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的意思(天籁是什么意思)

2022-08-08 05:48: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2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待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隐机坐忘

本篇以楚国的南郭子綦和他的学生子游的对话为开端,他们都是隐士之流,生平无法详考。

有一天,南郭子綦在家无事,靠着一只案几静坐,双手撑颊,两肘靠在案几边上,仰望窗外天空,长声叹息。看他那萎靡状,似乎如同灵魂脱离了躯壳,忘却了自我。

“隐机”主要是一种打坐入静的功夫,借助于依靠案几的动作,停止一心切思智巧的活动,进入一种安静而忘我的境界,类似于做瑜伽冥想时追求心、意、灵完整专注于原始之初的状态。

他的学生颜偃,名子游,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眼看一个时辰过去了,南郭子綦仍然像呆木头似地一动不动,一点生气都没有。子游细思先生难道是三伏天中暑,还是年老中风?总之,光景吓煞旁人。为了保险起见,子游上前轻声询问:“先生、先生,您这是出了啥事哟?是哪里不舒服吗?打坐时要求身形如枯树一样,老师怎么心神也静寂得若死灰了啊?今天您坐功与平日迥然不同啊。”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至今鲜活如初的语言在当今文学作品中仍经常出现,形容人碰到了无法解决的挫折或是打击,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样子。

而庄子所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状态,并不是一种消极怠慢的态度,而是一种物我不分、物我一体的修行境界。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是无常的,不永恒存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提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要活在当下,这一刻的我,当然和上一刻的我不同,因为没有同一条的河流,也没有两次同一个的人。我们能够长持当下即永恒的态度,就会少一些烦恼与忧愁。今昔“隐机”之差别,唯有参得透,才是真的不二之法。

听完此话,南郭子綦先转了转眼珠,随后双手举起伸了个大大的懒腰,从高度忘我中醒了过来。南郭子綦说:“偃啊!你问得正好,‘今者吾丧我’,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我了,你知道吗?

你听说过人造的各种音籁,却没有听过地籁,也许你曾听过地籁,可是你却没有听过天籁吧?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本篇《齐物论》的精髓是“齐物”,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相同,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融合统一的,现在的我已经“丧我、亡我、忘我”了,“我”与万物融为一体,万物与我归为一处,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就都齐平了,这就是“求证齐物”的境界了。

人籁、地籁、天籁

子游说:“敢问先生,什么是天籁、地籁、人籁呢?”

“敢问其方”是子游希望先生给予方向性指导。

子綦说:“人活在世上,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那么大自然也一样, 所谓“噫气”,是这一口气吐出来以后,呼出来变成风, 道家认为地球是个完整的生命,它有活力,它就有噫气,因为它也有呼吸。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庄子开始形容了,他说这股气变成风以后,除非不起作用,如果它动了,起了作用,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呺”,窍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响,发出声音来;没有空洞的地方,显示不出风的音声。

接下来庄子用画面感很强的文字来描绘大地上形貌各异的窍孔:山岭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模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内小外大像舂臼,有的像深沉,有的像浅池。

泠风、飘风、厉风

大风一吹,从这些洞穴中所发出的声音,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激烈如海水澎湃,尖利如箭矢飞疾而过,有的像呵斥的骂声,有的像急促的呼吸声,有的像呼救的嘶喊声,有的像嚎啕的哭声,有的声音深沉,有的声音哀切,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听听随和。轻风则所和之音也小,大风则所和之音也大。强风停止之后,各种洞穴又变得寂然无声。你难道没有看到风静后,树枝由激烈地摇动而变成慢慢地摆动吗?”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里的“和”,是各种声音混杂的合音,所谓泠风,不是天气冷的风,是高空里头的风,小和是讲声音比较轻巧柔和。飘风是大风,和声就很复杂,厉风怪风一吹,所有的洞穴都吹了。“众窍为虚”,风太大闷住了一样,反而一点声音都没有。

子游说:“地籁的声音不过是众多的孔穴中发出来的罢了,人籁的声音不过是从多种竹管并起来所制作的乐器中发出来的罢了。请问天空中自然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子綦说:“风吹万窍而声音不同,然而使它们发作或停止的都是它们自己,都是自然状态所致,发动它们的还能是谁呢?既然风造就了各种生灵各种形态的呈现,它如此伟大,这不就是天籁吗?”

南郭子綦给子游举了风的例子:风有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表现,这里谈到“吹万不同”?宇宙万有这个生命,就是这一股气吹出来的,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天籁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那是一种自然而为、无心而为的声音。

天地之大美

前篇《逍遥游》是一种远观的视角,让人渴望也成为北冥的那条大鱼,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变成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一只大鸟,生命是那么的意气风发,生机勃勃。

全文讲“无己”“无功”“无名”,甚至“无待”“无用”都是境界语,读了之后,虽然心之向往,可是我们仍然在地上。境界语听起来很美,如果没有功夫,只是一个空幻的想象而已,所以本篇就是专讲功夫的。

本篇就好像攀登高山,当我们看到大鹏飞向高高的山顶时,我们没有翅膀,不能跟着飞,我们必须一步步地向上爬。在这条通天的路上,虽然有奇草异花,但也满布了山岩荆棘。所以本文是《庄子》全书中最难读的一篇,也最能体现庄子“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逍遥游”的核心思想。

在传统文化里,经常有天、地、人并立的说法(比如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而在此处,天籁却与地籁、人籁有所不同:万物之声,称为人籁、地籁,而使万物发声的本原,称为天籁。所谓天籁,是顺应大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自然呈现。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读庄子的文字,感受到他理想中的“天籁之音”是“回归天地之大美”,而“天地之大美”是玄妙又不言的,它契合的是人的无限可能性和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渐渐麻木的感官很少留心去聆听真正的“天籁之音”。

我们不凡多去亲近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听风之声、水之声、鸟之声、虫之声、鱼之声、树之声……,声声悦耳,生生不息,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吧。

下一篇:荷塘月色歌词(荷塘月色歌词完整)
上一篇:对台戏的意思(有板有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