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可数造句(寥寥可数造句)

2022-08-10 03:53:3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7

最近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读《文化苦旅》,我妹妹读高中的时候,她们语文老师还是让她读《文化苦旅》,如今侄子明年高考,今年他们语文老师还是让读《文化苦旅》。

这些老师咋回事,跟余秋雨杠上了吗?

我又去知乎搜《文化苦旅》,结果搜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学生的语文老师不让他们读课外书,估计怕占用太多刷题时间,但文化苦旅就可以读,他搞不懂这是为啥。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很吃余秋雨那一套。当年我们年级有个余秋雨迷,把余秋雨所有的散文买了个遍,《文化苦旅》更是读了不下10遍,我们有一次好奇,随便抽了一段我们说上句,他基本能接个八九不离十。

他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当众朗读,他的遣词造句,引经据典的感觉跟余秋雨很像,虽然有点酸,我们都叫他“小余秋雨”,不可否认,他的作文一贯拿高分,每次至多扣1-3分,后来高考他语文考了137分,太厉害了。

为什么模仿余秋雨的文风这么受高考阅卷老师青睐呢?我有次问一个高中作文辅导班的退休老教师,她说高考评分标准分成三大模块,四个等级。

基础等级就不说了,不能跑题,要正能量,字迹端正,语句通顺,文体不能搞错,这个作文基础稍微差不多的一点的学生都能拿到很高的分数。

问题是发展等级,这个标准就比较主观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些东西都靠判卷老师主观给分。

其实高考阅卷老师给到每一个考生的阅卷时间是很少的,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3-5分钟的时间。所谓丰富、文采、深刻,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就看文章遣词造句华丽不华丽,引用名言典故够不够新颖。

随便翻出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任何一篇,你就会发现完全符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四点。你必须得承认,余秋雨的散文,虽然读多了觉得有点套路化,但是这种套路实在是太对高考作文的需求了。

余秋雨的散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而是一种兼具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的大散文,又被称之为文化散文。首先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比如缅怀莫高窟啊,怀悼柳侯祠啊,探幽天一阁……每一篇都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一个中心思想在。现在回头看,这种思想不一定那么深刻,但是对高考生来说,绰绰有余。

再来《文化苦旅》中各种典故非常多,也可以视为一个文学常识的集合。比如说《洞庭一角》一文,余秋雨先后提到了《岳阳楼记》、范仲淹、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修三醉亭、娥皇女英、柳毅传书等典故。

哪怕作为一种知识积累,读《文化苦旅》对于高中生来说也益处良多。

再说文采,余秋雨的文笔大概在散文界也算屈指可数的。虽然遣词造句稍显雕琢痕迹太多,但是对高考来说刚刚好。他的用词非常精准,词汇量很大,很丰富,高考的时候用出来,绝对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比如说《莫高窟》这一段: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你会发现余秋雨的描写,画面感极强,既有“金光”“通红”“透明”这样色彩描写,也有“插”、“跪”、“朗声发愿”这样的动词。这是一种极为高级的描写手法。事实上能在高考考场中写出画面感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能够做到,只要不跑题,那分数必然很高。

再进一步,余秋雨的语言有一种高级的韵律感,这是一种写作多年的人才会有的语感,比如相同的词语不会在很近的地方出现第二次,比如前后两句的对仗“光的流溢”VS“色的笼罩”,这些细节让文字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舒服。

《文化苦旅》一本书里的好词好句就够高三考生用了。我见过一个小朋友,从初三开始读《文化苦旅》,那本书被各种颜色的荧光棒画得五颜六色的,她说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极具美感。

最后,高中生涯确实学习比较紧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课外书,读小说太浅,有点浪费时间。读黑格尔之流又太深,读不进去。《文化苦旅》刚刚好,既能帮助同学们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又足够通俗到雅俗共赏,又是散文,能读进去,却不会太过沉溺。

难怪十几年过去了,语文老师一直爱推荐《文化苦旅》给学生看。如果家里有初、高中生,一定要囤一本《文化苦旅》,不到50元,比请个作文老师都管用。

下一篇:七夕笑话(七夕顺口溜大全爆笑)
上一篇:周末去郊游(星期天一家人看图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