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茅房什么样-古代厕所

2022-11-13 03:24: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3

从古至今,吃喝拉撒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第一。”饿了渴了还能忍上半天,可要是内急了,不管你是衔金含玉的天潢贵胄,还是清静无为的得道圣人,都要屈服于排泄的本能一上厕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桩有伤风雅却无从回避之事。

要上厕所分几步?找厕所,蹲坑,擦屁屁。看似简单的三步,却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才发展成为今时今日便捷的样子。

我们不妨来玩一场模拟经营游戏。

系统“哗哗”一响:玩家需要建造一间厕所。古代人的茅房什么样?

虽然这个新手任务有些怪怪的,但是入乡随俗嘛,还得照办。打开装备包一看,嗯……只有一把铁锹。

那咱只能吭哧吭哧埋头挖个坑了。

哎,成了,这个坑就是我们先人关于厕所的最初构想。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公用厕所,叫做官厕,因为建在路边,又名“路厕”。最早的厕所出现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位于房舍夕卜面的土坑,虽然极其简陋,但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重视如厕问题了。

不过要在人来人往的路边嘘嘘嗯嗯,周围也没个遮挡,想想就浑身别扭啊:拒绝,实力拒绝!

系统嫌弃地“哗”了一声:看在任务完成得不错的份上,给你点砖石当奖励啦。

很好,我们现在有建材了,可以盖个屏障把坑围起来,不仅可以挽救屁屁于风吹日晒之中,还能避免惨遭路人侧目。

至于厕所围墙怎么盖、盖多高,古人也有规制要求。

《墨子•旗帜》记载:“为民圉,垣高十二尺以上。”就是厕所,垣即指围墙,也就是说建造民用厕所,墙壁应在2.7米左右(现代住宅楼房的室内净高大约也在2.7至2.8米之间)。蹲在坑上瞅瞅四面高耸的墙壁,顿时感觉踏实、轻畅、舒坦!连嗯嗯都变得享受起来了呢。

才不是嚨!

在古代上厕所,简直就是用生命在嘘嘘嗯嗯。

我们都看过类似的新闻报道:有人在卫生间不小心滑了一跤,把脚卡在了便池坑口里,拔不出来只好求助于消防官兵,在腰斧、撬棍、润滑油齐上阵忙活了大半天后终于得救,厕所也被拆得七零八落。庆幸身处现代吧,如果在古代如厕时失足摔倒,整个人跌进厕坑里溺毙的惨剧都时有发生。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晋景公姬猱,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6月6日中午,姬濡正准备品尝新麦,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便去厕所方便,结果不慎跌进粪坑而死。身为君王都能死于厕所里,可见先秦时宫厕的寒~~艮可能就是深坑上搁两块踏脚板,而便坑之大足以淹死一位成年人。

上个厕所还有人身危险,太不划算了,就不能别挖那么深的坑吗,要不咱干脆别蹲着了?暧,又让您说着了,古人也是这么想的:到秦汉时,权贵阶层已经开始坐着嗯嗯了。

古代人的茅房什么样?在河南商丘芒畅山梁孝王刘武墓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石质坐便冥器,这个建造于2000多年前的坐便器不仅有靠背和石质扶手,在其正后方的墙上,还凿出了一条冲厕的水管,被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冲式厕所。

小命是保住了,可问题又来了,这固定的坐便器没法移动,要是皇亲国戚上朝办公或聊天磕牙时忽然内急,岂不是要抱着肚子狂奔八百里找厕所?

一生狂放不羁的汉高祖刘邦表示:寡人说嘘嘘就要嘘嘘,那谁,你的帽子不错,取下来让我当尿盆。在刘邦当众往儒帽里小解之后,后世的皇帝们许是受此启发,纷纷开始使用便壶、便器随时随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马桶的初级形态,不过那时它有另外一个酷炫霸气的名字——虎子。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杀猛虎后,觉得百兽之王也不过如此,为了表示轻蔑,就让人铸造了虎形的铜质溺具,供皇帝小便时使用,于是,尿壶便被称为“虎子”o后来,唐朝皇帝因其先人有个叫“李虎”的,便改叫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就俗称为“马桶”或“尿盆”To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廷还有用美玉制成的虎子,觉得有点奢侈?相信我,在魏晋权贵面前这点小排场都不够看。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将军王敦第一次上妻子武阳公主家的豪华厕所,由于不懂皇室做派闹了大笑话:厕所内放着用来塞鼻子的干枣,王敦以为是供如厕时食用的,全吃了;出厕所时婢女端来洗手的澡豆水,他当茶水_饮而尽。

而西晋首富石崇家的厕所更是极尽炫富之能事。据《世说新语》等书载,石崇命人将厕所建成雕梁画栋的高楼美厦,厕所下面是填满鹅毛的木格栅,脏物一落下,鹅毛就覆盖上去,既不会污人眼睛也不会熏人鼻子。完事后,一旁侍立的童子立刻更换新的木格栅。

