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壮族的来历习俗

2022-07-30 11:05:4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2

壮族,现有人口约154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及湖南等地。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

壮族现有人口约154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植水稻。壮族图案采用铜鼓造型。人们称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铜鼓之乡”。铜鼓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图腾崇拜的象征。

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来历习俗壮族有哪些习俗?中国壮族的起源与习俗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壮族人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分布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其中云南有100多万人,主要生活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些。壮族也分布在广东连山、肇庆怀集、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

在1965年统一壮族名称之前,有很多壮族人的自名和他名。广西最常见的自名和他名主要有布(通)庄、布图、布寮、布垭驿(瑞)、布农等20多种自名和他名,云南汉族名主要有农人、沙人、土寮等。壮族石灰岩分布广泛,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落基山脉从地面升起,落基山脉中有洞穴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天下”的景区。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鲜,尤其是南珠。壮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水果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珍贵木材。三七、蛤蚧、八角油,驰名中外,是壮族的名优特产。

壮族历史

壮族主要生活在岭南,这里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包括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辈,来宾市的麒麟山人和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甘岩人和九冷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桂林市的保济岩人,田东县的墨锭洞人,灵山的灵山人等等。先秦时期,广西有罗越国,百越的罗越人、xi瓯人、苍梧人都生活在这里。罗越国是岭南壮族先民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辉》,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路音近罗,疑是罗岳。”罗路,没错。《逸周书》又名《周树》,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大部分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其中所写的商周时期的内容肯定是原创的。《吕氏春秋本纪》中也提到了汉代高游助所记的“过之木耳”:“过,国之名。细菌,竹笋。”罗月是一个中文单词,意思是翻山越岭或鸟。越人的语言倒过来就是罗越。“通”这个国号出现在南宋。词曲作者李增波在宋理宗的《纪念》中提到,宜山有一个“丁童”。在《Xi满丛小》中,宋代朱福进一步指出南方有五个“洞人”:苗、瑶、寇、桂、仡佬族。此后,“夷(通)”这一名称在历代都有使用。到了明代,对“夷”的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尧”齐头并进。到了清朝,“夷(通)”这个名字已经在广西各地被引用。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民族鉴定,人民政府召集广西、广东、云南等地的布庄、布图、布农、布泰、班布、布隆、布诺、布邑、布民、布岳等。后来因为“通”字的意思不够清楚,容易发错音,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通”字改为“庄”,“通”改为“庄”。

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西半部,成立了桂西通州,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以原广西省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4月1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62年9月26日,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

壮族的名字虽然代代相传,但主要起源是:百越-瓯-瓯-罗-Xi '瓯-罗-Xi '瓯-罗-乌-湖-里-辽-彝-沙-农-壮,是一脉相承的。

壮族语言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其归类为汉藏语系中壮侗语系的壮傣分支,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壮语的同源词,将壮语分为澳泰语系。壮族传统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民间文字”。从中国唐朝(7世纪)开始,“地方民间文字”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之为古壮字,壮族称自己为“sawndip”,意思是新词,因为它们是由中国的偏旁部首组成的。然而,这种壮字并没有在全民中广泛使用。它一直被壮族巫师和艺术家用来写经、编民歌、记事、用壮语记地名等。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是古代壮族文字的手稿。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专家根据拉丁字母创造了壮语,并于1982年进行了部分修订。

壮族礼仪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过去,拜访任何一个庄村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村的客人。经常是几户人家轮流请吃饭,有时候五六户人家吃了一顿饭。也就是平时有互相拜访的习惯。比如一个家庭杀猪,必须邀请全村每家每户一起吃饭。一定要在餐桌上为客人准备好美酒。敬酒的习俗是“喝一杯”。其实我们用的不是杯子,而是白瓷勺。

当客人到家时,他们必须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住宿,尤其是老人和新客人。吃饭的时候,要等年纪最大的老人坐到桌前才能吃饭;长辈没接触过的食物,不应该先给晚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送饭时,一定要双手捧着,不能从客人前面递,也不能从后面递给长辈。先吃完,离开前要对长辈和客人一个个说“慢慢吃”。年轻一代不能落在整个桌子后面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鲁豫的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位,不要在他们面前跷二郎腿、骂人话或走来走去。杀鸡的时候,鸡头和鸡的非分之想一定要给老人尊重。在《鲁豫》中,男人要叫“公公”,女人要叫“奶奶”或“婆婆”;如果遇到客人或来人,要主动让路。遇到有挑夫的长辈,要主动帮忙,送到临别的地方。

壮族服装

壮族的服饰主要有蓝色、黑色和棕色。壮族妇女有种植棉花和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和染色是家庭手工艺品。用自生自纺的棉纱织成的布叫"家用机",细、厚、实、耐磨,再染成蓝色、黑色或棕色。可以用大庆(一种草本植物)染成蓝色或青色的布,用深鱼塘染成黑色的布,用薯莨染成棕色的布。庄的服饰不一样。男、女、未婚女性的男女服饰和头饰各有特点。

