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怎么写(喜讯和喜报的用法)

2022-03-30 20:35:0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0

作者天地日月

从1970年12月参军到现在已经51年了。我们进入古代总是有点怀旧。人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又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聊。战友们提到,入伍通知书应该是其中之一。按照我的想象,当我把50多年前的入伍通知书呈现给大家时,我的战友们会感到更加亲切,看到多年未见的“有血有肉”的文件也会感到欣慰。然而,令我非常惊讶的是,超过90%的人说他们从未见过它,或者从未听说过它,但他们不这么认为。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我的小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笑话。所以,犬儒主义告诉我该怎么做...好在很少有同志说自己见过,或者见过别人,还起到了转移和定级的作用。

因为那一年我参与了征兵的全过程,也因为我在高校学过征兵,所以一直参与到退役前后。我们可以谈谈。

入伍通知书是我们入伍的直接证明,相当于大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也相当于参加工作或转岗时的报名通知书。是国家每年征兵工作中,青年人确定参军时发给个人的一种手持证件。发布征兵通知是征兵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入伍通知书》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由基层组织实施。个人征兵档案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体检,二是政审,三是定兵。也就是个人通过了体检和政审,最后是决定谁去,这个人最终是否参军。通常,部队是一步一步确定的。当时公社是主导意见,县里最终批准了。部署结束,会同时出示两份文件,一份是《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一份是入伍通知书。《应征入伍青年登记表》除个人一般内容外,主要由旅、社、区、县组成,均给出“同意参军”的正面意见,注明入伍日期,并加盖公章。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们谈论检查文件时,我们实际上是看这张纸。县里发的入伍通知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各级行政组织明确谁来当兵。二是明确告诉个人,你已经被确认是军人。入伍通知书最后交给个人,由个人保管。

“入伍通知书”是我们个人唯一持有的入伍依据,其权重与《退役军人退役证》相当。当年,如果你没有这个证书,你怎么肯定能当兵?你为什么要换军装?为什么还会去走亲访友,甚至为客人办酒席?......所以每个人肯定都有一张“入伍通知书”。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王佳芝拿到《入伍通知书》后,急忙赶回武汉向家人报喜。他妈妈从武汉去王场送他,非常谨慎。王群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代金券,家人会相信吗?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没看过这么重要的文件?我仔细回忆过,可能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受当时传统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当时青年的去向都是父母的话,青年考生只是家里的一个孩子,一切都只听从父母的建议。因此,基层干部工作的重点是年轻候选人的父母(家长)。父母经常异口同声地说话,很少和孩子交流。不像现在,年轻人管自己的事情,父母管不了。

那时,大多数老人仍然不想当兵。首先,他们害怕战斗,当兵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第二,经济落后,最后养了儿子,但是想挣钱养家就要尽到责任。征兵工作以参军为主,家人对《参军通知书》掉以轻心,甚至认为不去就好!不像现在每个想参军的人,甚至是从后门进部队都要付钱,《参军通知书》很难找,特别珍惜。

第二,入伍通知书直接交给父母,主要是父母,而不是申请人本人。因为基层干部比较谨慎,必须交给父母(父母,或者大人)。当时,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无法理解通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拿到手后就收起来,不知道去哪了,也不告诉年轻考生。当时农村比较忙,不在家,大部分“入伍通知书”都是在田间地头匆忙交给父母,或者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连那张纸上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就随意处理了。我参加了入伍通知书的服务,这是在外地给父母的。和王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被移交给自己的。我认为这是大多数战友没有看到或听到《入伍通知书》的主要原因。

第三,战友没注意自己,更别说引起个人注意了。《入伍通知书》,也叫《喜报》,有一小部分基层干部把喜报送到家里,直接贴在主房的墙上。因为接到通知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离开家了,我们被喜悦冲昏了头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走亲访友,还有很多事情要交待和处理。我们甚至不得不暂时结婚和订婚。我们不能不担心这个通知,即使我们把它贴在墙上,我们也不能看它一眼。据几个战友的弟弟妹妹说,我哥参军后我们经常在墙上看到参军的喜讯,但是战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原因。

