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属于哪类传染病

2022-11-03 14:50: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小小
热度:45

今天我们来聊聊新生儿破伤风,以下6个关于新生儿破伤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新生儿破伤风有哪些症状?
  • 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有哪些?
  • 新生儿破伤风细菌入侵的途径是
  • 导致新生儿患破伤风的原因有哪些?
  • 破伤风是怎么回事?
  •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有多久
  • 新生儿破伤风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杆菌广泛地生存于泥土、尘埃、水、人类和畜类粪便中。

    新生儿破伤风可通过脐部伤口感染而得病,主要是在接生断脐时消毒不彻底,通过接生员的手,或各种用具(包括剪刀、纱布和绷带等),将破伤风杆菌带到新生儿的脐部伤口,细菌在脐部伤口繁殖生长,不断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经结合后,通过神经传到脑部和脊髓。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破伤风细菌入侵的途径是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系由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但在偏远山区,农村及由私人接生者仍可发生。二病因1.病原菌破伤风梭状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梭形厌氧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尘埃、人畜粪便中都存在。抵抗力极强,在无光照射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能耐煮沸60分钟,干热150℃1小时,5%石炭酸10~15小时。需高压消毒,用碘酒等含碘的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如环氧乙胺才能将其杀灭。2.感染方式接生断脐时,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三临床表现潜伏期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吸吮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压舌板反被咬得越紧,称为压舌板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窒息。任何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一般需3周左右),其发作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四检查1.周围血象感染性血象,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细菌培养脐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破伤风杆菌,但仅部分患儿阳性。3.脑脊液脑脊液检查正常。4.X线胸片检查可明确有无继发肺部感染。5.脑CT无明显异常,无颅内出血表现,可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症引起的惊厥鉴别。6.脑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五诊断病史加出生后典型发作表现,一般容易诊断,早期尚无典型表现时,压舌板试验阳性也可确诊。六治疗控制痉挛、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是治疗的三大要点。1.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地西泮(安定) 首选,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衰期短,不适合做维持治疗,4~6小时1次,重症用药间隔可缩短至3小时一次,痉挛短暂停止后立即留置胃管,地西泮改用口服制剂,由胃管注入。(2)苯巴比妥钠 是治疗新生儿其他惊厥的首选药,但用于破伤风,难以很好的控制痉挛,可与安定交替使用。(3)10%水合氯醛 胃管注入或灌肠,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4)副醛 止痉效果快而安全,但主要由肺排出而刺激呼吸道黏膜,有肺炎时不宜采用。多为临时使用一次。(5)硫喷托钠 用以上药物后仍痉挛不止时可选用。肌注或缓慢静注。2.抗病毒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只能中和游离的破伤风毒素,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越早用越好。3.抗生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甲硝唑静脉滴注,可杀灭破伤风杆菌。4.护理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必须的操作如测体温、翻身等尽量集中进行。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口腔、皮肤清洁。病初应暂禁食,通过静脉供给营养及药物,痉挛减轻后再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涂抹碘酒以消灭残余破伤风杆菌。七预防1.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严格执行完全可预防本病。2.接生消毒不严者,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3.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此法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导致新生儿患破伤风的原因有哪些?

    本病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杆菌广泛地生存于泥土、尘埃、水、人类和畜类粪便中。

    新生儿破伤风可通过脐部伤口感染而得,主要是在接生断脐时消毒不彻底,通过接生员的手,或各种用具(包括剪刀、纱布和绷带等),将破伤风杆菌带到新生儿的脐部伤口,细菌在脐部伤口繁殖生长,不断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经结合后,通过神经传到脑部和脊髓。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断脐及污染的绳线结扎脐带,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所致。故预防应做到1.强调新法接生。2.若遇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后,宜重新处理,可用无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结扎。也可肌内注射青霉素及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预防。

    破伤风是怎么回事?

