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资料(李四光的资料20字)

2023-02-15 22:20:4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7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 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 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 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 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 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 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 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 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 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 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 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 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 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 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附李四光简历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

1904—1907 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 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 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 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 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 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 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 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 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 逝世于北京。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 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 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OK,关于张劲夫简历和蒋劲夫简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几月几日(20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几月几日)
上一篇:犬细小病毒病(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分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