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起源于何时?(中国农历起源于什么时候)

2023-02-14 21:02: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即: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立春 - 立是开始的的开始 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国的二十中四节气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小满 -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夏至 -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 秋季的开始。 处暑 -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 昼夜平分。 寒露 -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 冬季的开始。 小雪 - 开始下雪。 大雪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下一篇:精油的危害(瘦身精油的危害)
上一篇:农历的来历简介(农历小年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