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来历简介(农历小年的来历)

2023-02-14 21:02:4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8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 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 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 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

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下一篇:中国农历起源于何时?(中国农历起源于什么时候)
上一篇:农历的来历,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