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集

2023-02-26 20:46: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毛泽东诗集毛泽东主席毕生所创作的诗、词

《毛泽东诗集》主要收录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毕生所创作的诗、词等。 该诗集是毛泽东主席去世以后,后人为怀念他和他所创作的诗词编辑而成。 其中收录的最著名的有《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等。

中文名

毛泽东诗集

年代

现代

作者

毛泽东

词牌名

沁园春

诗词介绍

毛泽东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是巨大的胜利。 但是,陕甘根据地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1月3日,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的汇报。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当前的军事行动。 会议决定:军事工作由毛泽东负责;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

根据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领导人暂分两路: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陕甘根据地的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这时,蒋介石已经知道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会师的消息,重新调整了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组织新的进攻:在西边,以第五十七军四个师由陇东沿葫芦河向陕西鄜县东进;在东边,由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沿洛川、鄜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

局势十分危急,毛泽东却指挥若定。 他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先在鄜县的直罗镇打一次歼灭战,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一至两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敌以打破这次“围剿”。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边是一条小河。 干部们看过后兴奋地说:“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

11月18日,在直罗镇以东的东村,毛泽东主持召开西北军事委员会议,作关于战略计划的报告。 指出: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红军,扩大苏区,是三位一体的任务。 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 建议将红军主力集中南线。 会议通过毛泽东这个报告,要求两个军团分别付诸实施。

11月19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东北军第109师明日有到直罗镇的可能,我军应准备后日作战。 在发起进攻前,他又要求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团以上干部到直罗镇周围,察看地形,研究具体作战部署。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孤军深入,沿葫芦河进入直罗镇。 当晚,毛泽东下达命令,按原定部署,红一军团从北向南,红十五军团从南向北,在拂晓前包围直罗镇。 毛泽东的指挥所设在距直罗镇不远的一个山坡上。 战斗打响前,他在下达作战命令时斩钉截铁地说:“这个仗,一定要打好!”“我们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11月21日拂晓,红军突然从南北山上向直罗镇猛扑下去。 第一○九师仓促应战,激战至下午二时,大部被歼。 红军在打援中又歼灭援军第一○六师的一个团。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等从前线回到后方的瓦窑堡。 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负责人一起,听取五人小组关于审查刘志丹等“案件”情况的汇报,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应予释放。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和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的纠正,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原来面对的两个最紧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中共中央能够在这里站定了脚跟,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来考虑和处理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以及李维汉、郭洪涛等十余人。 张闻天主持会议,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指示精神。 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

瓦窑堡会议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它表明党中央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来贯彻共产国际决议,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继续抓紧对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东征时中央政治局随军行动,彭德怀、张浩参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陕北由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以周恩来为书记,主持后方工作。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命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 各路红军立刻奉命秘密行动起来。

毛泽东从瓦窑堡出发,经过延川到达延长县县城。 1936年1月底,他在这里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和巩固的关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影响陕甘根据地巩固的顾虑,也批评了李德所说东征是“想挑起日苏战争”的错误观点。 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东征的战备步伐。

毛泽东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楼的土地。 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河口渡河,在石楼县辛关登岸。 从陕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毛泽东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营于义牒镇留村,毛泽东写下了一生最为快意、最为得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这首千古绝唱十年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风骚:本指辞藻。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复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 作者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 11月4日,重庆《新民报》刊出传抄件。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1946年4月,范文澜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读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成就所折服。 他把这首词译成白话文,发表在同年10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上。

范文澜译文的正文是:

这是北方的风景啊!千里万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飘飘的落着。 老远望去,长城里边和外边,只是一片空旷;黄河高高低低,波浪滚滚的河水,一下子冻结不流了。 一条一条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块一块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 大山高原,都在跳动,要和老天比一比谁高。 等到晴天,看鲜红的太阳照起来,像个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

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 可惜那,得到胜利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武功虽然很大,对文化的贡献却嫌少。 名震欧亚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骑马射箭打胜仗。 这些人都过去了,算算谁是真英雄,还得看今朝。

诗词

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范文澜打破了雅俗界限,用鲜活的现代口语,把毛泽东咏雪词的意蕴较为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沁园春.雪

--tothetuneofChinYuanChun

February1936

Northcountryscene:

Ahundredleagueslockedinice,

Athousandleaguesofwhirlingsnow.

BothsidesoftheGreatWall

Onesinglewhiteimmensity.

TheYellowRiver'sswiftcurrent

Isstilledfromendtoend.

Themountainsdancelikesilversnakes

Andthehighlands*chargelikewax-huedelephants,

Vyingwithheaveninstature.

Onafineday,theland,

Cladinwhite,adornedinred,

Growsmoreenchanting.

Thislandsorichinbeauty

Hasmadecountlessheroesbowinhomage.

Butalas!ChinShih-huangandHanWu-ti

Werelackinginliterarygrace,

AndTangTai-tsungandSungTai-tsu

Hadlittlepoetryintheirsouls;

AndGenghisKhan,

ProudSonofHeavenforaday,

Knewonlyshootingeagles,bowoutstretched

Allarepastandgone!

