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2022-08-03 09:33:2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49

孔子解决乱世的办法,更适合春秋,不适用于战国。所以在春秋战国之交,孔子的周游列国以失败而告终。

春秋时的社会状况和战国时代有很明显的不同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虽然都是战乱不断,但春秋时代很少出现诸侯国兼并的现象。

打仗有时候就是双方去边境“切磋”一下,甚至连人都很少死。严重一点的冲突就是甲国灭了乙国,然后过不久再由甲国选出一位乙国王室后裔重新组建国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周王室的威慑力还在,起码表面上的威慑力还有点作用。毕竟这个天下还是周的天下,只有周王室可以分封诸侯和取消封侯,其他诸侯国敢这样做,那就是明目张胆的造反,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讨伐、灭掉该国是有正当理由的。

孔子运用这种现象,想让诸侯国通过“尊王”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可以说在之前一个时代是很有效的。还没有孔子的时候,春秋五霸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战国时代的社会情形更为严峻

春秋晚期,即将向战国过渡,这时候各诸侯国经历了春秋阶段,已经分出了一二三等,不必再去过多地理会周王室的感受了。所以,一旦发动战争,就会出现兼并国家的现象。

虽然人为地将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国分晋事件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但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孔子处于春秋晚期,已经有了战国时的征兆。

各诸侯国都想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就注定了不会再听周王室的话,所以孔子的方法自然就失效了。这个时候孟子比较聪明,他不让国君做一个温顺的诸侯,而是做商汤、周文王一类的人,通过仁政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取得民心,成为新的天下共主。这种方法就更容易被诸侯王所接受。

所以,孔子的失败,不是其“仁礼”的思想出现了问题,而是其实现“仁礼”的办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相关关键词:孔子周游列国
下一篇:失眠的文案配图夜景
上一篇:挑大梁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