精养气的疗效。 苗族用乌米饭来敬牛,反映农耕社会中牛的特殊作用。

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斗马节

苗族传统节日,浒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 当地苗族有以斗马取乐习俗。 相传500年前,苗族姑娘都爱嫁勇敢的斗马能手,小伙们爱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组织斗马来决定姑娘的归属。 以后斗马逐渐演变为盛大节日中的主要活动。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 节日活动有斗马和赛马两项,最后评出第一、二、三名。 斗马节期间,还同时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拉鼓节

苗族传统节日。 苗语称希牛。 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小鼓。 节期均为3天。 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两头用牛皮封紧,鼓桶上通两个气眼。 节庆活动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阶段。 是时远亲近戚纷纷前来“吃鼓”,一起欢度节日;主人们分鼓吃猪肉,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之中。 拉鼓节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兴旺,祭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古尔邦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重要节日[春节]蒙语称“白月--qagan sar”,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在蒙古国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 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 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 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四季节(白群节qagan surug in horim)蒙古历农历3月21---用九十九匹白马的奶祭苍生天。

缰节(淖格图、西日荷节nogtu xirhe in horim)---蒙古历农历9月---3月份开始挤马,抓马驹9月份放马驹。

夏之湖节(zun nu nuur in horim)---蒙古历农历5月。

特斯玛节(tessem talbihui in horim)---蒙古历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黑苏力德节(hara suld in tahilga)---12年轮回一次。

白月节(qagan sar)---蒙古历农历1月1日---通藏历新年一样,是蒙古族的春节。

火节(gal in tahilga)---祭奠火神,农历12月23日24日---用羊胸祭奠。

火节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泼水节。

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 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 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其它民族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驱鬼节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参考资料

1.壮族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中国网

下一篇:戴玉庆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原董事长)
上一篇:毛泽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