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什么意思(因材施教什么意思)

2022-12-12 13:20:1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80


作者:刘宏宇

日前看平台上热推出一篇讲孔夫子“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文章,很兴奋且欣慰。 因为终于有人谈这个话题了!而且所言很是精要、中肯。

有教无类这话,高中时候听过,但没人教,因为不在教材里。 不懂为什么不在。 或许是比《醉翁亭记》什么的难吧。 我说的难,是指老师——老师们讲不清楚,所以也就不教。

倒是教了《陈涉世家》,还很着重了其中所谓陈涉说的那句牛逼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很似引申了这话的“革命性”,以至于占了太多课堂时间,文章中谶语符命那些描述都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略过。 当时来讲,问题不大,反正大考纵使考到这篇,也不会丁点儿沾边儿“教参”上最多只是脚注小字的那些部分。 就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只要吃透“你聪明的……”那句,就不用很担心被考到。 这个,但凡考过的人,大抵都门儿清。

同样也大抵都知道的是,那些记住甚至吃透以便应考的东东,只待考完,连考场都不用等着完全走出去,就可以say good-bye了。 顺便一提——用英语道别,轻易别说good-bye,那个基本等于是“后会无期”的意思来的。

老师,特别是当年的老师,所当作真理、无比权威地教给的那些,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要在今天格外谨慎的,比如good-bye;再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说的“革命性”。

高三时候的语文老师,是有水儿的,也是“有教无类”的,给我们大致讲了一下“有教无类”——课间讲的。 还特意强调:都是闲话。 讲了几句,发现既是我们班主任又是高三年级组长的政治老师到了教室门外,马上打住,还跟全班做了个明显表示“禁言”的手势,引来一片带着同情式声援的哄笑。 政治老师换到台上,很严肃问刚刚笑什么,万马齐喑。

所以,如今又很显得有点儿要那什么了,作为从来就经受过教育和教训的,我挺适应。

所以,对于上面显得冗长的“帽子”,也歉然地说一句——都是闲话。

下面讲正题:“有教无类”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啥关系。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盖有种也!

实在说,这是个没啥逻辑可言的命题,简直可以说是“伪命题”。 其“伪”的程度,严重于侯宝林大师的“论戏剧与水利的关系”。

既是“伪命题”,就别太认真,权当“闲话”。

有教无类,前面平台发的文章,实可谓“前人之述备矣”,本不该也无须再聒噪,实在还要说几句,也不敢放在前面,还是拿“陈涉王”的粗话垫底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写过个小故事,也发给过平台,似乎是发表了的,是讲陈涉王还是“虻隶”的时候,在田间劳作,说“苟富贵,勿相忘”,引工友们哄笑。 但陈涉很认真,也很能鼓动,最后大家一一憧憬了“富贵”之后,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答案是——等我富贵了,就把这劳什子木头锄把丢了,换成金的。

这里说的“金”,应该指的还是铜。 那时候,铜就是货币。 为什么用木头锄把而不用铁的呢?因为他们生活的秦代,平民是不允许拥有金属工具的,更别说阶级成分上属于“无产阶级”的陈涉他们这些“虻隶”了。

没错,无产阶级!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连木头锄把都可能是“公家”提供的虻隶们,其“阶级成分”,就该划在无产阶级!

当然,这是姆们的一厢情愿。 马克思他老人家未必认可。 在他老人家的认识里,姆们是“修建了万里长城的野蛮人”。 只不过,在我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感动得不要不要的那个年岁,还不知道有这么段对中国人来讲简直可称“醍醐灌顶”的话。

于是,最多也就是一知半解、说白了就是啥都没搞懂的情形下,很自然就买入了记不得由谁或者从哪儿得到的引导,脑子里就有了这么个概念——能“有教无类”,自然“王侯将相”也就“不分种”。 引申:因为有教无类,所以王侯将相“无种”。 就是说,都有教无类了,姆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就也有成为“王侯将相”的机会。

当然,现在,或者说很早以前,就自知了这概念的蠢、迂、大谬!

