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李四光创建地质力学)

2022-12-03 09:07:0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0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两人成为武汉大学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

从1935年至1949年,武汉大学共培养研究生77人。 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著,涌现出陈荣悌、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在那个白色恐怖时期,很多的消息都是让人肝肠寸断的,诸如前述的李大钊和杨铨被害。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此时,国内形势一片迷茫,李四光坠入人生最低谷。

1934年12月,李四光应邀去英国讲学,时年45岁。 他很愿意出去,他真的不想再在这乌烟瘴气的国内待片刻。 首渡东洋时的激情,求学伯明翰时的彷徨,此刻,全部变成了失望,彻头彻尾的失望!

出国之前,他还借钱在庐山买了几间小房,对友人说,从英国回来,就在此结庐隐居了!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这样的低沉状态,是李四光一生中绝无仅有的。 黑暗与腐朽的政治,对一名矢志报国的热血男儿造成了极大戕害!

这次讲学,是遵循中英两国交换教授的协议出国任教的,李四光将在英国近十所大学进行演讲。 因此,着重讲授什么,成为他出国之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蜓科鉴定,已经为地质界所共识,现在,应该讲些什么呢?

“中国!”李四光的眼前不由分说闪现出这两个大字。 对,讲中国,讲中国地质,介绍中国的地质全貌和地质科学的现实与未来,让世界了解中国!

主意拿定,他请学生张文佑(时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研究所所长)协助收集材料,编绘图表,自己动笔撰写讲稿,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地质学讲义逐渐成型。

12月上旬,李四光一家三口从上海搭乘意大利客轮,再一次踏上旅欧的航程。 沧海桑田,光阴似箭,当年,他是远洋留学,汲取知识;而今,他是出洋讲学,传授知识;当年,他是单身的青年学生;而今,他是成家立业的知名教授,并且享有崇高的国际声望。 心情是沉重无比的,但李四光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他习惯在航行中沉思,无边的大海总能让他浮想联翩。 他在甲板上构思讲授课题,澎湃的波涛激起他阵阵灵感。 他想到,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地质科学目中无人的骄横态度;他想到,近百年来列强瓜分中国的狰狞面目;他想到,大英帝国逼迫北洋军阀割让西藏地区为其殖民统治的野蛮行径……

他决定,从西藏高原开篇讲授中国地质,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西藏,是中华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开篇。 按惯例,讲授中国的任何历史,大都要从中原开始,按地理方位和时代变革,横向扩展,纵向延伸。 现在,李四光的讲义却从西藏开篇,许多学者一时难以理解。 后经李四光联系1913年至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对英帝国拉拢西藏分裂祖国分子妄图独立的阴谋加以解释,才使人们感悟到其中的用意:他是把政治形势融入到自然科学的讲授之中!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一向如此实际而又具体。

至于讲授内容,除了全方位阐述中国地质状貌之外,便是贯穿他多年探索的地质力学见解。 经过长期精心研究,李四光确认: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因,是由于地球自转的速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这就是李四光所创立的地质力学!作为地质学的分支学科,这是李四光在地质理论上的独立建树。

18世纪以前的地质学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直观和猜测的层面上,不仅没能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甚至还深深禁锢在神学理念之中。

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把传统的地质研究方法向前推进一步,出版了名著《地质学原理》,以完善和发展了“化石对比法”和“将今论古法”,被地质界称颂为“现在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

但在李四光看来,赖尔的观点和方法仍然存在严重缺陷。 “将今论古法”的认识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不足以从本质上揭示地壳构造及其运动规律,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仍旧妨碍地质科学的发展。

李四光经过多年努力,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运用力学观念,创建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并亲自命名为“地质力学”。 新兴学科的创建,有破有立,建树过程极其艰巨。 因此,他决定在庐山买房安家,在致力于第四纪冰川探研的同时,搭好地质力学的写作框架。

实际上,早在1925年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时,李四光对地质力学已经开始了深深的思索。

火车从满洲里隆隆驶入苏联,雄伟壮观的乌拉尔山脉让李四光精神振奋。 作为地质学家,他更注重审视山脉的体构与走向:这条山脉突兀地由南向北耸立在广袤的草原上,应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它是孤立的存在,还是与欧亚大陆有关地质现象拥有必然联系?窗外的景色向后移去,李四光头脑里的问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纪念大会结束,李四光踏上归国的旅途。 经过乌拉尔山脉,他还在思考这一值得探究的地理现象。 会议期间,他曾带着这个思考认真研究了苏联地质图,发现乌拉尔山脉并非孤立存在。 实际上,它的南边有东起的阿尔泰山脉,经过高加索,西至黑海以北,构成一条东西延伸、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 这条东西走向的山系恰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组合在一起,如同弯弓上的一支利箭,彼此合成一个雄浑的“山”字。 虽然这弯弓与利箭相距甚远,但都生成于相同的地质时代——晚古生代,足见这绝不是巧合。

科学的思考在于拉直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面对这个“山”字形的地质构成,李四光运用自己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进行综合思考。 他初步认为,如此现象可能是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关联的构造体系,或者叫做构造形式,那么,深入探究这种“山”字构造体系,应该是地质科学领域最易认识并且对地壳运动辨析最有价值的重大课题。

下一篇:南漳县杨伟光粮食经销部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
上一篇:贵州天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