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医生组织 (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

2023-02-26 20:51:5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8

无国界医生组织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

无国界医生(法文名称: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缩写是MSF,英文名称:Docto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非牟利团体(NPO)。 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 无国界医生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最初的成员皆为深信世界人类都有获得医疗权利的法国医生和记者。 但目前成员已遍及全世界,每年有2000多位志愿人员在约60个国家中服务,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在全球各地设有19个办事处,而五个主要的行动中心则都位于欧洲,分别是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日内瓦。

中文名

无国界医生组织

外文名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Medecins Sans Frontiers

别名

MSF

总部所在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组织性质

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

成立时间

1971年12月20日

成立宗旨

帮助世界各地需要医疗援助的人

成立地点

法国巴黎

开放时间

全天

发展历程

无国界医生

无国界医生[1]组织(DoctorsWithoutBorders,MedecinsSansFrontiers--MSF)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国际性的志愿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 该组织的资金主要由私人捐助。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五个行动中心分别位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日内瓦、巴塞罗那、巴黎。 行动中心负责管理和监察全球八十多个地方的援助项目,中心的人员亦会留意各地发生天灾人祸,并在最短时间内动员紧急支持人员及物资协助救灾。

此外,全球亦设有18个分部,负责招募义工、筹款和推广该组织的工作。 这些分部包括:澳大利亚悉尼、奥地利维也纳、比利时布鲁塞尔、加拿大多伦多、丹麦海勒鲁普、法国巴黎、德国波恩、希腊雅典、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香港、意大利罗马、日本东京、卢森堡、挪威奥斯陆、西班牙巴塞罗纳、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士日内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英国伦敦、美国纽约。 该组织派出志愿医护和后勤人员到受到天灾、战乱、发生疫症的地区,为战争、疫症及天灾的受害者、提供紧急医药救援,亦为一些医疗设施不足甚至完全缺乏的地区提供基本医疗和手术、重建医院和药房、推动营养和卫生项目及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现成员已遍及全世界,每年有2000多位志愿人员在约60个国家中服务,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在全球各地设有19个办事处,国际协调办公室位于瑞士日内瓦。 而五个主要的行动中心则都位于欧洲,分别是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日内瓦。

1999年10月15日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后,无国界医生开始受到世人的注目,捐款者已累积到330万人次。

组织宪章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宪章是:无国界医生的救援行动无分种族、政治及宗教目标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援助。 无国界医生严格遵守国际医疗守则,及坚守提供人道援助的权利,并且保持中立不偏之立场。 无国界医生亦要求在进行救援行动时不受到任何阻挠。 无国界医生之志愿工作者同意遵守其专业操守,并坚守政治、经济及宗教的中立场。 作为志愿工作者,无国界医生的成员明了执行任务时自身面对的危险,并且不会要求无国界医生作多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赔偿。 无国界医生组织存在的权利并不是基于某种官方委托或国际上的委任,而是基于人道主义和全世界240万捐助者的委托和数千名志愿人员的热心工作。

该组织在世界许多国家共有几千名志愿人员,他们由医生、护士、麻醉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助产士、行政人员组成。 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协助那些受战火及自然灾害蹂躏的灾民脱离困境。 所有的志愿工作者都遵从“无国界医生组织”宪章。 他们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等地对待不同种族及宗教背景的人士。 1999年10月15日,该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2]

组织目标

不分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为身处困境的人们以及天灾人祸和武装冲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 无国界医生经常深入战乱地区,生命和义务工作等也常受到威胁。 但是,组织有一套严格的安全守则,保证前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组织荣誉

2015年拉斯克-彭博公共服务奖授予“无国界医生”。 去年爆发于西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一度迅速蔓延,愈演愈烈。 在当事国家医疗系统面临崩溃的危急时刻,“无国界医生”发挥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领袖作用。

组织工作

“医生无国界组织”成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医师、实验室研究员、后勤人员、助产士、行政人员等,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信奉不同宗教,但却有共同目标:协助那些受战火及自然灾害蹂躏的灾民脱离困境。 他们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等地对待不同种族及宗教背景的人士。 所有的志愿工作者都遵从“无国界医生组织”宪章。

