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功绩」隋炀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2022-10-30 18:06:2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五星用户
热度:68

今天我们来聊聊隋炀帝的功绩,以下6个关于隋炀帝的功绩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隋炀帝一生的功绩?
  • 隋炀帝的功绩有哪些?
  • 杨广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 隋炀帝的功绩
  • 隋炀帝的功过
  • 隋炀帝有哪些历史贡献
  • 隋炀帝一生的功绩?

    1、屡有战功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同年,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俘获而返回。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

    2、开凿大运河

    先后开凿疏浚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将这五段共五千多里链接贯通,成了大运河。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3、改进科举制度

    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拓展资料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在大多数人眼中,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荒淫的富二代,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残害忠良;他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一生乱用民力,征发数千万人次,民不聊生。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还有另一张面孔——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他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他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另外,他的诗文更是一绝,被历代名家所称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杨广

    隋炀帝的功绩有哪些?

    隋炀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下令修建大运河。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它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此外,隋炀帝还有其它功绩:1、实施政治改革。2、营建东都洛阳。3、开发畅通丝绸之路。4、创立朝贡体系。5、开创科举重视教育。6、亲征吐谷浑。7、三征高句丽。

    杨广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杨广对历史的贡献有:

    1、登基前完成祖国统一。

    2、修建东京迁都洛阳。

    3、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

    4、亲自开拓疆土。

    5、畅通丝绸之路。

    6、开创科举。

    7、开发西域。

    8、建立天朝体系。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的功绩

      人们谈到隋炀帝杨广时,总是把他骂得一无是处,评价他到处巡游、沉湎女色、荒淫无道,是极其奢侈挥霍的昏君等等。实际上,隋炀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尽管作过许多坏事,但也做过不少对历史发展有益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历史功绩的,我们不能因隋炀帝的过而否认他的功。一、精简机构,改革吏治,创建科举制。隋炀帝即位后,曾在官制上作了大胆改革。"其一,废除三师、特进官。其二,废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其三,改三卫为三侍,废除直阁将军。其四,尚书省六曹,原各设侍郎六,计三十六侍郎,改为每曹各设侍郎一"。这些改革,一方面裁减了冗员,精简了中央机构;另一方面,又抑制和削弱了周、齐显贵的势力,是切中时弊的。炀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是废州置郡。"郡设太守,直接辖县。过去军事重镇、军事政治统由州刺史统管,废州改郡后,于郡别设正副都尉,主管军事,郡太守不得与闻"。 隋炀帝功绩较大的是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进士科的建立,这为选拔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现象,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另外,隋炀帝还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错误,法律的严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取消,或者是减轻处罚程度。但这也仅是表面文章,像是沽名钓誉。在隋炀帝统治晚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残忍了许多,不再按法律做事,专断性很强。 二、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和运输。隋炀帝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历史上不少人认为他主要是为了游赏玩乐,这种看法,值得推敲。隋炀帝的《营建东都诏》讲了营建东都的理由。洛阳地形险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机动。隋开皇十年,平定不久的陈国故境,多处发生叛乱,攻陷州县,杀死隋官。仁寿四年,隋文帝刚刚病故,汉王杨谅又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南服遐远,东夏殷大”,使炀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上杨谅谋反被诛后,“并州移户复在河南”,急需加强控制。因此,隋炀帝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公元605年,即隋炀帝即位第一年,他让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在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传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粮食,也相应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另一个工程就是大运河的开凿,开凿通济渠与营建东都洛阳是同时进行的。炀帝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等,首先是为了沟通漕运,达到“水路通,贡赋等”的目的,以保障东都和京师的供应,特别是统治集团日益增长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的供应。其次,也是为了从水路把江都和洛阳联系起来,加强对江左,淮海的统治,并为用兵高丽做准备。同时,不管炀帝的主观动机如何,开凿运河在客观上也适应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南北割据,曾经影响了商业的发展。隋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手工业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文帝时,即为扩大商品流通作了一些工作,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治道路,设置驿站等,但靠陆路交通、人背肩挑、畜力运输,远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这样,疏浚河道,开凿运河就成了适应历史发展要求的进步举动,一元一国学网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不能不说和大运河对物质供应的有力保证有很大的关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其他方面不谈,单就大运河一项,我们应该从事实出发,充分肯定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如果我们大胆的设想一下,没有大运河,或许唐太宗李世民也会去开凿的。所以,贞观之治的功绩里面,是不是有一点大运河的因素呢? 三、文化方面的贡献。隋炀帝爱好图书字画,“初西京(长安)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隋炀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与东都(洛阳)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长安)东都宫省官府,其正御书皆装翦华净,宝轴锦裱,于观文殿(洛阳)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妆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镘,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垂闭复故”《隋书?经籍志》还记得更清楚,他把五十种副本分为三等,上等用锱轴,中等用绀璃轴,下等用漆轴,又把魏以来古迹名画“于观文殿后筑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籍,西曰室台,藏古画”。 隋炀帝如此喜欢图书字画,在古代帝王中是少有的。因此隋代时间虽短,但《隋书?经籍志》中所记录的图书都是比较好而最完整的,这 与隋炀帝爱好图书是分不开的。隋炀帝还兴办学校,访求遗失的图书,并加以保护,还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一元一国学网 四 、开发西域。隋炀帝向四处用兵扩张的野心从即位第一年就激发出来了。这年,北方的契丹族侵扰营州,被隋炀帝派出的将领韦云起击败,这使杨广用兵的信心倍增。两年之后,杨广开始大规模的开发经营西域。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物。后来,裴矩上疏主张开发经营西域,并说:“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这激发了隋炀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功绩的强烈愿望。但是,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的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 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来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但隋炀帝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是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为了开发西域,隋炀帝付出了很大代价,消耗了国家巨大财富。但是开发西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首先,达到了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浑,加强隋代中央集权的目的。西域开发后,许多国家都倒向了隋朝,成为瓦解西突厥和吐谷浑的同盟军。其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人民的友好往来,这为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西域道路的畅通,使中原与西域诸族人民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减少了隔阂。再次,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由于通西域后消除了边患,沿边郡县的经济发展有了保证,也给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又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从上可知,隋炀帝开发西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利多弊少的,其结果只能是促进隋代的强盛,而不可能是使隋朝走向灭亡。《隋书?炀帝纪》说“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会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籍”。即位之后,“地广三代,威震八 ,单于顿颡,越裳重译”,对隋炀帝给予了应有的肯定,连对隋炀帝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隋氏之盛至炀帝极矣。