有个据说真实度相当高的故事,说还没“改开”的几十年前,真的有平民(劳动模范)“出将入相”、成了“副国级”高干,接待外宾,谈到中医药,外宾大赞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这位领导马上就要工作人员去“叫李时珍来”……

这故事但有一丝真,就似乎能说明,好像——好像,太“没种”,要做王侯将相,够呛。

陈涉“没种”,弄条肚子里有字条的鱼,地里挖出一块有标记的石头(具体的操作者可能是吴广),就“大楚兴,陈涉王”了——就是说,一夜之间,他,一个虻隶,就成了“王”。

我不知道称王是否就可等同于“革命性”,却依稀记得,那揭竿一起之后,很快,就有好几路没想到称王、没准备好谶语符命、没及时抓到可以从肚子里取出谶语符命的合适的鱼的义军,就聚集到了陈涉王周围;紧接着,就打出的“项燕、扶苏”的旗号。

项燕是“故楚国”最后的抗秦名将,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直系祖辈,死于抗秦战事。 扶苏是秦始皇帝嬴政的长子,死于争位。

俩死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全天下最痛恨的“祖龙”始皇帝之子,分分钟就替代了陈涉王。 原因何在?大概还是“种”的问题吧——听到跟项燕甚至扶苏有关,那便是有来历的、靠谱的;告诉他“陈涉王”,他得问“陈涉王是谁呀”。

就这么简单!

你诘问“宁有种乎”,历史的回答,必定是:盖有种也!

不信,可遍查二十四史(不用再往跟前看),给下面三个问题列个“调查问卷”:

问题一,开国立朝的家族,有几家是“没来历”或没刻意很刻意地去给自己找来历的?

问题二,自古以来的名臣良将,有根基的和没根基的,大致呈现什么样的比例?

问题三,有根基的和没根基的相比,下场、后评有无差别,优劣如何?

不要看所谓名臣良将的“做为”、“功绩”,那些是很不可靠的。

唐代大文豪韩愈,自称“韩昌黎”,是标榜他是“昌黎”之韩;而其实他不是。 可人家就要叫“韩昌黎”;要是叫“韩”别的,“入门”、“登堂入室”,恐怕会有困难。

大学同寝室七个兄弟,有一位每天都去打开水,一提就是四暖瓶,回来招呼大家说“开水打回来”了,甚至还招呼隔壁寝室。 这种情况下,在这个七人寝室里,关于打开水,其他六人出现了五种不同反应:

反应一,一人,默默也抽空提四瓶去打水,回来后,那位同学说咋你去了?被反问咋你能去我不能去啊?

反应二,一位,当每每都主动的那位和“反应一”的那位“发动”,被他撞见(他比较喜欢运动和去教室上自习,在寝室时间少),就不由分说抢过来直接去,回来随便一放,跟谁都不打招呼,就又不见了。

反应三,二位,对那位同学说别总你一个人去啊,哪天我们也去,但只是说,并无具体行动,从来没有。

反应四,一位,一言不发,只管喝,发现水壶空了,默默把空壶放在按他说法是“喜欢打水”的人容易发现的位置上,然后忍着渴、等着。 很殷切那种。

反应五,一位,自备两个暖水瓶,跟其他分开,具体讲是放在床头(上铺),每天自己拿着去打两壶开水回来,把自己所有能盛水的家伙都注满,些微剩了些,捅开窗户倒向窗外(二楼)。

这是真实故事。 就是我大学寝室的故事。 我是“反应一”的那个。 “反应五”的那位,是我的上铺——他把暖水瓶放在我头顶上。 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挺感激他能把剩余的水倒掉的。 哪怕是倒向窗外。

这七个人,七个年轻人,来自农村、城镇、地级市、系统、省会城市、首都(就是我)各自不同“成分”的家庭,按我们辅导员(仅年长我不到四岁)的话说,就是“阶级不同”。

当然,辅导员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是来自的地方、家庭情况、父母有无官职及官职高低(那时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基本没有富二代)以及包括叠不叠被子在内的个人卫生状况和仪表仪容,等等,并不关乎打开水。

其实,单就打开水这一件事,由上可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这个不是什么“个人习惯”问题!至少不全是!

