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022-08-04 19:28: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88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开国名相赵普。但在实际上,它是后世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两层意思:

赵普作为宋初名相,他的文化水平比历朝历代的顶级同行低得多,研修《论语》已经是他的天花板;

赵普不是儒生,但他的治国思路、提出的种种举措,为北宋盖上了儒家治国的烙印,仿佛是《论语》在现实中的实践。

这种看似刻薄的评语,是赵普独特之处的真实反映。



赵普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世家大族,原本只是幽州的普通人家。幽州历来是北方军事门户、民风彪悍;中唐之后,这里作为河北三镇之一的根据地,更是长期兵荒马乱,文学之风并不盛行。

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幽州大将赵德钧连年用兵,搅得百姓越发苦不堪言,于是赵普家举族搬迁,辗转迁徙到洛阳。在这里,赵普的人生迎来了首次转机:他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寡言,被当地豪族看上,迎娶了镇阳魏氏的姑娘为妻。

到了后周期间,赵普入仕,后经宰相范质举荐担任了军事判官,在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手下当差。由于他们都出自幽州,而且均姓赵,逐渐熟络了起来,赵弘殷甚至把赵普当作自家人看待。

由于这层关系,加上赵普极有头脑、看事精准,慢慢地受到赵匡胤的重用,担任了他的掌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心腹、亲信。



后来让赵匡胤龙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正是赵普一手策划、促成的。因此,他也成了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当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两年后担任枢密使、检校太保,又过了两年出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朝廷宰相。

终赵普一生,他曾辅佐宋太祖、宋太宗两位帝王,三度为相,被公认为一代贤臣。

不过,与历史上那些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名相不同,赵普读书很少,并不是受过系统教育的儒臣;相反,他精于权谋、善于逢迎,与其说他是政治家,不如说其是谋略家,完全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宰相忧国忧民、风清气正的光辉形象。

不过,这并不影响赵普成为一名影响历史的政治家。他有三大优点。



第一,勤奋。

诚然,赵普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他刻苦勤学、手不释卷。后人说他只读过一本《论语》,更多的是形容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能长期在文人云集的北宋朝廷官居宰辅,充分说明他的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远超常人。从其后来为宋朝制订的制度完全吻合儒家治国的思路来看,赵普显然是以“勤能补拙”的方式,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造诣。

第二,虽然富于权谋,但为政品德高尚。

虽然不是儒生出身,但赵普刚毅果断、正直严厉的性格,却与儒家贤相的标准不谋而合。

他勇于进谏,为了让赵匡胤接受正确的建议,他不惜采取类似于“死缠烂打”的方式,对方若不接收、誓不罢休。史书中有个著名的例子:赵普曾想任命一个官员,赵匡胤不同意;但赵普坚持不懈、屡次就这事上奏,以至于赵匡胤暴怒之下、撕碎奏折扔到地上。然而,赵普仍然不为所动,他一片片把奏折粘好、再递交,这种顽强的毅力终于让赵匡胤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赵普的这次人员任用是极为正确的。

赵普为政,主张奖惩分明、仁政爱民,他曾说过一番超出了时代局限的精彩言论:“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人的刑罚与奖赏”。



第三,眼界过人、扭转弊政。

宋朝立国之后,赵匡胤向赵普询问如何彻底终结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赵普准确指出过去藩镇势力太强、君弱臣强的症结,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实现天下安定的思路。

随后,在赵普的协助下,宋太祖着手构建起一个新的文官治理体系:

在中央组织架构层面,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实现相互牵制,彻底改变了以往臣权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于君权而运转;

在军事方面,“收厢兵之骁勇”、荒年招募精壮男丁,共同组成禁军,将天下精兵都划归枢密院指挥。而枢密使只具备指挥权,禁军的训练则由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同样建立起相互制约的体系。

在地方上,将许多旧的节度使调做它用,以文臣取而代之,铲除了武将弄权的土壤。同时,还规定由文人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且赋予会签权。如此一来,忠于皇帝的文职官僚集团彻底取代了武将群体。



就这样,北宋以全新的统治模式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自唐末以来首度实现了中原基本统一;在“以文治国”的基本思路指导下,遗失数百年的儒家治国思想再次被竖立。在这种体系下,宋朝科举大兴、理学出现,“满朝朱紫贵,俱是读书人”,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而推动历史改变的头号人物,就是被戏称为“没文化”的赵普。

然而,所谓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唐朝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宋朝却“以文治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赵普对两宋进取精神的缺失负有一定责任。

相关关键词:半部论语治天下
下一篇:驾照科目三考试全过程
上一篇:田螺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