    隋炀帝的功过

    功: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杨广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同属于在政治、军事、文学、诗词、领域,均分别达到当世一流水准,同时配得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几万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诗,也能勉强冠以“诗人”之名。

    杨广初封晋王,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为南征伐大军主帅,挥军灭陈朝,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取代其兄杨勇为太子,即位登基。

    即位后,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在帝国版图上肆意书写恢宏篇章。

    他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

    他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过:杨广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能,战略眼光也不错,唯独战术指挥能力是他相对最弱的一环。

    包括伐陈之战,以当时隋朝承接北周的国力,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几十万大军呼啸南下对已经丢失了益州、荆襄、淮南的南陈,本就该是彻底碾压之势。

    何况此战之庙算筹谋,本隋高祖杨坚之策;临阵机决,亦前线统帅高颖和杨素之功;杨广这个挂名统帅,仅是代表皇室做监军,对战争胜利真正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

    哪怕以同样的标准,同样一战灭吴混一南北的司马炎并没有被认为如何英明神武,杜预与王濬亦没有被认为如何千古神将。

    ——所以,又怎能因此战将杨广视为名将,甚至与一生戎马打下李唐天下的李世民去比军事才能?可惜,杨广却无此等自知之明,当真以为自己是如何无双战神了,屡屡干涉前线将领的战术应变,外行指挥内行。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扩展资料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

    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隋炀帝有哪些历史贡献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1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2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3 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4 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5 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刚开始知道某些韩国人嚷着说要收复故土—中国的东北,还觉得纳闷,翻开历史地图册,才发现朝鲜的老祖宗高丽曾经占据过我们的东北,但那高丽也不过是从原来的中国领土分裂形成的地方政权,就像南北朝和十六国。可惜,隋炀帝虽统一了辽东,却没把朝鲜半岛拿回来,以至于后来的唐朝虽然征服了高丽收复了半岛,但却因为分裂出去的时间太久而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分久必失,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6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7 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隋炀帝的功绩」隋炀帝的主要历史功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农的结构」农的结构到底是什么
    上一篇:「松树的特点」松树的特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