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道教内丹心法入静)

2022-10-04 01:19:2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48

道教内丹(道教内赤忱法入静)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主要的一关。随着入静水平的加深,工夫也在不断精进。

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凡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况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异。

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写了这种状况:“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惚是指心性光亮的境界

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说明它。南怀瑾先生以为:“恍惚是指心性光亮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说明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肠光亮,飘然自在,活生动泼,基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

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况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异,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须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况中,积聚地自然光亮,自然活生动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必定的水平,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成果。

入静的状况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材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主要的是在入静状况下,气机能力动员,真气能力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能力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能力资源网引起沸腾。

初学者到达入静目的须战胜邪念

对于初学者来说,到达入静的目的必需战胜各种邪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懊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

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气。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懊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邪念。平凡生涯中不认为,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邪念就像奔跑的野马难以架驭。

那么,修炼者就必需应用意志的力气,不断地消除邪念,最终征服这匹野马。征服这匹野马的进程也就是工夫长进的进程和身材健康的进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解释他的心情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需应用意志的力气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

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况能力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晰地解释这一点是比拟艰苦资源网的,因为每个人的身材状况、工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定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一些共同的征象。

1

神志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况,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滞状况,唯一线灵明独耀。

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到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到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到,没有逻辑思维,程度资源网如镜,不起波涛。

如果练功者感到到自身消逝,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2

呼吸

练功者几乎忘记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凡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

有时练功者感到凡息停滞,涌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涌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形,都不是刻意寻求的成果。一切顺其自然。

3

体感

体感方面最主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到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

持续练下去,练功者感到身材无穷扩展,直至消逝。有的觉得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材发热,发光。或者觉得身材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材发沉深刻地下千丈。

4

深层意识

入静到比拟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涌现各种气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

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需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坚持心镜不起波浪。

入静的姿式

静功重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含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材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形下采取,一般人尽可能采取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法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应了工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服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工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需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殊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需以双盘能力出工夫。

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长处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定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动员,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牢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锤炼内气的力气,不管哪种姿式,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请求脊柱竖直的情形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

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剂身材的紧张部位,坚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入静的办法

1

呼吸入静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高低出入,以到达一念代万念的办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便利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高低出入。

练功者有了必定基本,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形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光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坚持脑筋空白和身材松弛舒适的状况,一旦邪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邪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2

意守入静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重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长处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陷是火候不容易控制。

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水平。一般请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逝世逝世守住,否则就会涌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殊是头昏脑胀。

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广泛(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3

体感入静

练功一段时光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涌现各种感想。

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感到是真气在体内动员的感到,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相似通电的感到)和蔼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领会这些感到,细心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到,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邪念消除了,从而到达入静的目标。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后果比拟好,这种入静法比拟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办法能进步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涌现一些高功效打下基本。

4

口诀入静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赞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殊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别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气。各门派的口决当于各门派功法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一静一通一洞一”。

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声音悠久缓急,高下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动到百会,念“静”寸,声波震动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动从会阴到百会,念“洞”时,声波震动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动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赞助入静,疏通经络。

5

念师默像入静

念师默像法就是清师傅法中的一种,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效,以及应用师傅的功力赞助发功治病,都有主要的作用。

具体的做法是,练功时,先放松入静,然后轻轻地默想师傅的形象。开端时可能比拟隐约,随着工夫加深,慢慢地就会默想得比拟清晰。入静的水平就越高,师傅的形象就会默想得越清晰。在入静进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象分开自己的啮海,如果其他人进入脑海就是邪念,—定要消除。如果对师傅形象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晰师傅的照片后默想,这样入静的后果也不错。

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工夫须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须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肠安定。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丑、脑满畅肥、利欲熏心、心计满腹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基本上说,心肠光亮,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


下一篇:汽车零部件详解(汽车主要零部件材料大解析)
上一篇:于丹为什么被轰下台(好心好意谈观后感,于丹为何被轰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