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意思(迷茫焦虑什么意思)

2022-12-13 22:23: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13


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作者|杨林成

公文写作,对事物的质和量都必须表达明晰,做到措词规范、得体。 因此,弄清每个词的确切含义,词义的范围大小、程度轻重,与其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里,试举几组易混词来辨析一下。

迷茫 迷惘

“迷茫”与“迷惘”是一组近义词。 可抓住“茫”与“惘”这两个语素来咬嚼。

“茫”,形声字。 从水、芒声。 本义是水浩大的样子。 “迷茫”形容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反义词是“明朗、分明”。 如:“前车的尾灯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着后车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车拐弯,我们的车走在了最前面。 视野里一片迷茫。 ”引申指人的神情迷离恍惚。 如:“解释了半天,他脸上还是一副迷茫的神情。 ”进一步引申指困惑。 如:“唱过一年半的评剧,唱过半年的河北梆子,这之后确实很迷茫。 我也一直在想,下一步干吗去呢?”这里的“迷茫”说的就是没有方向感。

“惘”,形声字。 从心、罔声。 本义是失意。 引申指困惑、迷惑。 “迷惘”的意思就是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如:“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 ”又如,斯泰因为海明威的名著《太阳照常升起》题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连同这部巨著就成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 如果改说成“迷茫的一代”,则不够深刻,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小说主人公完全失去人生目的与生活意义的颓废状态。

“迷茫”和“迷惘”虽然都可以表达困惑这一意思,但语义的轻重不同:“迷茫”语义较轻,指一种外表的神态、脸色,往往是一眼可见的;“迷惘”语义较重,指一种内在、深层的精神状态——多为思考无果的困惑,同时伴随着失落、焦虑等消极情绪。

一个人的神色往往能体现他的精神状态,因此,“迷茫”“迷惘”有时又可通用。 比如上文所举的例子“这之后确实很迷茫”就可改说为“这之后确实很迷惘”。

处事 处世

这两个词读音相同语义接近,都是动词,容易弄混。

“处事”,义为处理各种事务。 “事”指各种具体的、实在的事务,既可以是重大的军机要务,也可以是日常的鸡毛蒜皮。 比如:“多尔衮不仅聪颖异常,而且处事灵活。 也许是因为脑瓜子灵的缘故,在十六个兄弟当中,外加阿敏等堂兄弟,以及岳托、萨哈连等侄儿辈,他都处得来。 ”

“处世”,义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例如常说的“处世哲学”“为人处世”即是。

在使用上,“处事”与“处世”处于互补的状态。 “处事”说的是一件件具体的事务;“处世”则是比较抽象的、笼统的,涉及做事情的一贯态度、基本作风。

一次次的“处事”方法中,就体现着一个人的“处世”风格。 因此,“处事”“处世”也有相通之处。 比如,我们既可说“处事灵活”(处理某事时的方法不拘泥);也可说“处世灵活”(接人待物的态度不刻板,能便宜行事)。

分辨 分辩

咬住语素细细嚼。 “辨”和“辩”都含有两个“辛”。 “辛”在甲骨文中为刑具之形。 从辛取义的字,本义多与犯罪、刑罚有关。 “辩”为“言(讠)”在“辡”中,表示两个罪人互讼,法官居中审理案件,有争辩、治理之义。 “辨”为“刀(刂)”(刀的功能是使物体分开)在“辡”中,表示法官裁断是非。 本义为判断、区分。 可见,“辨”和“辩”不仅音同形近,字义也相通。 古汉语中这两个字经常混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二者有了较为清晰的界限:“辩”强调通过言辞来阐述观点,澄清事实,如“有口难辩”;“辨”侧重于表示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分,如“明辨是非”。

“分辩”,义为辩白,即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如“证据俱在,无须分辩”。 “分辨”,义为辨别、区分,如“分辨不清方向”。

淡泊 淡薄

“淡泊”是一个书面语词。 作形容词用,义为恬淡,如“淡泊明志”;作动词用,表示不追求、不热衷,如“淡泊名利”。 “淡泊”描述的是一种与世无争、不慕荣利的洒脱性情。 诸葛亮起初躬耕南亩时,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高士。

“淡薄”的意思较多,主要有四个:(1)云雾等密度小,如“浓雾渐渐地淡薄了”。 (2)味道不浓,如“酒味淡薄”。 (3)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如“人情淡薄”。 (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如:“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淡薄了。 ”

“淡泊”讲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品行、人生态度;“淡薄”讲的则是事物的小、少、浅等性状。

妨碍 妨害

“妨碍”中的“妨”与“碍”是同义语素。 “碍”,《说文解字》解释说“止也”。 “妨碍”,意思是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比如:“这个大柜子放在过道里,妨碍走路。 ”

“妨害”义为有害于,比如:“雨水过多,会妨害大豆生长。 ”

“妨碍”与“妨害”都是对其他事物产生不利影响。 但有区别:“妨碍”的语义较轻,一般不会产生致命的影响;而“妨害”的语义较重,强调“害”,往往会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比如,警示语“吸烟妨害健康”就不宜改成“吸烟妨碍健康”,因为这么一来,就不能突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程度。

工效 功效

“工效”与“功效”是一组同音词,但意思大不同。

“工效”指工作效率,是考核工作量大小的一个因素。 比如:“区以上煤矿采煤工作面单产从16096吨/月提高到18234吨/月,采煤工效从5.39吨/工提高到6.08吨/工。 ”

“功效”指功用、效能,近义词是“成效、效果”等。 比如:“虽然信访并不能解决所有信访者的问题,甚至实践中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但是信访最大的功效在于公民借此获得权利救济的可能。 ”这里的“功效”说的就是信访工作的作用、价值。

要之,“工效”是员工的工作效率,“功效”是产品、措施、制度等发挥的作用。 “工效”有高低之分,“功效”则有强弱之别。

公文的行文目的,就是要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公文的内容,继而付之于行动。 这就要求草拟者平时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在词义辨析上下一番功夫。

(本文原标题为《几组易混淆词语辨析》,原刊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秘书工作》2021年第1期)

来源: 传媒茶话会

下一篇:当归的功效(当归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治什么病)
上一篇:八宝粽子(八宝粽子的做法和配料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