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有谁(“唐宋八大家”是谁提出的?)

2022-09-13 17:45:4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4

谁是唐宋八大家(谁提出的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他们中的许多人总是被人们学习和讲述,并变得众所周知。

“唐宋八大家”之名最早是明初游助提出的,但他的《八大家文选》并未流传于世。明代嘉靖年间,作家毛昆选编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编著了《唐宋八大家笔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毛琨唐宋八大家笔记》是我国最早的八大家散文集。自毛昆以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各种选本也相继出现,如高纬的《清代唐宋八大家》、褚昕的《唐宋八大家文选》、张伯兴的《唐宋八大家》、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读本》等。

“唐宋八大家”的前两位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属于宋朝,都是北宋时期的六大文学家。他们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和苏辙。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韩昌黎”。韩愈谥号“文”,后人也称他为“韩文公”。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道,排斥佛老,笃信儒家。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倡导和领导“古文运动”。在古文创作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古文创作理论:

首先,韩愈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观。“道”是内容,是韩愈倡导的儒家观点,是文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文”是表现形式;其次,韩愈提出“只言片语”的论点,主张文章要有新意;再次,韩愈提出“事不公平,必有其声”的论点,认为文章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仅理论精深,而且实践丰富。他的古文形式多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文,一类是议论文。

在叙事文章中,塑造了一些有价值的人物,并采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英语口语。这些特点见于《张仲诚传》、《茅颖传》、《蓝田县城亭壁故事》。

在议论文中,有强烈的争论。他的议论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雄浑浑厚,深刻曲折,气势磅礴,对当代和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开创一代文风的散文大家。

柳宗元曾评价韩愈:“(韩愈)尊敬的是子长、子云。儿子在闭关锁国的固相中上下成长。”子长说的是汉代文学家司马迁。柳宗元认为韩愈是仅次于司马迁的伟大散文家,只有司马迁能与他相提并论。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生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世称“刘合东”或“河东先生”。他曾经是柳州刺史,因为他被称为“柳州”。

柳宗元是韩愈倡导和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得力助手。他提出的“与明道写作”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这一思想,为当时的散文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他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他在领导“古文运动”方面不如韩愈,但他的作品达到了比韩愈更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是对柳宗元文学创作的高水平总结:“然而他的儿子被人告发后没多久,他就极其可怜。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但他的文学修辞一定不能自力更生,所以一定要流传到现在,这是毫无疑问的。”

柳宗元的诗文都很优秀。就散文而言,他的散文、传记、寓言和山水游记都很优秀。柳宗元的论断和思想进步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峰,观点明确,论据精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韩愈在《刘子厚墓志铭》中说:“接君贱而猛,论古今证据,出入经史,刚健刚健,率常屈其位。”这种评价也是对柳宗元论文特点的总结。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寓言,使“寓言”从文中的一个或一段比喻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寓言的代表作有《三环》(临江麋鹿、钱驴、永某鼠)。《千驴之技》《千驴之技穷》《妖怪》等沿用至今的成语,都出自他的寓言巨著《千驴》。

柳宗元传记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史记》既强调史实又强调艺术性的优良传统。比如《段太尉的故事》就是纪实文学,突出人物和事迹的重点。

《段太尉轶事》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例子来表达人物的主题,即选择严惩郭的士兵和表现段太尉的正直;为人民谷卖马,显示了段太尉的善良;拒绝朱巴的丝绸礼物,显示了段太尉的正直。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堪比韩愈的《张仲诚传》。

柳宗元善于为老百姓写传记,这也是刘文的特色之一,如《捕蛇者》、《种树骆驼传》、《宋庆传》、《子人传》、《通衢记》等。每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的谪愁与谪国(永州)美景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如明代毛昆评论柳宗元所说:“柳宗元久困山川,难寻奇洞;山洞里并不陌生,也不僻静,不可能发厚文。”

