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演出,什么是越剧?越剧是浙江的吗?

2022-06-18 23:38: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3

越剧当然是浙江的上海越剧演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好吧。

越剧这个剧种起源于浙江地区。中国目前共有五大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越剧和黄梅戏、评剧和豫剧。而越剧在这五种剧种里排名第二。

越剧真正的起源地是是浙江嵊州,后来流传到上海后才正式流传开来,目前主要流行在江浙地区,包括上海、福建等地,成为了全国各地很多人喜爱的剧目。

正是因为起源于江浙地区,因此越剧更倾向于抒情。大段文雅的台词,优美的服饰和发型,其婉转的唱腔都体现着江南水乡的柔情。

越剧这个剧种虽然起源于衢州,但是这个名称却是起源于“落地唱书”,也因此后来被成为“女子科班”或“绍兴戏剧”等。故而无论是从这个剧的来源还是名称的起源来说,越剧都是完完全全地属于浙江地区的戏曲种类。

越剧历史上,张茵有哪些故事?

1951年8月,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上海越剧界举行了一次义演,张茵与“越剧十二姐妹”一起演出了由徐进执笔创作的历史剧《杏花村》,使张茵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她老家浙江嵊州崇仁镇的廿八都村,原来的名字恰好也叫杏花村。比起廿八都村一般人家的女孩,张茵的童年是幸运的,1927年她出生时父亲张宗海在浙江省保安团任职,家境虽不富裕,但在乡下还过得去,张茵从小聪颖活泼,深得父亲欢心,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送她进了学堂,岂料父亲在平阳县警察局长的任上因犯事同乡的牵连被革去了公职,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便送张茵和她同父异母的大姐张杏花去科班学戏。张茵的父亲张宗海见过世面,他并不认为戏子就低人一等,他送张茵姐妹进科班学戏,一是认为两个女儿“一生一旦\&;,对于她们来说今后也是一条出路,同时自己赋闲在家,也给自己找一份事情做,于是他和被越剧界称为“笃牌班长\&;的裘光贤商量、又找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凑足了一千银元,借“高升舞台\&;的名气打出“小高升舞台”的牌子,地点就放在崇仁镇的戒德寺。和张茵同科学艺的女孩子近三十人,艺名是张宗海沿用京剧伶人的套路取的,旦角多采用花的名称,除了粉牡丹张茵外,还有玉牡丹陈翠英、自牡丹钱苗钗,芙蓉花周宜男、海棠花张金香和飞金凤钱荷莲,改了名的女孩相互叫着取乐,全然不知今后科班的生活苦不堪言。

与“高升舞台”的传统一脉相承,“小高升\&;对艺徒们的要求也是文武兼备,下午和晚上学唱文戏,由文戏师父传授“落地唱书\&;中的赋子,《花园赋》、《街坊赋》、《考场赋》和《讨饭赋》,必须通篇背熟,错了就用戒尺打手心。张茵回忆在“小高升”学艺的日子时说:“日常三餐、粗茶淡饭,姐妹们终日与寺庙里的菩萨为伴,夜里三个人睡在一个竹床上是常有的事情,我和姐组合盖一条土布蓝花被、梦里拉来拉去,常常是半夜冻醒过来”。班主裘光贤的管理近似冷酷无情,无论是“高升舞台\&;还是“小高升\&;都严格遵守“做人要清白、做戏要认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戏要做到文武双全,做人不许走歪门邪道”的班规,在戒德寺学戏的日子里,张茵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并让她铭记在心里一辈子。张茵“串红台”时实足还不到九岁,在《梅龙镇》里扮演李凤姐,与扮演正德皇帝的姐姐张杏花同台,演出的场子就在家门口崇仁镇廿八都村的瞻山庙戏台。