不光如此,石崇家的厕所内还悬挂着绛色幔帐和名家书画,更有十多个身着锦绣的美艳婢女恭立侍候。她们手捧甲煎粉、沉香汁等名贵香料供如厕之人洗手洁面,在客人方便完后还会服侍对方换上崭新的衣衫。在石崇看来,在厕所转了一圈的衣服就不能穿了。

也不能怪石崇太讲究,毕竟在古代,就算厕所的除臭工作做得再到位,还是有终极一关等着你:擦一屁一屁。倘若没有清洁干净,便便粘到衣服上也是常有之事……

尽管早在东汉,蔡伦就改进了造纸术,可直到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普遍用纸来擦屁屁。在这之前,被用来清洁五谷轮回出口的东西可谓五花A门。

最广为人知的是厕筹,又名厕简、厕篦。从名字是就能猜出它的模样来:一块竹片或者木头片,长大约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宽约一到二指。每次嗯嗯完后,拿着一端,自己揣摩个姿势,用另一端刮一刮,完事再洗一洗……绿色无污染,循环再利用,厕筹恒久远,一片永流传。

可不是瞎说,只要保存得好,厕筹的使用寿命完全超乎想象。在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中发现的西汉简牍,就夹杂了不少后世的人类便便……完全不敢想象这些国宝文物到底遭遇过什么呢。

厕筹这东西,上到天子下到黎民,人人都用。根据唐朝释道世的《法苑珠林》记载:三国时,吴国皇帝孙浩在翻修府邸时发现一座金像,据说是周初育王镇宅用的,孙浩不信,随手扔到厕所里,用于看管厕筹。

魏晋时期的特权阶层虽然把厕所建造得富丽堂皇,但是擦屁屁的工具依旧是硬邦邦的厕筹。北齐皇帝高洋每次如厕,都要让宰相杨悟捧着厕筹侍候,“虽以为宰相,使进厕筹”,宰相做到这个份儿上,也是憋屈。

天天用竹片刮屁屁,难道古人就不觉得扎吗?他们当然嫌弃,但是软硬不能强求,没被毛刺划伤就是大幸。《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也是很拼了!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细皮嫩肉的权贵,格外追求生活质量,会用绢、丝、麻、锦等织物代替厕筹,不过能这么祸害钱的到底只是少数。

达官贵人们追求的是阳春白雪,擦屁屁都要说成拭秽,平常百姓可管不了那么多,厕筹在民间另有一个名字:干屎撅。甭觉得俗,这名字背后还有一段佛家故事。

《五元灯会》记载:五代时期的高僧云门,曾被僧人问起“如何是佛”这一终极问题。他回答说,佛就是“干屎撅”。大师的禅意众人各有领会,或许他是想告诉世人,佛在一饮一啄之中,亦在一屎一尿之中,并非高不可攀。

民间不光有干屎撅,在擦屁屁这个深奥问题上,广大劳动群众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敢想敢干的精神,就地取材,不断仓U新……除了竹片,据记载用于擦屁屁的还有:树叶、土块、鹅卵石、贝壳(???)……越看越觉得疼啊!

等到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元朝,皇家终于开始推崇用纸擦屁屁To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儿媳阔阔真对婆婆非常孝顺,她会在婆婆上厕所时用自己的脸将手纸蹭软了才给对方使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至此之后,直到明清,纸张逐渐在厕所里取得了一席之地(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好吗)O

那就有个问题了:我国早就发明了纸,为什么直到明清才被广泛用于擦屁屁?

其实中国最早的提到用纸擦屁屁的记载见于南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云:“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即是说,纸上写有五经词义和先贤姓名,他不敢用这样的纸去擦屁屁。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眼中,用来传经明义的纸张承载了先贤的教诲,是不容玷污的。唐朝时就有规定,不得拿写过字的纸上厕所。就算在明清之际,用纸擦屁股已经流传开来,官方仍明文禁止用写字的纸张擦屁股,甚至颁布了《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等一系列法律。违反者不但会被官府惩罚,甚至会遭“天谴”。

这一观念根深蒂固,直到上个世纪还有少数老人坚持遵循。

当然,明清时期用来擦屁屁的纸可没法和现在柔软的纸巾相提并论,其粗糙程度和报纸差不多,这样一想,又觉得屁屁一紧。

于是皇帝坐不住了,好不容易脱离了木片,不能还让自个儿受罪啊。嗯……给我搞点柔软的皇家特供厕纸。明后期皇帝的手纸由内官监纸房专门负责,所造之纸呈淡黄色,三寸见方,柔软非常。

到了晚清,就更讲究了。《宫女谈往录》一书记载:慈禧太后用的手纸是宫女们加工好的细软白棉纸,“先把一大张分开裁好,再轻轻地喷上一点水,喷得比雾还细……把纸喷得发潮、发蔦以后,用铜熨斗轻轻地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用热熨斗在纸上只要一来一往就成了……这样把又柔软、又干净、又有棱角的便纸,折叠好备用”。

所以如果要穿越,力口把劲穿到非富即贵之家,上厕所指不定还有人扇扇子讲笑话解闷呢!

下一篇:古代美人-古代的美人会不会追求完美牙齿
上一篇:古人如何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