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选自,社戏起源哪里?是怎样的?

2022-03-25 13:23:1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7

最初知道社戏,是看过鲁迅先生的《社戏》,那时我还是少年,对《社戏》中的场景经久不忘,与我们小时候赶场看电影极其相似,只是我是在陆地上,而鲁迅看社戏是在水面上,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向往江南水乡社戏选自。

社,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在我国七十年代,农村也是以社为单位的,我的家乡就是东汤河人民公社。戏,就不难理解,从古至令都没有改过。社戏的起源要追溯到南宋,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写过“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社戏在清朝时期,在江浙一带尤其在绍兴特别流行。

社戏大致可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社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我相信,社戏这么好的文化遗产,在绍兴肯定还有传承,对社戏有兴趣的人,不妨去绍兴走走,肯定会有惊喜。

《社戏》被选自《呐喊》的原因:《社戏》是被收录在小说集《呐喊》里的小说。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社戏》里出色的结构安排:

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

2、行文有波澜。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

3、擒纵之法,或是说勒放之法。第3段写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这一放才显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

4、前后照应。记叙文,尤其篇幅比较长的,容易顾此失彼,《口技》在这一点上则颇有可学之处。例如文章开头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简单设施,结尾重复一次,这是前后呼应,提醒读者,文中所写的千态万状只是“技”,并没有弄虚作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戏

下一篇:苹果忘记id怎么办,苹果手机id忘了怎么办?
上一篇:如何健脾最有效,脾不好生活中应该怎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