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中国孩子的七大悲剧)

2022-09-11 20:58:3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6

中国儿童(中国儿童七大悲剧)。

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阶段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理解生活,所以一切都是回归生活。如果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链条,教育的意义何在?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断抱怨的人,抱怨社会不断的变化中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抱怨自己的童话和梦想被现实击碎,抱怨自己丰满的理想经不起现实的骨感。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你的生活越来越不尽人意。即使你很努力,你也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但你也会被周围的人否定和批评。所以我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感叹人生的悲哀,除了一些社会和我自己造成的意外,每个人造成悲哀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他从小就被当作弱苗养在温室里,长大后被指责不自立。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有那么多啃老族,但这绝对不是主要因素。

因为每个年龄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每个年龄的人都会有困难,而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强烈地克服和缓解这些压力。往往,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国父母溺爱孩子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让他们习惯了吃的、穿的、手的那种。即使是今天的孩子也需要别人帮助他们拿书和书包。即使到了七八岁,他们也不会做饭。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些人还不会做家务,在家里也一直是这样被宠爱的。他们长期寄生在家人的保护下,没有独立的思想,动手能力强。

结果,当他踏入社会,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时,他意识到自己根本动不了。一点风雨就会让他哭,于是他的父母又开始抱怨指责:“你这么大了,应该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按照年龄来实现的吗?从小到大,他都没有被赋予这种自立的意识,更别说自立的习惯了。他怎么会坚强,怎么会懂得把“人”字立起来,所以很多孩子一进入社会就开始迷茫。要让现实吹得体无完肤,才能变得强大,才能慢慢成长。这不是悲剧吗?

当父母在英国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让孩子自己思考,决定做什么,采用启发式教育。

例如,父母和孩子遇到了一个叔叔。英国人经常问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怎么称呼这位先生?"然后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称呼,而中国家长直接对孩子说:“叫叔叔!"

第二,学习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成绩和排名。踏入社会,被指责情商低。

孩子从小学习,家长只看分数和排名,学校提倡应试教育,分数也是如此。周围的人都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水平,从来没有研究过他的生活态度。而且,很多人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喜欢用聪明不聪明的标准,根本不在乎态度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智商。哪里可以找到情商培训空?

结果他一进入社会,工作就很死板呆板,大家都开始指责他情商太低。一个没试过情商训练的人,知道自己懂什么情商。

最近,英国一所小学给其研究生资源网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你的分数只能告诉你一面,但不能代表你的每一面。

因此,分数只是分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分数感到骄傲,但请永远记住,我们可以有很多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quot;

第三,读书时,父母非常反对孩子谈恋爱,结果一毕业就开始催婚。

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专心学习,这当然没错,但错的是他们也非常反对孩子的恋爱,追求与学业无关的爱好。虽然他们无法控制,但他们总是在心里反对。

结果孩子一进入社会,就开始被催着结婚生个又大又胖的孙子什么的。一个从未经历过异性浑水的人,如何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如何分辨什么样的异性更值得自己追求?他连基本的爱情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经营自己的爱情婚姻?

《英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很好地保护了儿童。在学校,老师也会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包括任何方面。

我记得有一个中国女孩,她的父亲严格禁止她在学校和男生有过多的接触。后来女孩在学校学完这种教育课程回来,说:“爸爸以后管不了我了。就像我们老师说的,父母控制孩子就是虐待孩子,我有我自己的自由。如果你侵犯了我的自由,我可以报警逮捕你。"

英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宽容严格管理,允许张扬个性,实行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法律面前,没有父亲。

校园恋情真的不是毒药。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空,让异性一起玩,天不会塌下来。给孩子宽容。总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会给别人宽容,这个社会也会进步。

第四,学习的时候被教育要诚实、公平、公正,踏入社会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大染缸。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太喜欢奉承和口是心非了。为什么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么愤怒?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一直要求他们要诚实,做事要公平公正。

结果,他们一离开社会,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官场到职场,从朋友到同事,都需要互相摇尾乞怜,很难适应,导致心理落差很大。他们只会用愤怒的年轻人的方式抱怨。更何况他们在愤青的过程中需要很长时间的迷茫。迷茫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会通过迷茫走上正轨,但很多人在迷茫之后总会跌倒。

从很小的时候起,英国教育就教导孩子们,他们可以拒绝、撒谎、欺骗、违背承诺、打碎东西、逃跑和不礼貌...

这不仅告诉孩子生命是最重要的,也让孩子从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五,从小到大得到的赞美都是因为我的聪明才智,长大后被指责做事缺乏真正的态度。

当我们赞美人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说谁最聪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其实很多所谓的聪明,都是因为他会耍一些手段和技巧,炫耀一些小聪明。因此,孩子会认为聪明是他的全部资本,他们也有一种自我优越感。他们做事总是求技巧,不断通过一些手段展现自己的聪明,把自己搞得很夸张。

结果长大后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总是达不到高目标或低目标。所以,我觉得没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天赋往往是一件很有害的事情。因为智能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与智慧是一个不平等的资源网络,但我们常常混淆两者。

在英国,父母之间关于孩子学习的话题并不多,但体育、课外活动以及老师在学科中遇到的有趣故事,都是孩子和妈妈们交谈的话题。

他们不会比孩子更聪明,因为在英国父母眼里,不管孩子有没有获奖,不管他们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他们学的是哪个专业,读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上的是不是大学,只要孩子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会做什么,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么他们在未来的世界里就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日子。

第六,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提倡精神信仰。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时,我们都在谈论金钱、房子和汽车。

读书的时候,我追求精神上的高尚,对一个英雄的事迹,我是感动和愤懑的。

结果,我们一进入社会,往往就讨厌这些所谓的招魂术,认为这些虚拟的东西不能当食物吃,于是什么房子、汽车、门票占据了整个心灵,使得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无法连接,导致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过于世俗化的贪婪。

中英两国在培养孩子的财富观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个英国孩子问他的父亲:“我们富有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

一个中国孩子问他的父亲:“我们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以后就是你的了。"

因此,英国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们会努力赚钱,继承家业。然而,中国孩子只有在进入社会受挫后,才懂得努力和珍惜!

第七,在读书时代,我每天被迫读完书,一毕业就被迫读完资源网。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每天被迫学习,假期还要去补习班。反正我们就是埋头读书,偶尔也会因为玩得开心被严厉训斥。我们想用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玩具什么的。

这样一来,父母也不会支持,但是我们一进入社会,就只有上班的时候喝酒打牌。真正读书的人很少。他们要么认为读书无用,要么认为读书的时期已经过去,有些人没有时间读书。总之,这种两极分化是无法逆转的。

在英国,从小教孩子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学习和体验知识需要你的一生。书永远不会在你生命的任何阶段背叛你最好的朋友!

结论: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阶段性的。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年龄阶段来控制孩子的教育,但不能完全忽视,因为所有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小慢慢培养的,教育的目的是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理解生活,所以一切都是回归生活。如果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链条,教育的意义何在?

下一篇:格式化是什么?(什么是格式化?)
上一篇:书写小说(小说写作|如何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