柳宗元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体现了拟景、情景交融、短小精悍、优美生动的特点。

《新唐书·柳宗元传》曾评价柳宗元的散文艺术成就,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评价。

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名咏书,晚年被封“醉翁”,甚至谥号“六一公馆”和“文忠”。他来自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中期“古文运动”的中流砥柱,是当时文坛公认的领袖人物。他的想法和韩愈的一致。他主张“文以为本”,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核心和关键。“文”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工具。

欧阳修为了更简单地表达“文与”的关系,还打了个比方,把“道”比作,“文”比作的光辉。

欧阳修在领导“中国古代文学运动”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提升和培养。除了梅、尹世禄资源网、苏洵等取得文学成就的人之外,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古文都出自他家。

欧阳修不仅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平淡朴素的散文风格,反对浮华奢华的“昆西体”和艰险怪异的“石闻体”,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

欧阳修的诗、词、赋都写得很好,尤其是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自成风格。他的文章学的是唐代作家韩愈,但比韩国语流畅质朴。欧阳修的文章朴实无华,引人入胜,形成了自然清新、委婉抒情、推理透彻的独特风格。

欧阳修的文字,无论是编年史还是抒情诗,都是闲适、有趣、清新的。比如他在滁州的游记《醉翁亭记》《风乐亭记》,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苏轼在《六月一日居士序》中说:“欧阳子在路上如韩愈,在事上如鲁直,在笔记上如司马迁,在诗词歌赋上如李白。”这一评价与欧阳修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贴切。

苏洵

苏洵(公元1009-1066年),字苏文公,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俩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增添了惊涛骇浪。

苏洵年轻的时候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三次都没有通过。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是回到家乡专心读书写字,教育孩子。苏洵虽然没有进入仕途,但也掩盖不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苏洵对宋代“古文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然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在他的仕途受挫后取得的。可以说,他是宋代后期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散文要“有所为”,反对空空谈的形式主义;二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技巧和独立风格,主张以自然为文章。

苏洵对《孟子》和《战国策》的学习很深,受其影响也很大,逐渐形成了自己雄壮的文风。苏洵善于谋略,论据清晰,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善于比较,雄辩有力。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必筑于渊而后来”。曾巩称他的文章“不到一百个字,超过一千个字,指的是对事物的分析,引子的比喻,稍加努力就能做出的承诺,看得见远方的亲近,稍加努力就能做出的微能力,不能混乱的烦恼,缺乏流动。”苏洵的代表作《六国志》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此外,苏洵的叙事也有好的篇章,如《张易舟画像》,既有文本,又有诗歌,两者相重复,相辅相成;《默洛克里的记录》就像是“三个苏”的写照。《送石常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文书,表达了苏洵的爱国主义思想。

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福州临川(今江西省福州市)人。因封景国公,被世人称为“王”。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俱佳,其中散文成就最高,因此Ziyuan.com也被选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适用”、“服务天下”,即服务社会。由于王安石的立场,他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政论论文。

王安石的政论很有特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把文学创作与现实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杂文的实用功能和社会效果,提倡文学与道德的统一。他的散文总体上贯彻了他的文学思想,批判了当前的弊端,反映了实际问题,阐述了政治观点和思想。

如《行宪》《本朝百年无一事》《商仁宗言》《司马建论》等。,都是为改革服务的,既能切中缺点,又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同时又不乏艺术性。

他的政论无论是近万字的长文,还是只有几百字的短文,推理透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凝练,形成了一种险峻浑厚的独特风格。

比如《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100字。然而,它组织得很好,直截了当,精辟,逻辑连贯,读起来确实令人震惊。

即使在山水游记的散文中,简单明快的景物抒情写作也有很强的议论成分。比如《游宝蟾山记》一文中,文章写在山前,然后讲道理。叙述与讨论紧密自然结合,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细致。