第四,不排除少数基层干部不负责任。“入伍通知书”已经从县里发到大队小队,各级招录干部必须明确谁要参军。至于通知给我什么,基层都行。觉得口头通知为主,随时打电话就够了,随便处理通知。可能是有人递过来的,到处乱逛,也不知道在哪里。

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时间长了,就忘了,大家都没说,所以也不是那么回事。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第一次参加公社工作队,调查了安民党反革命组织的案件,清理了阶级队伍。由于公社没有文书错误,我被命令担任文书工作的临时代理人。记得当时有一个招聘招聘的档案业务,当时参加了餐饮工作,周当时就接了工作。还有就是先对知青进行系统登记,然后他们会分批聘请知青回城。招聘刚开始的时候,我又参加了招聘。记得当时的《入伍通知书》是县里统一印制,公社填发,印章是公社革委会。

我们王昌的通知是我在1970年12月10日统一填写的。我的复印件是武装部部长田德松填的,当时没有填时间。说等我把整个公社的生意做完,就送到我家。两天后,我完成了所有的任务,主力去了张家口。田部长让工作组的一名成员晚上把这个好消息送到我家。于是,我的通知一人填了两遍,用的是毛笔和钢笔两种书写工具。

让我们仔细看看当年的入伍通知书。它是用16克拉单面朱红色纸胶印的,用金色和黑色套印。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顶部印有金色的最高指示,边框由大写的快乐字组成。同样,中间以金色印刷“喜讯”二字作为底色,套印“青年入伍通知书”,标明文书名称和性质,既是入伍通知书,也是报喜的意思。正文的标题是主发给个人的那篇,也就是XXX同志,很清楚这篇文章是发给谁的,不是发给单位的,每个参军的人一份。文化大革命的口号语言贯穿全文。落脚点是县革委会征兵,带领小组审核批准你光荣入伍。签约为县人武部。

与往年相比,这份《参军通知书》的版面最小。自1955年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每年都要进行征兵,参军的喜讯也不断传出。最大的是对面的红纸(半张)。这次是十六个十,也就是过去的八分之一,大概是为了省纸。具体由同级政府兵役机关即县人民武装部办理。当时政府称之为“革命委员会”,当时一直如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入伍通知书损坏了,印章的墨水也变了,字迹看不清了。一个不精致,一个不豪华,三个不大气。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奇怪。但它确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篇文章代表一个时代,也揭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这是历史,这是我们经历的过程。

1970年12月12日起,田部长把这份《入伍通知书》寄回家,他先放在饭桌上,自己保管。父母没文化,听不懂,但我口头告诉他们,田部长今晚带人回家送参军的喜讯,他也看了他们一眼,大概也不在乎。我弟弟不知道这件事。自从新兵离家后,这份《参军通知书》连同他们当兵时的全家福都放在一个小包里,后来随着照片的增多而保存了下来。

这份入伍通知书跟着我去宝鸡进行新的训练,跟着我去青藏线沿线的西藏,跟着我去紫龙边防,跟着我去西固服役,跟着我去南京继续服役。在部队20年服役期间,我们经常拿出来拍照。转业退休时,准备销毁,和退休证放在一起,感觉起了呼应作用。如果你参军,你将被开除!另一方面,如果你退休了,你会参军的!我在武汉工作到退休。这一次,我觉得当人们到达码头,公交车到达车站时,是时候清理干净,准备烧掉它了。下面的破缝那次被撕掉了,我舍不得扔进一堆照片里,运回荆州。上个月,我卖掉了区政府退休时分配的老房子。清理杂物的时候又找到了,和我一起拍了照片发到网上。于是,本文开头的场景出现了。(2021年7月15日于荆州)

下一篇:劈叉怎么练(小孩劈叉怎么练)
上一篇:失信不立什么意思(失信不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