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竹的诗(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2022-09-14 18:38:0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9

郑板桥写竹的诗(郑板桥咏竹诗赏析)郑板桥写竹子诗(郑板桥竹子诗赏析)。

一枝一叶总会影响局面。

——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王传学

被誉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书画竹书。他的竹子诗意境隽永,蕴含着浓厚的哲理。晚年,他画了一幅竹石画。图中,一块薄薄的石头竖立着,石头旁边建了几根柱子。竹身清秀高大,竹叶散落。虽然整幅画没有上色,但却让人觉得绿色美丽,超然物外。画家自己为这幅画写了诗:

40年来,我白天画竹枝,晚上写思想。

冗薄薄犹存,生而绘熟。

诗的前两句就像画了40年的竹子。通过想象,意味着当你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你不仅要关注社会实践,还要保持思考,用“思考”来指导实践,这样“思考”的内容才能被实践所丰富。第三句话是把多余的都剪掉,画一根细竹。“冗余”和“复杂”都意味着更多。“瘦竹”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竹。诗人爱细竹,这在他的竹子诗中多次提到。这是诗人削冗留瘦竹的形象。这是一个比喻,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要去掉繁杂多余的东西,保留本质,而不是“抓眉毛和胡子”。第四句说画竹达到“生而熟”的状态,“生”的本义是草木从土里长出来,未熟未熟,与“熟”相对。在这里,“生”和“熟”的形象被用来比喻做事从“生”到“熟”。当你熟练了,也要努力创新,避免千篇一律,在“熟”中达到“生”的境界。

这位诗人已经画和写竹子40多年了。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他感触颇深。“生而画熟”是诗人艺术人生的哲学概括,表现了诗人对最美艺术的不懈追求,在诗中,“日常写作”和“夜间思考”阐明了写作要勤于思考的原则。“剪”和“留”启发我们写文章要精简、简化,这样才能把脉络搞清楚。“健康”和“熟悉”这两个词启发我们,文章要新颖、标新立异,才能成为好文章。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画竹子要经过三个阶段,达到三个境界。一是“目中有竹”,二是“有周密的计划”,三是“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这可能是对他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画竹写竹,把竹子的生长作为自己人生的个人品行。他在《竹书》中写道:

一节又一节,千枝救千叶;

我不开花,我不逗蜜蜂和蝴蝶。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竹子的物理特性的。竹子一节又一节地生长。随着时间的积累,每一片叶子都积累到了成千上万的枝叶。表面上看是关于竹子的生长,但不完全是真的。在这里,竹子一节一节的生长,一枝两枝的堆积,被用来比喻诗人人生旅途中的感悟。诗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伦理观,而是始终坚持自己一贯的伦理观,就像竹子一直在一棵一棵地生长,一棵一棵地生长。最后两句意思是我自己不会开花,以免蜜蜂蝴蝶被吸引。竹子不愿与花竞争,是诗人不愿与世俗勾结的超然感的隐喻。用“蜜蜂”和“蝴蝶”比喻世俗世界中的各种肮脏的东西。这两句道出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方式,说自己不愿卷入世俗事务,希望世俗的龌龊之事不要打扰他。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热情歌颂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竹子的刚直、刚劲,正是诗人自身人格的写照。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

竹子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岩石缝隙里。

历经千百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的冬天,它都能承受,依然会坚韧挺拔。

这首诗表面上歌颂了竹子不屈不挠、傲人的气质,但实际上表达了诗人自身坚韧不拔、刚正不阿、永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品质。前两句说竹子生长在青山中,根扎在破碎的岩石中,描写了竹子的内在生长环境,用“咬”和“立”来比喻诗人坚韧顽强的性格。用“青山”“破岩”来形容生存环境的艰难,用竹子生长在“青山”“破岩”这样危险的环境中来形容诗人自身生存环境的艰难。用竹子面对障碍“不放松”的形象,是诗人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隐喻。最后两句说竹子经历了“千锤百炼”,但它依然不屈不挠,甘愿被东西南北的狂风摧残。这是对竹子生长外部环境的描述。“千夫所指”和“东西南北风”用来形容邪恶势力对诗人这样的人的压迫。在这里,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虽遭千般打击,但依然顽强,诗人本人虽经各种锤炼,仍能乐观面对。最后一句中的“仁儿”二字是多么洒脱,使诗人对雄才大略、顶天立地的蔑视达到了画龙点睛的地步。这首诗写的是人与竹,通过想象将竹与人巧妙结合。竹子的品质就是人的品质,人的精神就是竹子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生命的触摸。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在困难面前能够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不可动摇的性格的人。

这位诗人一生从未正直过,所以他的竹子作品坚定、直而有力。竹子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诗人“为官为民,勤政为民”志向的生动写照,展现了诗人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

郑板桥的生活很艰难。他50岁进入仕途。曾在山东省范县、潍县任知县12年。当他还是一个低级地方官员时,他是一个清官。他这一时期的咏竹诗,可以反映出他的“为官之道”。例如,他在《保大中丞阔年间魏县署画竹》一诗中写道:

