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起源,关于元宵灯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2022-07-01 12:48: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84

关于元宵灯节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有人说是起源于古时候农家“照田蚕”的风俗。宋代诗人范石湖写过一首《照田蚕行》“农家今夜火最明,得知新发田蚕好。”据《昆山志》记载: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则兆涝。
并把点剩的蜡烛头收藏在床头,说是这样能给蚕桑生产带来益处。此风俗被称为“照田蚕”。后来“照田蚕”的人们制作的灯笼越来越精美,各种式样的彩灯不断涌现。逐渐“照田蚕”也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演变成“闹花灯”的娱乐活动。人们也普遍把它看做是迎春祈福的美好节日了。
另有说是始于东汉明帝,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做佛之威神,佛教经典《菩萨藏经》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每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僧史略》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元宵的起源、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也就是东土的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
还亲自到寺院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还有人说是始于东汉时的道教。《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 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并以三元配 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
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 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宫十月十五日生。正月十五是元夕节乃 上元天官赐福之日,所以要在元宵节这天张灯庆贺(见吴自牧 《梦粱录》)。最近又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元宵灯节, 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因为古人认为火能驱走所有的妖魔鬼 怪。
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 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到久远的上古时代。在民间还有一个流传极广的传说,元宵灯节始于汉武帝。当 时宫女们过年时特别思念家中父母,但宫禁森严无法相见。足智 多谋的东方朔想了一个办法。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将派人火烧长 安城,城内一片恐慌。
东方朔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把宫里的人 都放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都挂满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此骗 过在天上观望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趁机在元宵之夜与家人 团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张灯。也有人传说元宵灯节始于 暴君隋场帝,说他色迷心窍,非要娶自己的妹妹,妹妹强扭不 过,托辞说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落地的奇迹才可成婚。

隋场帝 下令京城百姓每户都要点燃灯火,违令者斩。到了十五日晚,妹妹登楼看见满城灯火,误认为真是繁星满地,纵身投河自尽。百 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每逢正月十五晚都要燃起灯 火。这些不过都是传说而已,并无文献可考。元宵灯节在我国民间历代相传,它的起源虽然至今没有一个 统一的认识,但其所带给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娱乐氛围是不可磨 灭的。

元宵为啥玩灯谜?起源是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灯谜(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谜语》古称“隐语”,“?C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
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 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C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下一篇:红色火山石是酸性还是碱性
上一篇:江铃汽车股票股吧,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