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资治通鉴与春秋的区别

2023-06-11 10:36:2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8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的。

  关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以及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什么,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名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它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资治通鉴与春秋的区别

  资治通鉴与春秋的区别如下:

  春秋和资治通鉴用不着区分。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是孔子整理编撰的。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组织编撰的通史,目的就如名称所说的,是“资治”,意思是让人们特别是帝王看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于改进执政能力。

  春秋和资治通鉴怎么区分

  《春秋》是指古代春秋时期《资治通鉴》从战国时代开始写起。区分就是《春秋》在前,《资治通鉴》在后

  春秋是什么意思据说当时鲁国(周王朝直系的分封诸侯,正统文化的代表)史官在记载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大事时,按照年、季、月、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并把编年史命名为《春秋》。

  那么战国呢这个较为容易理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战争频繁,名称由此而来。

  春秋和资治通鉴怎么区分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是第一部叙事详尽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所以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的区别顾名思义,通史记录的是几个朝代或历史阶段,比如:《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

  而《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就几百年而已。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春秋》传统上认为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春秋》是孔子自卫返鲁,据鲁史而修,以授其徒。

  其书以史明经,用微言大义的褒贬春秋笔法,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法度,以示劝戒后人。

  《春秋》虽为经,亦为史。

  它对后世之人及后世史传体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后世影响: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扩展资料: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

  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年体

下一篇:机械制图m16的底孔多大 机械制图可以用自动铅笔吗
上一篇:两个向量正交怎么算 两个向量正交一定线性无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