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求学,是谁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22-05-09 21:33:2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的作者是杜甫王充求学。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诗引用如下: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代: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解释

“读书破万卷”当何解?”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含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

三十岁开始读二十四史来得及吗?

只要开始前行,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非常之多,一个人的成就并不由年龄来定义。况且,学习也不是只有青少年或者学生才需要做的事,应当说:不管任何时候,都得保持学习的能力。

拿我自己来说吧,大学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但并不喜欢古文,觉得生涩。毕业后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尝试,最后进入文博行业时也已经接近三十岁,那时候才开始接触和学习历史,经过十年的打磨,对中国史和地方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也出版了相应的多部专著,写作了诸多课题和论文,获得了若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一二三等奖,并致力于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历史,也获奖无数。作为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人,个人有一些经验想要分享给你:

一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只要有十年或者一万个小时的经验和努力,就可能成为某方面专家!

这个定律也许经不起推敲,但是它鼓舞了很多人,并且经过刻意的训练和努力,就算不是专家,至少绝对不是某个领域的小白了。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我认为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度学习,提高专注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同时,平时要注意收集资料,历史是很值得深挖的学科,可以大范围地泛读史料,如《二十四史》,也可以选取历史上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者一个方面,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上层的历史,有时也会发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也可以结合文献、考古等学科领域,来帮助分析、理解和还原历史。后世的研究论文可以帮助你尽快获得自多的干货和知识点,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为文献的残缺、考古的空白等等,一些论文中的观点很容易在后来被推翻,也有一些论文存在带节奏的感觉。

下一篇:有志不在什么,假如活到两百岁,你会干什么?
上一篇: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你会怎样描述各大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