工作目标

他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世界各地需要医疗援助的人。 他们提供迅速而有效的医疗服务。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工作不受种族、宗教及政治等因素所影响。 全球已经共有超过两百万的热心人士支持“无国界医生组织”的义举。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目标,是在发生紧急事故及危机时,提供迅速而有效的救济行动。 当有危难发生后,“医生无国界组织”先派人员进行实地视察,随即组织队伍及配备出发,特为“无国界医生组织”设计的紧急装备,使医疗队可以立刻展开抢救工作。 近几年在科索沃、东帝汶、土耳其等地均可见该组织成员的身影。

无国界医生组织亦坚持自行安排分配救援物资的工作,以保证救济品能直接到达灾民手上,因此,不论采购、运送及分配救援物资,都毋须经他人之手。 多年以来,“无国界医生组织”逐渐扩大其专业范围,又增加救援项目。

无国界医生组织每年需用二亿美元营运经费,大部份经费由大约二百万个热心人士捐赠。 财政上的独立,确保了该组织在道德及运作上的独立及自主性。 其余的经费来自国际组织、如欧共体、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及个别国家或地区的政府。

志愿工作作者最少须为“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一年。 在外地工作期间、每月可获得一笔津贴,至于执行任务时的生活费用则由“无国界医生组织”支付。

援助项目

无国界医师组织针对下列四大项状况进行医疗协助:

针对战争和内乱地区的民众进行紧急医疗帮助

针对难民和流亡的群众进行医疗安置和协助

天然或人为灾难的紧急医疗支持

长期对偏远地区做医疗协助

受挫经历

2004年7月28日,是无国界医师组织挫折的一天,由于自2003年开始,共计30多位无国界医师组织的成员在阿富汗陆续遇害身亡,特别是2004年6月,有5名医生被枪杀,而阿富汗政府没有逮捕凶手,无国界医师组织宣布因医生没有充分的安全保障,所以决定退出已驻守有24年的阿富汗地区、将医疗工作交接给阿富汗政府当局。

资金使用

无国界医生坚守对捐款者的承诺--我们确保八成或以上的捐款会直接用于救援行动上,余款则作行政、筹款及招募志愿人员之经费。

二零零五年度,香港办事处资助了无国界医生四十二个国家的项目。

无国界医生不隶属于任何政权或政治、经济或宗教团体。 独立自主是我们的工作原则。 我们要求自由接触及协助危困中的人群,对他们的需要作出独立评估,以制定最恰当的救援行动;亦坚持自行管理救援物资的分配,确保物资能直接送到灾民手中。

为了坚守独立原则及加强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无国界医生一直致力增加经费中公众捐款的比例。 二零零五年度,无国界医生收入中的百份之九十九来自公众捐款。 其他经费来源则来自赞助及其他收入。

招募人员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志愿者在非洲工作

医护人员

1.医生

2.外科医生及麻醉师

3.注册护士

4.助产士

5.精神健康专业人员

6.化验室技术人员

7.流行病学专家

非医护人员

1.后勤人员

2.人力资源主任/财务管理员

暂不招募的专业人员

*中医师

*牙医

*自然疗法师

*足病诊疗师

*放射科医生

*物理治疗师

*按摩治疗师

*香薰治疗师

*脊医

*荒野保护医疗人员

*针灸医生

*救护员

*眼科医生

*学校老师

*营养师

*翻译/传译员

*职业治疗师

*医生助理

*兽医

申请条件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志愿者

无国界医生前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经验

拥有两年或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

参与救援任务的时间

一般医生参与救援任务的时间为至少六个月(外科手术医生及麻醉师除外,他们有可能被派往参与一些时间较短的救援工作)。 其他专业人员的参与时间最少为六至十二个月,可以工作九至十二个月的申请人将获优先考虑。 若申请人能付出较长的时间参与救援工作,甚至把参与无国界医生的工作视为终生职业,会获优先考虑。