Fortrulygreatmen

Looktothisagealone.

*AUTHOR'SNOTE:

ThehighlandsarethoseofShensiandShansi.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复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 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 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 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 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 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 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 “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 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 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

——柳亚子

1945年9月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沁园春·雪——和二十八画生》

杨将军

2005年大寒

数九隆冬,猎猎朔风,瑞雪飘飖。

眺黄河上下,冰凌浩浩;

长江左右,雪雾滔滔;

塞外皑皑,昆仑皓皓,万里茫茫素裹袍。

还放眼,看雾凇树挂,林海松涛。

山河触动心潮,数古往今来众英豪。

叹佛陀孔孟,非真圣道;

庄周黄老,难以逍遥;

雅典学园,清真古月,将相王侯枉自骄。

君识否?惟基督我主至大崇高!

采桑子·重阳古诗赏析

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1929年的重阳是10月11日。

②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黄花:指菊花。

④不似:不类似,不象。

⑤寥廓:空阔远大。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空阔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 “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 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 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 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 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 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 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 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他的主要着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作品集目录

毛泽东着作之诗词作品:

贺新郎别友(1923年)

沁园春长沙(1925年)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卜算子咏梅(1962年12月)

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

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五古挽易昌陶(1915年5月)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4月)

虞美人枕上(1921年)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12月)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毛泽东

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

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五律看山(1955年)

七绝莫干山(1955年)

七绝五云山(1955年)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七绝刘蕡(1958年)

七绝屈原(1961年秋)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

七律洪都(1965年)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毛泽东诗词艺术价值受到充分关注

对于毛泽东诗词艺术的评价,很长时间受到毛泽东作为中国领袖的政治地位的影响,其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变。 表中馆藏量位列第二位的是1975年,由印第安纳大学柳无忌、罗郁正二位教授共同编撰的《葵晔集:中国诗歌三千年》。

该书收录了50多位译者翻译的近1000首中国历史上历代著名作家的诗、词、曲作品,书中收录了毛泽东8首诗词的译文。 该书从1976年面世开始,就被美国多家大学作为讲授中国文学的教材,因此毛泽东诗词被很多西方年轻人所知晓。 而最早关注毛泽东诗词艺术超过其革命领袖身份的,是美国诗人、教授威利斯·巴恩斯通,1972年他和郭清波合译的《毛泽东诗词》分别在纽约、埃文斯通、旧金山、伦敦、多伦多五地同时出版。 该译本有37首毛泽东诗词英译,还有毛泽东诗词书法手迹《清平乐·六盘山》。

中国主动对外传播《毛泽东诗词》始于1958年。 1958年《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第3期刊发了英译毛泽东诗词18首,出版时没有署名译者,但据后世回忆文章考证,这些译者是翻译家叶君健、钱锺书和外文出版社英文组负责人于宝榘等人,外文社英文专家安德鲁·波义德为译诗做了润色。

该杂志合订本全世界馆藏数量是421家。 1958年9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在《中国文学》杂志18首外,增加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译者是英籍专家戴乃迭女士。 1964年,国家成立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小组,39首译诗翻译得精雕细琢、规范准确,成为其他语种译本的参考范本。 但该译本直到1976才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外,毛泽东诗词国内英译本还有许渊冲、辜正坤、黄龙、赵恒元等人的译本等10多种,出版时间均在1992年之后。

政治外交与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

诗言志。 毛泽东诗词获得世界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 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竹内实在《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一书所说:“毛泽东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相重叠,他吐露的诗情既是个人内心世界对于革命的憧憬,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毛泽东诗词作为一位世界伟人的心灵轨迹的真情袒露,同时又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摆脱列强侵略获得民族独立、建设新中国各个历程的精神写照。 因此《毛泽东诗词》的对外传播,具有集政治外交与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双重意义。

最为知名的案例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 根据吴寿松的“为赠送尼克松总统而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记载,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周总理主持的欢迎晚宴上致祝酒辞时,竟然引用了一段毛泽东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尼克松成为第一位在公开场合讲话中引用毛泽东诗词的外国首脑。 第二天,尼克松游览八达岭长城时,又吟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并向我国外交部人员索要《毛泽东诗词》英译版。 通过毛泽东诗词,尼克松传达了美国希望与中国只争朝夕、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愿望。 这个事件一时间传为对外文化传播领域里的佳话。

《毛泽东诗词》赢得了不少国外领导人的关注和赞许,在很长时间成为当时来华政治家争相索取的厚礼和谈资,为中国的外交活动赢得了共通的话语空间。 时至21世纪,斯里兰卡西里塞纳总统提议翻译《毛泽东诗词》,表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影响更多地来自于毛泽东诗词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诗人毛泽东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1]

参考资料

1.毛泽东诗词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人民网

下一篇: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节日)(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
上一篇: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仪怎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