往小里说,这种区别,其实就是“教养”或说“家教”的区别。

往大里看,这种区别所衍射的,就是所谓“格局”。

格局,及其所源自的“根基”,即家庭,也就是“种”,不仅体现在打开水和我们辅导员关注的那些方面,也涉及其他几乎一切生活、学习,也一定程度投射到了毕业后的去向。

经过三十多年“这世界变化快”之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各自的“结果”或说“下场”,未必再能跟“出身”、“格局”这些完全对卯,但如果不完全以“所持货币”的数量为标准,大致上,还是曾经那样的差异。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七个人,后来都很努力,但没有一个跟“王侯将相”沾边儿的。

别说我们七个,就是我们那个班、那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昔日的985,今天的“双一流”,全国大排行在前30之内),建校至今九十余载,能沾边儿的,也是屈指可数。 缘何?没种嘛!

大学是早就开办了的(抗战前),原则上能考够分都能来读,这可以算“有教无类”了吧。 可“王侯将相”却……是吧。 再看看人家bei大、qing华、人da,特别是人da,那当官的、当大官的,简直多如牛毛。 为啥?人家有“种”。 甚至,只要有“种”,分数不重要。

所以说,“教”的“类”与“无类”,跟王侯将相“种”不“种”的,没啥必然关系。

当然,不是说王侯将相就是有“种”,没有特例。 有特例。 极少,不构成规律。

比如说朱元璋。 再比如李自成。 还比如……没法举了,就到这儿。 最多也就是一成一败。

有人说了,最起码还有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 人家刘邦是“亭长”好嘛。 大小也是个“吏”。 只要看看那段历史,就可以知道,多多少少,刘邦得天下,是带有偶然性的。 靠他和他的班底,既打不赢项羽,更无法推翻“暴秦”。

推翻“暴秦”的,是打着“项燕、扶苏”旗号的义军联盟以及后来他们共同尊崇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这个人有致命弱点,所以到头来丢了一切。 这个“有种”的家伙,其实挺亏的,连老人家都多少替他惋惜,惕厉革命军队“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有教无类是堪比甚至胜过“启蒙”的革命性理念

“有教无类”这话,如果可以相提并论的话,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恐怕出现的要早,因而多多少少,历史背景是不同的。

孔夫子提“有教无类”,个人觉得,多少跟他自己的学习史有关。

他的出身,搁在平民,没啥;放在贵族的尺度中,就好像有那么点儿尴尬——他得到了属于贵族的姓,且仅仅如此。 他能不能或者说有没有资格去像贵族后裔那样去接受排他式的教育,在当时,至少也是存在争议的。

后世总说,统治阶级为长期愚弄人民,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极其险恶。 却不告诉不知道的孩子们“另一方面”。

没错,如同几乎所有事物,这个“愚民”的事情,也有“另一方面”。

一分为二嘛,辩证法啊。

另一方面是什么呢?我以为,也是教育资源有限吧。

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到现在不是都还存在吗?扶贫最后胜利、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指日可待了吗,可择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时间表、甘特图啊。 三十年前,不是三千年前,不是还有苦哈哈的小娃大照片配着“我要上学”的呼号嘛;不还是有大人一句“你上学了,地里活儿咋办”就把孩子从学校带走了嘛。

就是那个话——你上学了,地里活儿咋办——不是生存现实吗?

生产力相比今天低下不知多少的孔夫子生活的时代,能有几个孩童、青年,可以有时间去接受教育?

这边,贵族垄断教育资源,但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礼崩乐坏”。

那边,人民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去受教育,于是也就跟着“民风不古”。

这时候,有时间也似乎有机会去受教育的孔夫子,钻进了贵族的课堂(甭管怎么钻进去的,反正是钻进去了),得到了他们可以得到的学识,并经过了自己深邃而虔诚的思考,虽或许局限或许偏颇但绝对开创绝对伟大地,产生了从教育入手、以教育为基础,复兴天下的宏愿,并贯诸毕生!