良好的团队精神

无国界医生的志愿人员会一同工作及生活。 由于工作时间长,居住环境落后,私人空间较少,故志愿人员需要相当包容,适应能力强,并要愿意与来自不同国籍和文化的人交流。

在发展中国家的生活/工作经验

无国界医生绝大部份的救援项目都在发展中国家,拥有在这些国家工作的经验为佳。

应付压力的能力

志愿人员必须能应付困难及难以预计的情况,如适应当地文化及生活环境,遵从安全守则及队伍的动向等。

适应能力

救援工作的情况随时转变。 在任务期间,工作范畴、启程日期、队员组合及工作环境可能随时变更,弹性应变对能否成功完成救援工作非常重要。

语言能力

必须操流利英语或法语,能操葡语、西班牙语、俄语或阿拉伯语者将有更多机会获分派工作。 申请人如能操英法双语会被优先考虑。

修读热带病学课程

医疗专业的志愿人员如没有接受热带病学训练,或缺乏有关的工作经验,需于出发前修读热带病学课程。

工作感受

文化体验

作为无国界医生的志愿人员,生活环境较为落后,而不稳定的政局和其他不明朗因素,也可能是生活的一部份。 当地员工和病人的社会风俗和医疗方法,会与你所认知的大大不同。 你并且要在有限资源和基础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解决紧急的医疗问题。 但作为一个在前线工作的志愿人员,你必须尊重当地医护人员的意见。 请谨记:与病人一同活在苦难下,是当地的员工;他们也是你离开后,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人员。

团队精神

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伍由医疗及非医疗志愿人员组成,与当地员工携手合作。 作为无国界医生的志愿人员,单凭拥有良好的技术是不足够的。 救援项目得以成功,讲求互相合作的能力、敏锐的文化、社会触角及外交手腕。 无论是工作或工馀时间,志愿人员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甚或是危险的情况,团队精神往往是令无国界医生得以有效运作,及达至一个完善架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人身安全

无国界医生非常重视志愿人员的人身安全。 志愿人员也要有心理准备,需要依靠良好的判断力应付一些紧急情况。 在大部份的情况下,我们的中立性及与不同社群建立的互信,是一个无形却又强大的保护盾。 为协助志愿人员避开或应付危险的情况,所有的志愿人员在出发到前线工作前,均必须出席有关整体安全情况的简报会;在到达工作地点后,也会有针对当地安全情况的其他简报会再作详细讲解。 倘若志愿人员认为他们的安全受到威胁,他们可以随时选择退出任务。

应付压力

无国界医生的志愿人员经常要在极不寻常的环境中工作。 你必须有很强的适应力,去应付暴力、疾病、饥饿及死亡等震撼情景,并继续执行工作。

将参与无国界医生视为终生事业

无国界医生着重培训志愿人员,透过训练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才能,鼓励他们在完成首个任务后,继续参与无国界医生的工作。 逾半的志愿人员都曾参与超过一次任务,有些更成为救援项目的统筹,或在世界各地的无国界医生办事处工作。 曾参与三个月或以上救援工作的志愿人员,可以成为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会员,继续支持无国界医生。

志愿人员互助网络

对某些志愿人员来说,完成一个人道救援任务后返家,过程是很轻松的;但对某些人来说则会觉得特别困难。 他们往往因为任务中一些震撼或使人困恼的影像、思想和记忆,变得不知所措。 无国界医生已经成立了一个志愿人员互助网络,对完成任务返家的志愿人员,提供个人支援。 我们现时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印尼,都有志愿人员互助网络。

行动在中国

无国界医生组织——四川赈灾

无国界医生组织在中国的救援行动始于1989年。 无国界医生组织主管亚洲和西欧援助事务的负责人费尔先生曾先后多次前往中国,协调救援和医疗长期项目。 已在11个省、自治区开展过20多个紧急援助和长期项目。 2003年,中国卫生部门正式将无国界医生组织在湖北襄樊设立的艾滋病治疗中心作为全国防治艾滋病的领头项目,每年为项目投入500万元人民币。 2003年中国出现SARS疫情,无国界医生组织派出了一支十多人的队伍前往北京郊区的小汤山医院。 无国界医生组织先后在中国的云南、四川、陕西、西藏、新疆和广西等省区推行了长期医疗项目,从事改善基本医疗条件、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防治肺结核病并提供有关性病方面的资讯。

参考资料

1.无国界医生是什么?·无国界医生组织官网

2.无国界医生章程·无国界医生组织官网

下一篇:刘美人 (全能艺人)
上一篇:逍遥谷(逍遥谷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