瞻山庙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辛亥革命志士乡贤张伯岐于民国十七年秋天重修,戏台前后有两幅楹联,一为“此曲只应天上有,其人都是越中来”,一为“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总有下台时”,张茵根本不解其意,只见父亲不停地点头称是。舞台上锣鼓一起,张茵刚唱了一句“自幼生在梅龙镇,兄妹卖酒度光阴”,忍不住朝台下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片,都是看戏的人头,张茵顿时吓了一跳,浑身冒出了冷汗,也不知道下面的戏该怎样演了,直(只)想红后台里逃,当戏演完下了场,张茵发觉自己的戏服全湿透了。“小高升”的艺徒们在“串红台”后就开始演戏赚钱了,在张茵的记忆中,能够在乡间庙台上演戏还算是比较好的日子,没有戏演时,就只能和鼓板师父一道去有钱人家唱堂会,看人家的脸色吃饭,走在路上,她最听不得的话就是“戏子来了\&;,想到在科班里受累挨骂,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个戏子,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关于父亲的死讯,是班主裘光贤带回来的,裘光贤从嵊县回来,给了张家姐妹两套镶了白边的土布衣服,然后点起蜡烛说,你们的父亲正月里死了,快去换上衣服,给他磕个头吧。听着裘光贤这么一说,张茵昏天黑地、嚎啕大哭,那一年她才十一虚岁。1935年夏天,裘光贤率领“高升舞台\&;赴宁波,在大光明戏院演出连本戏《少女出世》,“小高升”的艺徒们一同前往,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戏班子第一次打出了“越剧”的旗号,“高升舞台”的头牌花旦筱丹桂、张茵的大姐张杏花也在戏班子的广告中被冠以“越剧皇后\&;和“全才小生\&;,吸引了宁波一大帮戏迷的眼球。旧时的戏班子,不良习气盛行,常常是前台演戏、后台麻将,什么“跌倒糊\&;、“杠上开花”,一开始张茵还感到好奇,久而久之感到了厌烦。每当筱丹桂上台演出,张茵就静静地站在台侧的门帘帐外,看着大师姐演戏。1934年张茵进“小高升\&;时筱丹桂已经因为扮相俊美、唱做俱佳红遍了宁波,后来“小高升”并入“高升舞台”到上海,演出时张茵经常帮助筱丹桂化妆、贴片、穿鞋,有时也演些丫鬟宫女之类的角色,通常连一句台词也没有,每当张茵站在台上时,她就盯着看筱丹桂的表演并牢牢记在心里,这样跟着师姐的日子前后有七八年,筱丹桂只知道这个勤快好学的小师妹叫“粉牡丹”。

1938年的春夏之交,裘光贤把“高升舞台”和“小高升\&;合并,组建为“新高升舞台”再进上海,张茵和大姐张杏花一同前往,张茵的大姐张杏花扮相俊美、悟性极高,张茵还在跑龙套时大姐张杏花已名声在外了,不幸的是,就是在这次演出期间大姐死了。对于戏班子,班主裘光贤管教甚严,演出之余不允许演员们私自外出,生怕她们不知深浅趟了浑水,大姐张杏花闲来无事买来几包香瓜子嗑来解闷,谁知这一磕竟染上了霍乱,据说毛病源自于日本人的细菌弹,本想把大姐运回乡下安葬,棺木刚移到“绍兴会馆”战事又起,“新高升舞台”只得仓皇逃难,大姐竟最终不知魂归何处。张茵再一次来到上海已经是九年后的1947年了,张茵好不容易找到浙东戏院前来投奔师姐筱丹桂,那时已经走红上海滩的筱丹桂虽无意招蜂引蝶,但形形色色的捧场人络绎不绝,班主裘光贤曾提醒筱丹桂“世道险恶、小心上当受骗”,但为时已晚,筱丹桂身不由己,很快就落入浙东戏院老板张春帆精心策划的圈套,过着“明为叔侄、实为小妾”的生活。在参加了“越剧十姐妹”义演后,张春帆加紧了对筱丹桂的控制,筱丹桂在舞台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张茵刚说了“我来投奔师姐的”一句话,筱丹桂神情漠然地说“我已经不唱了”,让人觉得万念俱灰,看着师姐郁郁寡欢,张茵感到她过得很不顺心,但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时的筱丹桂已心力交瘁,再也无法忍受张春帆多年的凌辱了。听到筱丹桂自杀的消息,正在演出的张茵匆匆赶到浙东大戏院,只听说筱丹桂服毒后众人先给她灌自来水洗胃,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三轮车又断了链条,好不容易到了仁济医院,再好的医生也回天无术。这天夜里,张茵就睡在筱丹桂的房里,室内的陈设一如三个月以前的样子,今已人去楼空,张茵辗转反侧、黯然泪下。转眼到了1948年的秋天,当张茵在台上演罢《十里春风》,台下竟已是落叶飘零,在经历了和祝荷花、尹树春、竺水招和陆锦花的合作后,“小高升”的师妹裘幼凤听说师姐赋闲在家、特地跑来请她参加袁雪芬的“雪声剧团”。对于这位“四季春”戏班师姐的故事张茵早就有所耳闻,也常路过袁雪芬的老家杜山村和袁雪芬、傅全香她们学戏的柳岸村兴福庵,听说袁雪芬从来不拜干爹干妈、谢绝应酬交际、讨厌唱堂会,更感到很合自己的心思,所以张茵连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

