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相声(春晚相声文字稿)

2022-08-09 22:33: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6

自1984年春晚开始,相声一直是晚会中的重头戏,姜昆、马季都参与了第一届的策划,甚至如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也是姜昆推荐的。毫不夸张地说:相声曾经是春晚的半壁江山。

然而自1990年赵本山小品兴起(赵本山也是姜昆发现并推荐的),相声在春晚逐渐没落,甚至2000年后一些相声只能说是滥竽充数,冯巩把自己的小品勉强说成相声强撑场面。以后虽有德云社的加入,但他们的相声更适合剧场表演,而非只有十几分钟的央视舞台。

经典总令人难忘。我们盘点一下历届春晚出现的相声精品,以人物记述。

1984年春晚主持人赵忠祥、姜黎黎

先说马季先生。

《宇宙牌香烟》出现在1984年春晚,是一个香烟推销员的故事。当时香烟还可以出现在荧屏上,马季甚至抽了几口。这段单口其实挺符合现代人的节奏,几句话一个包袱,赵炎在观众席时不时还掖两句。

《宇宙牌香烟》出现的经典包袱:1、最早叫蟠桃牌,烟民编顺口溜:蟠桃蟠桃,光嘬它不着。2、搞成套销售,八仙过海买八盒,十二金钗买十二盒,苏杭三十六景买三十六盒,一百单八将买一百零八盒,五百罗汉买五百盒,他那还有百万雄师下江南。3、最早叫蜣螂虫牌,这时李谷一的笑声很大,后来才知道这是屎壳郎。

宇宙牌香烟

《五官争功》是1987年马季、赵炎、冯巩、刘伟、王金宝合说的群口相声。要让我评选历届春晚最佳相声,我选《五官争功》。

首先五个人的群口丝毫不乱,故事脉络也清晰,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扮演的器官特点添加笑料,然后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就是马季的恋爱过程,而且还是渐进式,自甜言蜜语开始直到亲密接吻,这在那年代是很大胆的。

这个群口为避免观众看着场面乱,还让没台词的演员回到座位上,到他发言才站起来,很有想法。

五官争功

再说姜昆。

《虎口遐想》应该是姜昆春晚最出色的作品。我一直认为这部作品的搞笑意义大于教育意义,相声本就是笑的,何必强加其他。这段相声的作者是梁左。

姜昆自中年后创作走下坡路我认为是有原因的,他年轻时的相声是紧贴时代的,比如《诗歌与爱情》,百听不厌。而进入中年后,他生活的领域已经和普通人有差距了,所以他写的段子也越来越不被人接受,反响平平。

经典台词:来了个金钟玛瑙呀咕嘟,至今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虎口遐想

再说侯耀文。

侯耀文春晚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两个晚会作品,就是专为晚会创作的。第一段是1986年《戏迷》,是以戏曲的方式介绍晚会演员。他用的著名"麒派"唱腔,都说侯宝林像麒麟童,今天再听,侯耀文丝毫不差。

我记得几句唱腔:"这一位,我看得清,她的名字就叫刘晓庆。"刘晓庆是那年的主持人。还有一句:"这一位,我看得清,蒋大为他出生在天津。"蒋大为那年春晚唱的《啊,五环》,说错了,是《啊,牡丹》。

另一段相声是《打岔》,基本就是传统相声《学聋哑》,现场砸挂了好多演员。我就记得一句"叶丽仪呀,人家是香港户口",现在听来,很有年代感。

相声《戏迷》

当然还有冯巩。

冯巩上春晚第一年说的是《虎年说虎》,但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巧对影联》。这段相声的作者是董铁良、薛永年,明显下了功夫,按现在说法是有工匠精神,后来很多人编过电影对联,但和这段都相差甚远。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大家能记住的电影往往都是叫座的大片,小众电影都不熟悉,所以编进对联很难叫响。而那个年代,电影产量相对较小,每部电影都会引起热议,加入对联后也能引起观众共鸣。

经典台词:大李老李和小李—儿子孙子和种子,英俊少年马可波罗参加过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叶塞尼亚卖的是马兰花苦菜花锦上添花,基督山伯爵爆炸卡桑德拉大桥—少林寺弟子奇袭相思女子客店,结尾那段经典不写了,太长。

巧对影联

冯巩和牛群的《拍卖》,应该是让那届春晚气氛达到最高潮。再次证明只要让观众笑就可以了,不要强加太多。经典人物:施拉普纳。

拍卖

其实牛群和李立山还有一部经典《巧立名目》,篇幅有限不说了。

期待今年春晚相声。

下一篇:最雷人的图片(最雷人的安全标语)
上一篇:美女大图(美女大图片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