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风俗活动(春节的传统风俗活动有哪些)

2022-12-08 04:07:4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是一个满怀生机、为来年积蓄力量的节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的传统风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节风俗活动

1、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2、扫尘,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3、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 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5、拜年,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6、压岁钱,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装入红包里给小孩压岁。

7、贴年红(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8、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9、拜岁,岁首祭祖拜神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 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要感德神灵,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10、年例,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 其主要礼俗内容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主旨是酬谢神恩,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

11、燃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2、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 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什么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的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它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人,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很多的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园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虞舜即天子位,并带领部众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制定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首月,后来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几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旦”、“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旦”、“元首”、“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 一月一日叫新年,不称元旦。 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任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七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时,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节为夏季,中秋节为秋季,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时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施行。 自此夏历岁首称为“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十二九)半夜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过新年的形势各有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习俗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的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作“白节”,

叫百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族”。 春节也是苗族、铜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传统风俗活动

下一篇:冬奥会吉祥物有什么特别含义(冬奥会的吉祥物叫什么)
上一篇: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间(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间和闭幕式时间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