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满族文化韵味 )

2022-09-15 21:56:5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0

满族文化(满族文化的魅力)

——《最葫芦》走进满语。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曲阜师范大学路虎教授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在主导编写《葫芦艺术丛书》的过程中,他记录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策划了56个民族用葫芦祝福伟大祖国的活动。五十六个民族相继转述,他们身着特色民族服饰、手持民族元素彩绘葫芦的儿女们共同为祖国喝彩,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进、相亲相爱、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动人画面。今天,让我们跟随路虎教授的脚步,走进满族,看看他们与葫芦的故事。

满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之一,人口在中国55个民族中排名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满族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生活在辽宁省的满族人。

2021年2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王一行驱车前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拍照留念,并为葫芦艺术系列之卷《福禄万象——民族葫芦画艺术》征集珍贵的满族图像。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一五路山东麓。之所以选择北镇市,是因为它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镇鼓楼位于北镇中心,原为辽代周宪城南大门。明代扩地时保存,清代改名鼓楼。1929年,南北两侧又增加了“幽州镇”和“河北北严河”八个大字。

拍摄当天,王早早穿上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站在鼓楼前,手里捧着一个个精美的葫芦,呈现出最美的葫芦画面。王手里的葫芦采用了具有满族代表性资源的三种资源网络,即萨满教图腾元素、满族服饰元素和满族钱包元素。

葫芦的上下主纹采用萨满面具图腾的“月神”和“菇神”。萨满面具常用于祭祀跳野的神灵。祭祀时,根据祭祀内容的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灵。萨满为了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应该戴上面具,用神帽上五颜六色的耳朵遮住脸。他穿着萨满服,腰间系着铃铛,左手抓着鼓,右手握着鼓鞭。在架子鼓和其他发声器的配合下,他可以一边敲着神鼓一边唱着充满神秘色彩的神歌。面具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灵性的信仰物质载体,在原始先民的恐惧和自卑逐渐消失后,慢慢演变为一种娱乐工具。满族面具逐渐从庄严的萨满祭祀转变为戏剧娱乐。以面具图腾为主要图案,说明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然后上下用一个包含满族旗元素的图案连接,使得整个葫芦画的节奏更加和谐。满族钱包元素作为葫芦头的点缀,可谓点睛之笔。满族荷包是一种刺绣工艺品,广泛应用于满族婚姻爱情、亲友馈赠、收藏游玩、装饰等用途。特别是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钱包被用来消灾避邪,祈求幸福,从而成为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民间象征性工艺品。满族钱包作为满族现存的“活文化”之一,是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资源网络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葫芦中融入了荷包元素,使葫芦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

拍摄当天,午后的阳光普照大地,是东北地区冬季难得的好天气。王身穿满族传统服饰,面带微笑地站在鼓楼前。长脚大红色马甲的粉色旗帜。花盆底部穿着白色长袜和绣花鞋。精致的蕾丝镶嵌在翻领、袖口、领口和下摆。戴上盘头翅膀,把顶上的头发梳成发髻,把后面的头发梳成燕尾形。此外,一个“床头板”由黑色缎子制成,“头巾”扣在头顶的发髻上,并用头发包裹使其固定。板中央佩戴红色“直头”,两侧各一根红色丝穗,与文案风格优雅优美的葫芦相得益彰,展现了满族姑娘的优雅、大气和女性气质。

古色古香的鼓楼,一砖一瓦,一楼一楼一亭,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过去和辉煌。王说,他从小就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他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魅力,知道它的美。看到满族特色的葫芦,放不下。我满怀期待和喜悦,用自己的力量传播满族文化,推动葫芦文化的传播,我既感动又自豪。

满清“最葫芦”之旅告一段落,满族人热情、开放、包容的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传承下来,在交流中变得璀璨夺目。这种葫芦文化进入满族,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葫芦文化的魅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满族同胞喜欢上迷人的葫芦文化。

下一篇:太原美食(太原吃货必须横扫的八个美食聚集地)
上一篇: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长期失眠怎么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