崖寨卧听簌簌竹声,疑是民间疾苦之声;

曹州县的一些小收藏家,一枝一叶永远相爱。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感情。在为官期间,诗人清正廉洁,兢兢业业。“潇潇竹”指的是竹枝间落下的声音,“潇潇竹”用来比喻民间苦难的呻吟,“一枝一叶”用来比喻民间琐事。在这里,诗人卧听簌簌竹的意象,隐喻着诗人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关心和关怀。就连窗外风吹来的竹声,都能让诗人想起人民,想起自己作为人民的官员的责任。“一枝一叶”与为官为官的情怀有关,表现了诗人对人们生活中的小事和破事的关心,表现了诗人亲民爱民的可贵情怀。

这首诗,通过画竹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抹去了以往竹子诗中浪漫文人的自恋,极大地开拓了竹子诗的审美空。

乾隆十七年,潍县发生了一场大灾难。郑板桥为人民申请救济,激怒了他的老板,被开除公职。离开前,所有的人都来给我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匹驴,一匹自己骑,另一匹让人骑在前面带路,另一匹驮着行李。我当了十二年县长,但我清正廉洁。送我的人都很感动,也很不甘心。郑板桥赠画留念,画诗一首,表示愿抛官帽,宁回虬江钓鱼,不与官场贪官勾结:

黑纱抛官,两袖寒;

写一根细竹,当作秋风河上的鱼竿。

这首诗是诗人被罢官离开潍县时写的,以感谢全县人民为他送行。诗的前两句说,诗人罢官归来,两袖空空未积财,“黑绡”指古代官员戴的帽子。这里用“抛”黑纱的动作来比喻诗人决心离开官方资源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不留恋,希望回归自然生活。第二句中,“包”是指装东西的袋子,“飒飒”是卑微沮丧的意思,“冷淡”是贫穷的意思。“两袖寒”就是两袖空空,什么都没有。在这里,通过诗人的空空袖子和简单的行李,意味着诗人离开办公室时带的东西很少,让人觉得“包空像洗的一样”。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秋风河畔钓鱼的画面。郑板桥的竹书画以“瘦”为主,表现出竹的刚直、坚韧。这里用“瘦竹”比喻诗人渴望保持自己顽强而高贵的品质,用“瘦竹”和“鱼竿”在河上垂钓的洒脱形象比喻诗人对名利的淡漠,但他对官场却没有留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贪官生活的厌恶,对清正廉洁、向往逍遥生活的情怀,旷达之情令人敬佩。

更进一步,诗人发出了无惧恶势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声音,并在《题画集》中写道:

昨晚在秋风中穿越潇湘,以前摸石头穿森林都是疯的。

只有竹枝不怕,但他们打了一千场。

这首诗是诗人辞职回家后写的。意思是萧瑟的秋风穿过潇湘,触到岩石,穿过云层,习惯性地发出嚎叫的声音,但只有竹子傲然挺立,丝毫不惧阴风的侵袭,勇敢地与之搏斗。晚年的郑板桥虽然生活窘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苦,反而依然散发着昂扬的志向。全诗用“秋风”比喻恶势力,用“触”和“穿”两个动词比喻秋风凶猛有力。在这里,“竹枝”也是诗人本人的隐喻。以竹枝对来势凶猛的秋风的彻底恐惧和与秋风抗衡千场的勇气,是诗人晚年的隐喻,但他却老派、倔强、不屈,面对恶势力无所畏惧,勇敢与恶势力作斗争,让人感到感动。竹子高大、挺拔、坚韧。即使它能吹掉所有灌木叶子的秋风,它也不怕。它既能经受住“千锤百炼”的锤炼,又能在飒飒的风中“挺身而出,互相对抗”。与顽强拼搏、畏惧暴力的精神品质相比,竹子生动而具有感召力。

郑板桥的竹子诗不仅能抒发情感,还能感受到新的思想。通过写竹、画竹、拍竹像,他表达了某些东西,耐人寻味。如《篱竹》:

一片碧绿又浑浊,如洗,何苦护竹?

与其求助,不如求助。

这首诗体现了人要“自强不息”、“为自己寻求”、“依靠自己”的人生哲学。第一句话是竹林郁郁葱葱,竹荫青翠。第二句中的“齐静”是指荆棘和枸杞,古人一般用它们作为养老院的围栏。然而,静气是恶木,竹资源网是崇高的东西。恶木怎么做围栏保护竹子?在这里,“静气”是对世俗潮流的隐喻,而“竹”是对一个像诗人一样正直优雅的人的隐喻。在第三句中,诗人种植和饲养竹子,并用竹子作为“保护竹子”的围栏。结合前面两句,绿树环绕的竹林不需要静气的庇护,只愿意用“竹”来保护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坚强、自立、依靠自己的独立精神。最后一句话指出了主旨。这句俗语通过“以竹护竹”的形象,揭示了人们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事”的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一篇:野鸡的做法(野鸡的6种吃法)
上一篇:520爱情祝福语大全(520文案简短情话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