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课堂五年级下册,看书如果不是为了钱,有用吗?

2022-07-08 23:33:2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7

我认为,把看书这样的神圣事情,非得与钱联系在一起,确实有些亵渎了看书的本来意义,也冤枉了许许多多读书的真君子七彩课堂五年级下册。诚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为了钱,在今天也无可非议,但这只是看书意义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一、皇帝看书不是为了钱,求的是“明理”开卷有益,说的就是皇帝爱看书的成语故事。宋太宗赵光义,很爱读文史一类书籍。他把文学家李昉等人召来,要他们编一部大型辞书。

李昉等人花了七年工夫,摘录了1600种古籍。太平年间,终于编成了共1000卷的《太平总类》。太宗见了这部巨著,非常高兴。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有时候,由于朝政忙,他没有能按计划阅读。以后一有空,他就补读。侍臣们见宋太宗读这厚厚的书太劳神,劝他休息。宋太宗对他们说:开卷有益,我不觉得疲劳啊!

二、孔子看书不是为了钱,求的是“进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孔子的担忧与无奈,也是生活浮躁的一种现象。人类无论走多远,终究还是要回来的,看看自己的心灵城堡,梳理灵魂的纷扰。

孔子看书、写书不是为了钱,他求的是“进步”。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三、老子看书不是为了钱,求的是“道”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东周,那时宗法礼制已经逐渐衰微,周王室的权威日渐下降,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命令,阳奉阴违,各自争雄。老子在周王室守藏室任藏书史官时,有机会接触各种书籍,因此在宗法和礼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因王子朝被赶出洛邑时掳走了周王室藏书室的大量典籍,老子被免职,结束了仕途生涯。老子以及他的许多弟子后来都专心致志研究天地之道、治理天下之道、养生之道。

在老子看来,“无妄者寿”,石头寿长,无楞无角,没有什么用处,人们弃之不要,砖头命短,但可以建屋盖房,人们仍选择它,这都是因为人们在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事物。

寿命短的,只要有利于天,有利于人,人们都会竟相选择它,那它的寿命虽短也不短。寿命长的,对天对人都无用,寿再长人们也会抛弃它,那它的寿命虽长也不长。

四、释迦牟尼看书不是为了钱,追求的是“普度众生”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释迦牟尼7岁读书,接受名师传教,学习梵文,研读五明和四吠陀,他聪明过人,闻一知十,博通一切学问,精通兵法武术,箭艺百步穿杨,一箭穿七鼓。

豪华富丽的宫廷生活和宫人美女服侍,都激不起释迦牟尼的兴趣。他带着“众生如何解脱痛苦,如何过合理的生活?”的问题,终于在29岁时,抛弃王位、财富、父亲、妻儿而出家修行,发誓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誓不回宫。

35岁时,他悟道成佛,被尊称为佛陀,圣号 : 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宣扬佛教,教化众生45年,80岁涅槃。

五、鲁迅看书不是为了钱,追求的是“疗救国民性”鲁迅的一生都与看书、写书打交道,他需要钱,但这是“韧性战斗”的需要,就等于打仗需要钱,但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样。

鲁迅中学时读的是南京矿路学堂,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开始还保留着对矿务的兴趣。但1904年,24岁的鲁迅“弃矿学医”,转行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读了不到两年,1906年又自动退学,“弃医从文”。

鲁迅一生以笔伐戈,发挥了自己“韧性战斗”的特长,这样更能“改造、疗救国民性”,更能拯救中国之精神。

唯有这样,他才能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其实,就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书也有精神享受,也有修身养性的。人类在按劳分配时期,追求的是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中就有精神的东西。假如到了按需分配的那一天,精神生活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追求。看书,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下一篇:新鲜笋子怎样保存
上一篇:回族有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