他告诉把持教育资源的贵族:你们可以读书,老百姓也有权读书,你们尽管垄断,我去教他们!

他告诉老百姓们:你们有权读书。 我可以教你们。 读书、明理、知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其实,做为好歹倒懂不懂也还是读过几本书、被个别很会且很愿意说客气话的师长好友缪誉为“文化人”的我,对“儒仕天下”、“罢黜百家”,是由衷反对的。 但仅一句“有教无类”,我仍真心要奉孔夫子为“至圣先师”。

纵使我们曾经“百家争鸣”,但说到底,真正算得上“做学问”的,也就是深度且广泛涉及“世界观”、“社会观”的,无非“道”、“儒”两家。 非要说有第三第四,也就是墨家和法家了。 墨家的“世界观”部分单薄且略显晦暗,方法论的抽象部分(就四个字——兼爱非攻)和具化部分之间,又多少脱节,还鼓励“武争”,所以严格来讲,不敢就说是“学问家”。 法家就更偏重治政的实践,思想体系显得……怎么说,就说“阴暗”吧,阴暗到“恶本”,难逃被我们这个道德社会终究淘汰的结果。

所以说,真正有既深且广且善意的“教义”的思想,当推道家和儒家。 二者相比,有一个明显差别,就是——道家只讲怎么做学问,而儒家却因一句“有教无类”,开创了将学问传播开去的先河!

这种传递、分享、普及以至广以教化的理念,加上“天下为公”,两千大几百年前的那时候,绝对先进!先进到——真的是“革命性”的!

一千大几百年后,欧洲因为一场死亡数千万人、至今仍列为“人类灾难之首”的瘟疫,打破了中世纪的蒙昧,开始了“启蒙”式的“文艺复兴”。 基督教神权的动摇(不是打破,只是动摇),放生出了“人权”概念,贵族放弃“初夜权”(贵族的附庸、奴仆成婚,新婚之夜,新娘不是跟丈夫共度,而是和“主人”、“领主”,属于“法定”)都会成为大书特书在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桥段,相比之下,老早老早的“有教无类”,何其崇高,何其博大!

孔夫子的思想,在后世,被这个圣那个圣以及他们效忠的皇帝老儿们,给整得七扭八歪、摇摇欲坠甚至驱本逐末(三纲五常这些,都不是孔夫子那儿来的),今天能拣起来的,我说“堪比”西方的“启蒙”;但就其本身而言,就算跟“启蒙”同时代,也更伟大!

不是么?

有教无类,不伟大么?没有伟大到人人平等的水平么?

天下为公,不伟大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伟大么?是不是可以类似理解成“毕生追求真理”?

再看他的发扬者孟夫子“与时俱进”提出的那些理念——

民贵君轻,不伟大么?在诸侯争霸、强权为王的时代,是多么的有勇气?!

舍生取义,不伟大么?不可以类似地理解成“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么?!

纵千万人吾往矣,不伟大么?衍射不出追求真理、正道、大道的执着与豪横么?!

两千多年前!

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亚圣夫子,是该有多么的睿智、温善、坚毅。

如果我能穿越到他们那时候,会祈盼能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队伍里,哪怕只是个棒棒儿;会祈盼是“稷下学宫”的一分子,哪怕只是个扫地烧茶的。 我可以聆听伟大。 孔夫子讲课的时候,看见我这个棒棒儿在边上,或许不会理我,但肯定不会赶我。 孟夫子在那儿讲课,我在侧面偷听,让他发现了,我冲他竖大拇指,他也许会不屑一顾,继续讲他的课,也许会随便指指哪个空位,然后我就屁颠屁颠赶紧坐过去……就这么“混着”,也许有一天,我能机会问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种”与“类”之同与不同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陈涉王说(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司马迁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什么叫“类”?什么叫“种”?

在我的理解中,“类”,是比较社会化的概念,区分的是包括社会分工在内的多重维度的“群体”;而“种”,就比较个别化、生物化,区分的是个体的出身甚至生物遗传。

上面讲的我上铺那位老兄,在我们聊世界杯继而哀叹中国足球的时候,说了个简单而切实的道理:人家从小吃什么?咱们从小吃什么?