    【概述】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诊断】 根据受伤史和临床表现,一般可及时作出诊断,但对仅有某些前驱症状的病人,诊断即比较困难,需提高警惕,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延误诊断。 【治疗措施】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破伤风的残废率约为10%。 (一)消除毒素来源(处理伤口) 有伤口者,均需在控制痉挛下,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后,敞开伤口以利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溶冲洗和经常湿敷。如原发伤口在发病时已愈合,则一般不需进行清创。 (二)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的毒素 因破伤风抗毒素和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均无中和已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的作用,故应尽早使用,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一般用2万~5万IU抗毒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由静脉缓慢滴入: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血清反应。对清创不够彻底的病人及严重病人,以后每日再用1万~2万IU抗毒素,作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共3~5日。新生儿破伤风可用2万IU抗毒素由静脉滴注,此外也可作脐周注射。还有将抗毒素5000~1000IU作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治疗方法,认为可使抗毒素直接进入脑组织内,效果较好,并可不再全身应用抗毒素。如同时加用强的松龙12.5mg,可减少这种注射所引起的炎症和水肿反应。 如有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已获得自动免疫的人的血清,则完全可以代替破伤风抗毒素。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般只需注射一次,剂量为3000~6000U。 (三)控制和解除痉挛 病人应住单人病室,环境应尽量安静,防止光声刺激。注意防止发生附床或褥疮。控制和解除痉挛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能做好,在极大程度上可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死亡。 1.病情较轻者,使用镇静剂和安眠药物,以减少病人对外来刺激的敏感性。但忌用大剂量,以免造成病人深度昏迷。用安定(5mg口服,10mg静脉注射,每日3~4次)控制和解除痉挛,效果较好。也可用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或10%水合氯醛(15ml口服或20~40ml直肠灌注,每日3次)。 2.病情较重者,可用氯丙嗪50~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从静脉缓慢滴入,每日4次。 3.抽搐严重,甚至不能作治疗和护理者,可用硫喷妥钠0.5g作肌肉注射(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用于已作气管切开的病人,比较安全),副醛2~4ml,肌肉注射(副醛有刺激呼吸道的副作用,有肺部感染者不宜使用),或肌松弛剂,如氯化琥珀胆碱,氯化筒箭毒碱、三磺秀铵酚、氨酰胆碱等(在气管切开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如并发高热、昏迷,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口服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四)防治并发症 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纠正强烈的肌痉挛、出汗及不能进食等所引志的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如缺水、酸中毒等。对症状较轻的病人,就争取在痉挛发作的间歇期间自己进食。对症状严重、不能进食或拒食者,应在抗痉挛药物的控制下或作气管切开术后,放置胃管进行管饲。也可作全胃肠外营养。 青霉素(80万~100万U,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并有助于其他感染的预防,可及早使用。也可给甲硝唑500mg,口服,每6小时1次,或1g,直肠内给药,每8小时1次,持续7~10日。据文献报道,甲硝唑对破伤风的疗效优于青霉素。此外,还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抽搐频繁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的病人,尖早期作气管切开术;病床旁应备有抽吸器、人工呼吸器和氧所等,以便急救。 【病因学】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发病机理】 破伤风杆菌只要伤口的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才是造成破伤风的原因。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前者是引起症状的主要毒素,对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引起肌痉挛;后者则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破伤风的痉挛毒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并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的毒素,主要结合在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甙脂上,使其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所以,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6~10日,亦有短于24小时或长达20~30日,甚至数月,或仅在摘除存留体内多年的异物如子弹头或弹片后,才发生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月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一般来说,潜伏期或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病人先有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这些前驱症状一般持续12~24小时,接着出现典型的肌强烈收缩,最初是咬肌,以后顺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有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呈阵发性痉挛,使病人具有独特的“苦笑”表情。颈项肌痉挛时,出现颈项强直,头略向后仰,不能做点头动作。背腹肌同时收缩,但背肌力量较强,以致腰部前凸,头及足后屈,形成背弓,称为“角弓反张”状。四肢肌收缩时,因屈肌经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在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病人面色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非常痛苦。发作的间歇期间,疼痛稍减,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强烈的肌痉挛,有时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手括约肌痉挛又可引起尿潴留。持续性呼吸肌群和膈肌痉挛,可以造成呼吸停止,以致病人死亡。疾病期间,病人神志始终清楚,一般无高热。高热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肺炎的发生。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二周后,随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但在痊愈后的一个较长时间内,某些肌群有时仍有紧张和反射亢进的现象。 少数病人表现为局部破伤风。仅有受伤部肌肉的持续怀强直,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逐渐消退。但有时也可发展为全身性破伤风。局部破伤风的预后较佳。 【并发症】 除可发生上述的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 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3.其他 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预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最可靠的预防方法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通过类毒素的注射,人体内产生了抗体,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中和进入体内的破伤风毒素,不致发病。加强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保护,避免创伤,普及新法接生,正确而及时地处理伤口等,也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重,也仅需注射类毒素0.5ml;如伤口污染严重,则在注射类毒素0.5ml 3~4小时后,再于其他部位肌肉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500U,使抗毒素先中和毒素。类毒素激起的主动免疫,可在抗毒素作用消失前后接着发挥其预防作用。 2.正确处理伤口,及时彻底清创 所有伤口都应进行清创。对于污染严重的伤口,特别是战伤,要切除一切坏死及无活力的组织,清除异物,切开死腔,敞开伤口,充分引流,不予缝合。如发现接生消毒不严时,须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涤脐部,然后涂以碘酊消毒。 3.被动免疫 一般适用于以前未注射过类毒素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污染明显的伤口;②细而深的刺伤;③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开放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骨折、烧伤;④未能及时清创或处理欠当的伤口;⑤因某些陈旧性创伤而施行手术(如异物摘除)前。 现在习用的被动免疫法是注射从动物(牛或马)血清中精制所得的破伤风抗毒素(TAT)。它是一种异种蛋白,有抗原性,可导致过敏反应,而且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6日后即开始被人体除去。因此,这种破伤风抗毒素还不理想。理想的制品是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它无过敏反应,1次注射后在人体内可存留4~5周,免疫郊能比破伤风毒素在10倍以上。其预防剂量为250~500U,肌肉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蛋白来源较少,制备复杂,在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仍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被动免疫法。 伤后尽早肌肉注射破伤风抗生素1 500IU(1ml)。伤口污染严重者或受伤已超过12小时,剂量可加倍。成人与儿童的剂量相同。必要时可在2~3日后再注射1次。 每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并作皮内过敏试验:用0.1ml抗毒素,加等渗盐水稀释成1ml。在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稀释液0.1ml;另在对侧前臂相同部位,用等潮红、微隆起的硬块,则为阳性,应进行脱敏法注射。但此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故最好不用这种抗毒素作注射。脱敏法注射是将1ml抗毒素用等渗盐稀释10倍,分为1、2、3、4ml,每半小时依次皮下注射一次。每次注射后,注意观察有无反应。如病人发生面苍白、软弱、荨麻疹或皮肤痛痒、打喷嚏、咳嗽、关节疼痛甚至休克者,应立即皮下注射麻黄素50mg或肾上腺素1mg(成人剂量),并停止抗毒素注射。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有多久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致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平均潜伏期为6-10日,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俗称“七日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属于哪类传染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做梦怀孕」做梦怀孕流产是什么征兆
    上一篇:「白细胞介素4」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