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什么意思)

2022-08-10 08:48:2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02

中国人对关于死的话题一向讳莫如深。不要说一般人不愿谈论死,即使圣人也往往加以回避。孔子的弟子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他的回答是:“不知生,焉知死。”我连人生还没弄明白,哪里知道死的事。可见他是不愿谈及的。

其实,“死”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大事,谁也绕不过这个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躲躲闪闪呢?有些智者对这个问题看得十分豁达。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固有一死。”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一书中说:“什么都有挽救之道,唯有死是无可挽救的。

人迟早是要两条腿一伸了事。”中国台湾作家吴鲁芹,针对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说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对于平常人的死,是没有什么轻重之分的,只是有迟有早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不论在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等领域里,已经做出重大贡献或行将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死,的确可用“重于泰山”来形容,令人倍加痛心和惋惜。

而普通人的死,对其家人或亲朋来说,无疑是令人悲伤的、难过的,但应视为是正常的;即使属于“塌天之祸”,也应理性对待。至于恶棍、坏蛋之死,可以说“轻于鸿毛”,甚至不如鸿毛,死有余辜。

既然“人固有一死”,那就无须畏惧。丘吉尔过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怕不怕死,他十分开心地笑着说:“我早已准备去见上帝了,但是上帝是否已经准备忍受见到我的那种折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他明确声明不怕去见上帝,而是上帝怕见到他,所以他高高兴兴地活到85岁。英国诗人兰道尔说:“死神向我耳语,说了好大一堆话,其中就是没有一个‘怕’字。”智慧的人无所畏惧,畏惧只能加快死亡。

至于死后,古人也曾多有论述。如在《礼记·檀弓》篇中,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意思是说,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与其哀伤不足而搞些多余的形式,不如少搞些形式,化悲痛为力量来纪念死者。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与其尊敬不足而搞些多余的形式,倒不如少搞些形式,而多来些实实在在的尊敬。总之,厚养薄葬是正道。至于人死了之后,关键在于美德的传承,而不是那些繁文缛节。

下一篇:夫妻枕边笑话(枕边笑话全书)
上一篇:lz什么意思(dlz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