本文的内容是讨论的基础,也是讨论的事实依据。讨论是思想认识内容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录游无处不在,后面的讨论落笔,为讨论铺路;后一种讨论处处紧跟前一种游览,赋予了游览内容特定的思想意义。全文叙述与讨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王安石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政治论文,对“以人为本”有很好的诠释。

曾巩

曾巩(公元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人称“南丰先生”,追求“文鼎”。因为他叫曾文鼎,所以他是宋代著名的作家。

曾巩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散文。他在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非常欣赏曾孔,对他的文章推崇备至,文笔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散文温暖、醇厚、典雅、轻松、易淡,形成了“古雅、尚正”的独特风格。虽然他在宋代文坛的成就不如欧阳修,但他可以独树一帜,成为自己人。曾巩的散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是一个文字携带,因为东西。曾巩主张丰富该条的内容,少谈空。

二是善于叙述,言简意赅。比如《秃顶与秃顶》就描述了五岁孩子的秃顶经历。文章生动形象,人物描写生动感人。《李白诗序》叙述了李白的人生经历,仅用300字就能生动概括,笔力超群。

三是探讨穷人原则,包括叙述和讨论。曾巩的论文推理透彻,他的叙事也注入了哲学,这是与叙事和讨论相结合的。比如,通过王羲之“池中之学书,池中之水黑”的故事,他的名著《墨池记》指出,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通过精益求精而取得的,一针见血地表明了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在学术成就上的重要性。

曾巩出身欧阳修之家,与王安石交好,但在文学上,他和王安石都是欧阳修领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评价曾巩:“曾巩在欧阳修和王安石之间做过一个声明。他敏捷但不无聊,简单但不笨拙,成为一个杰出的家庭。”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对曾巩散文成就的肯定。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被命名为“东坡居士”。在“三苏”中,苏轼是最有才华和成就的文艺家。

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一位时代的文艺大师。他的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都是名家,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诗与黄庭坚同名,被称为“苏黄”。他的词不受音乐的束缚,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清新豪迈的风格。他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代名词风格。

他的赋也很优秀,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在他的作品中,“赋”成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他的散文,以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自然的流畅、丰富的想象、无边的海洋和奔放的挥洒,被誉为“浑汉普照,望百代”。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他从前代作品中广泛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意的文风。

苏轼的散文风格随对象的不同而自由变化,自然流畅如流水。韩愈的古文靠的是口才、布局、蓄势等手段达到同样的目的,而苏轼则靠的是抒发心愿、行云流水的方式。

苏轼的文学成就代表了北宋以来古文的最高成就。由韩愈、柳宗元发起,欧阳修、王安石转述的“古文运动”在苏轼来到这里时圆满结束。苏轼的散文与宋代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位。

苏哲

苏辙(公元1039-1112年),苏洵之子,苏轼之弟(苏洵、苏轼、苏辙合称“苏三”),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在文章写作中发展了韩愈“勇言得体”的观点,强调了人生体验对作家的重要性。苏哲散文的主要特点:

那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通向穷人。比如在《第二民策》一文中,主要目的是讨论宋代科举的弊端,但他从先秦的民风民俗入手,后半篇逐渐进入资源网话题,接着列举科举的弊端并提出改进建议,主要目的也只是到此为止才显露出来。

二是叙事生动。以《庐山栖霞寺新建僧堂录》为例,叙述了苏辙访庐山栖霞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讨论结束,表达了苏辙的求道观。全文淡泊典雅,朴实自然,言简意赅,却又生动而富有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的独特风格。

第三,选材典型,语言优雅。如《晁谷传》选取“弃文武”、“重柯诺佗”、“行万里路”三件事,展现晁谷的气节和品格,细节上恰如其分,引人注目。

苏辙的人生知识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苏轼称赞苏辙的散文,“王杨炼伯,有声吟叹,精神卓绝是必然”。

下一篇:先兆子痫(先兆子痫是一种什么疾病?)
上一篇:北京攻略(北京游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