这话放在评价足球水平特别是今天我们男足的战绩(比起他说那话的时候更加大大不如),其实并说不通。 但要放在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的广义层面,是有道理的。

我曾长期就职某世界五百强欧资企业,同事都是最起码名校本科,MBA多如牛毛,天南地北、城乡市镇,什么出身都有。 世界观、方法论千差万别就不说了,只讲一件事——有一年在南京开员工大会(内部叫“销售大会”),其中一项议程是“团队建设”,其中一个项目是在玄武湖公园绕湖慢跑,划定的长度大约一千米,没有快慢要求,也不排名次,要的是在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不同职责、不同职级的同事,无论是否认识、熟络、工作关联,相互之间能否相互鼓励、照应。 从来不擅长跑且多年不锻炼的我,跟很多同事一样,跑跑走走、慢慢吞吞地完成了,途中帮扶了好几位顶不住的同事,都是壮年男子,有一位居然还休克了。 还偏就是个熟人,比我年轻两三岁,休克!要不是冷汗涔涔,那脸色,按姆们北京话讲——盖张纸哭的过儿了。

年纪轻轻,为什么他的身体这么差?而且平常根本是看不出来的。 一句话,底子差!为啥底子差?还是一句话,从小营养没跟上。 为啥营养跟不上?说到底,是生活条件、家庭条件所致。

我家小孩刚出生那阵儿,请了个离北京并不远地方来的小保姆,将将二十岁,告诉我们说,来到北京,才平生第一次吃到蔬菜。 那姑娘后来因为总是平白无故流鼻血,回老家了。 不知现在如何。 现在,她也差不多算人到中年了。

这样的身体状况,追梦,总会是要更慢、更吃力些吧。

这样的身体状况,无论如何,跟自幼的生存条件甚至家族的基因遗传,是有关联的吧。

这其实,就是“种”的问题。 不是“类”的问题。

有教无类,也有不受教、到底也是教不出来的。 根子上,有教无类,是一种“或然”的选择权、机会。 而“种”,无论是王侯将相的还是谁的,则存在着某种“不可逆”的“必然”。

据说,国外哪儿,最新有个实验性加理论辅助的研究成果,说“偷盗”这个行为,有诸多成因,其中有一种“心理”成因,占得比例不低,而这种心理成因,如同癌症、糖尿病,是具有“遗传相关性”的。

这似乎应了半个多世纪前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拉贡纳特法官说的——法官的儿子一定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前半句实在未必,后半句,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倒是……

不过,电影里讲的故事,是对那话的讽刺——被他称作“贼”的男主,其实就是身为法官的他的亲生儿子,还是唯一的。

当然,电影中的那个“贼”,身上还是有“贵气”,甚至可以说骨子里还是有“格局”的,跟教唆他的“老贼”,还是很大不同。 他之所以成了“贼”,血统之外,还是更多受了成长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影响。

现在,总体来讲,肯定是“有教无类”了;甚至,在很多很多领域,出身、成长环境这些,能够“注定”的因素越来越少。 王侯将相,也早都没有了。 拿把木头锄把苦哈哈种地时候的梦想,在“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启示下,会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工匠精神”的的梦想——我就是个送快递的,但我要做“快递小哥之王”……我要做发明创造之王……我要做生产革新之王……包子王、饺子王、机修王、电修王、扫地王……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出神入化,都可以争“王”!不管什么“种”,只要有梦想、肯努力,都有机会“封王”!都可以傲骄地告诉两千多年前的陈涉王——老陈,别纠结了,到我们这儿来吧!让王侯将相都见鬼去吧!

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 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红楼梦》里贤孝才德的贾元春为何在宫里只能忍耐,低调,沉默?

从 “徙木立信”到 “揭竿而起”,管窥大秦帝国的兴衰

下一篇:碧欧泉爽肤水(碧欧泉爽肤水好用吗)
上一篇:含羞草的外形特点(含羞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