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思维导图,小学生如何做阅读思维导图?

2022-07-09 12:03:3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7

肯定有人会觉得疑惑五年级下册语文思维导图:1-3年级的小学生就能绘制思维导图吗?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教孩子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不太识字的孩子,自己用一些图形、符号、曲线等等去联想记忆,把各种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自己的记忆更加牢固,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事件、逻辑因果关系、增强注意力和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被人们熟知的常见的思维导图被分为两种:一种叫Thinking Map,就是我们大人常说的“八大思维导图模型”;另一种叫Mind Map,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即以一个中心点为主体,向外延伸思维的图示方式。

而小学生的“阅读笔记”最适合采用后一种,原因就在于Mind Map只有一种图示方式,框架相对简单,便于1-3年级学生绘制,记起来也不容易混淆和错乱。

那么如何教小学生做阅读思维导图呢? 我根据平常的实践经验,建议应该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方面:教授孩子掌握Mind Map中心图的基本绘制方法第一步:提炼核心主题,焦点视线要集中在中央事件上;

第二步:只用一种中心圈图示方式,从主体向四周发散支线;

第三步:分支由关键词、关键图像构成;

第四步:使用色彩、图画、代码等等,来加以修饰。

这样四步下来,就基本能绘制出一个思维导图模型。

第二个方面:肯定是要通读阅读材料,熟悉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的中心思想、章节内容,能列出基本的流程和因果关系。第一步:找到关键词,引导孩子绘制中心图

家长或老师先一定要找准核心的“关键词”,比如这篇文章是写人、写物、还是记事等,自己先要明确“中心图”,再激发孩子的联想力,这样会使孩子的思维更加发散,形成自己理解的逻辑关系。

第二步:继续引导和启发,帮助孩子找到第一分支

在孩子绘制第一分支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把握是否符合主题流程,引导和启发孩子按正确的方向去绘制,方向一定要对路,否则也反而误导了孩子的思维。

这个过程中父母不用太在乎孩子的想法是否全面准确,但方向一定要与阅读的材料思想对路,否则南辕北辙,就没办法让孩子的思维延伸出去,也就形成不了完整的阅读笔记。

第三步: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延伸出第二分支

按照阅读的故事情节,进一步延伸,可以通过提问式的引导,来启发孩子延伸出第二分支。

以此进行,依次展开,就能绘制出一份中心明确又各具特色的阅读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学会建立整体与局部、细节与执行的思考以及行为模式。不但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有直接帮助,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全面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促进全学科的学习效率。

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特别抽出时间来主动给孩子讲解思维导图绘制方法,教导孩子先用Mind Map思维导图去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学习上问题,等他熟练绘制后,再可以采用Thinking Map八大思维导图模型去发挥,这样孩子也就掌握了一项高效的学习方法。

【新资优教育】引进国际主流中小学校全方位学习(Life-wide Learning)模式,采用多元智能STEAM发展体系,注重少儿创新思维培养,整合多样化的资优教育资源,推出适切的个性教辅方案,有系统、有方向地发掘和培育全面素养发展的资优生。如有4-12岁少儿学习、素质发展方面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我留言或私信沟通,希望我的经验分享对大家有帮助。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三(包括复读班)从事语文学科的教学,积三十余年,对语文的教学,语文的学习颇有感慨。可是,看到题主的这个话题,我足足想了三天,因为题主的问题是“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回答好,而且,要回答得对题主有帮助,还真的不容易。

一,为什么还要会“偏科”?按照题主的意思,所谓偏科,其实就是孩子不喜欢语文,既然不喜欢语文,也就不喜欢学语文。

学生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学语文,大致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认识上,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学了,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不学,也不一定像其他学科,比如数理学科那样,差得那么远。反正中国人说中国话,读中国文,外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是在感情上,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头头是道,可做起题来,却仍然莫不着头脑。换句话说,投入了,却没有“产出”,没有效果,至少没有明显的效果。

也难怪学生会“偏科”。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有那么重,时间又只有那么多,与其将时间花在没有明显效果的事情上,还不如抓住时间学点有效的内容。

以上两个方面,其实,合并起来,就是一个方面:老师怎么讲语文。

学生都知道语文重要,别的不说,仅从分值来看,也不可能让学生忽视(偏科),中考120分,高考150分。语文在考试中这样的地位,足以让学生重视。

其实,语文既然难教,也难学。难在哪里?

一,难在语文的“可理解性”。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无论是

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即使老师不讲,大多数学生也多少能读懂一些,这就导致两个问题,1,既然学生能够读懂一些,那么,老师该讲什么,怎么讲?2,学生则认为,既然我能读懂一些,那就没必要那么认真地听老师课。

二,不可复制性。其他所有学科都可以“复制”,唯独语文不能。比如说,其他学科,老师讲了两节课的内容,可以用相关的题目来复习,来巩固,来检测。可是,语文老师讲了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你能找到类似的文章或诗歌来复习巩固检测吗?不能!不可能!这就导致学生认为听了也白听。

语文的这两个“特点”,就直接导致了语文难教,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语文难学,导致了学生的偏科。

学生对语文的“偏科”,必须及时纠正,不能放任,否则,会直接导致以后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能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在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情境的理解分析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还有英语,这些学科的内容和题目,都涉及对情境的理解和分析,简单地说,这些学科中,条件和结果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的变化,都需要理解和分析情境,忽视情境的理解和分析,就必然会制约对内容,对题目的理解,那种忽视对情境的理解和分析,一味地寻找方法的做法,是注定走不远的。

回到题主的话题上来。

语文需要人带,需要人带入门。这不是说语文不能自学,而是说,靠自己自学,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再说,学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让孩子纠正对语文的“偏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有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有指导学生高考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经验),进行一段时间的一对一辅导(大班不行),激发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将孩子带入门,如果老师很有经验,又认真负责,大约需要十五次课,就可以基本上改变孩子对语文的印象,从而基本上理解语文学习的要领,再由理解到掌握,就能基比较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语文是很“奇妙”的学科,一旦孩子真正入门了,那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需要整天趴在桌子上学,语文不需要那样做,只需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就可以了。

下一篇:阿尔法符号,阿尔法围棋为什么要叫阿尔法狗?
上一篇:绿豆芽长须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