在“雪声剧团”张茵担任二肩花旦,主要给袁雪芬配戏,她悉心揣摩袁雪芬的演唱特点,消化吸收后为己所用。舞台上的耳濡目染,使张茵受益匪浅,后来她在《白蛇传》扮演白素贞时根据个人的条件,和琴师贺仁忠、卢炳容合作,设计出了脍炙人口、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名段《西湖山水还依旧》,也就是和袁雪芬在九星大戏院演出《白娘子》的日子里张茵和越剧姐妹们一起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1951年的秋天,从北京开会回来的袁雪芬找已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团的张茵谈话,说浙江越剧界缺少主要旦角,请求上海给予支持,希望她能去杭州,开始张茵不想去,她认为自己在上海演戏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后来考虑到在浙江上戏的机会多一些,她也就答应了,只是说我以后还要回上海的,可是这一别就再也没有回头。浙江女子越剧再度崛起的重要标志是1951年浙江越剧实验剧团的成立,已是越剧名家的屠笑飞、钱鑫培、裘大官、王爱勤、金宝花、吴剑芳的悉数加盟,息影五年后姚水娟的重新出山,张茵从上海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调入为浙江女子越剧的格局奠定了基强,也使得浙江女子越剧的演员阵容面目一新。张茵越剧生涯的后半部分是在越剧的故乡度过的,与张茵同科出师的一班姐妹们以创造众多舞台形象而成为一代艺术家的就只有张茵一个人了。她先后主演了《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张羽煮海》中的三公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晴雯之死》中的晴雯,《高机与吴三春》中的吴三春、现代戏《李双双》中的李双双,是浙江越剧界花旦演员的头牌。张茵是在1965年正式告别舞台的,那一年她只有三十九岁,淡出舞台后的张小,一度执教于浙江艺术学校,却在“十年浩劫”蒙受灾难,虽然春回大地后有过短暂的复出,却宛如舞台上的一个转身,耳佩发簪、水袖罗衫,勾勒出的不过是一个背影,她最后一次走进剧场是2001年9月11日晚上,去观看新编越剧《赵氏孤儿》,退休在家的张茵已经很少去看戏了。因为寓所离西湖很近,平时张茵总会在的边散步,不远就是断桥,在别人眼里这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而在张茵的心中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在越剧《白蛇传》中的唱腔设计“西湖山水还依旧\&;,就是白娘子在断桥边的如泣如诉,当时五十年过去了,熟悉的旋律依然在她的心头萦绕。2005年11月,张茵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病倒,之后就没有再睁开一次眼、说过一句话。2005年12月5日下午两点,一生从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张茵走了、静静地走了,宛如美丽的孔雀东南飞飞向了远方。

下一篇:小城东港招聘信息网,真有殡仪馆抬尸工作吗,工资多少?
上一篇:黄毅清父亲,如何评价黄奕的前夫黄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