壮族的男装和女装

男装有两种:右翻领和双翻领。右翻领衬衫没有领子,扣子从右腋下开到腰部再转到中间,再开三四寸。裙子上镶嵌了一寸多宽的彩色布条边,上面有铜纽扣,然后用一条长皮带系住。一种紧身衬衫,胸前有切口,只到肚脐,工作时穿。女装是无领的右翻领,但袖子比男装大,宽近尺长,及膝,镶有下摆,边宽边细,一般两三个以上。肩部贴片的内侧与外侧相衬,第三条缝称为“背衬衫”。男女衬衫的扣子都是铜扣或者布纽。男裤和女裤款式基本相同,都有下摆,俗称“牛头裤”。已婚女性有系带中式胸衣,腰裤左侧挂一根长钉状的管子,与钥匙连接,走动时发出“萨拉萨拉”的声音。男人习惯于在外面穿长袍和短夹克,俗称“长衫配夹克”。起初,他们戴着一顶圆帽子,然后他们换上了一顶大礼帽。到了近代,壮族的服饰风格已经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还是普遍穿蓝黑。

壮族住宅

黔中临澧马竹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丅发现了带有走道的“”字形“高台式民用建筑”,这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高台式民用建筑”。

壮族先民们迈出了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步入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饿的聚集生活中突围出一条驯养动物、创造农耕、走向丰衣足食的绿色革命道路,使人类步入农耕社会的辉煌农业时代。

庄头饰

壮族妇女有戴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小女孩和少女经常戴。未婚女性爱留长发,留刘海(以区别已婚与否)。他们通常把左边的头发向右梳(大约37分钟)并用发夹固定,或者在辫子的尾部用彩色毛巾绑一条长辫子,工作时把辫子固定在头顶。已婚妇女将头发梳成龙凤髻,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状,并插一枚银或骨制发夹。用绿纱包裹的白手帕很少见,常用黑手帕或花手帕做头巾。梳髻的女人大多是中年以上,喜欢穿绣花笼头。冬天女性戴黑色羊毛帽子,帽边的花哨程度随年龄变化。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女性喜欢穿自己的猫耳布鞋,俗称鞋和猫,形状像凉鞋、耳朵和高跟鞋。用平纱布带将耳朵和脚后跟绑在一起,随意调节松紧度。儿童头饰:儿童帽是用两三英寸宽的刺绣布条缝制的无遮盖的前额帽。在古籍中,“露顶踢脚”“布帛扎额”等壮族习俗在童帽上有所再现,既能保护头部,又能作为点缀。宝宝的马具比普通汉族大很多,而且是蝴蝶形状。“蝴蝶身体”长三英尺,宽两英尺四英寸。上面绣有图案或八卦,但很少绣字。两侧的“蝴蝶翅膀”长9英尺,宽1英尺2英寸。这种马具在壮语中叫“拉”。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背带的尺寸逐渐变小,有的背带上绣有“安全进出”“开心快乐”等字样,以代替原来的图案。

壮族的婚俗

壮族的婚姻采取自由恋爱的形式,由父母包办。一般婚前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经常干涉包办婚姻。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家庭劳动者,但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在它的婚姻制度中,“呆在家里”或“坐在家里”盛行,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壮族妇女结婚的第一天是梳头:媒人和媳妇帮新娘梳头,新娘唱《哭嫁歌》,内容包括为父母、兄弟姐妹、叔叔等哭诉。从早上到离开家人。主要内容包括赞美父母养育之恩,抱怨自己是女孩结婚,抱怨自己结婚后兄弟垄断家庭财产,或者怀念一起长大的姐妹等。旋律婉转感人,让人落泪。

“哭嫁”是壮族农民中流传已久的婚俗。大多数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山峦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女生结婚的地方近到2到3英里,远到几百英里。很难看到跨省、县、乡、天。“认识她时间很久了,但我们分开后就更久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不禁感到悲伤。“哭嫁”是指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关爱老人、好客的坚强家庭成员向家人告别,感谢亲朋好友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告白。所谓“哭着结婚”,是指女孩结婚时,用“哭”代替说,倾诉心事,表达离别,迎客,告别亲人。

女孩子结婚,要吃“离开母亲的晚餐”。酒宴前夕,家里年纪最大的女长辈把姑娘打扮了一番,打扮得像个成年女人。晚上,当公鸡第一次啼叫时,在正殿前举行仪式,烧香烧纸,向祖先祈祷。先向爷爷奶奶和父母哭诉,感谢你们多年的养育之恩,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这叫“开声”或“开声”。一男一女青年结婚后,新娘回到娘家居住,在重大节日和农忙季节只在婆家短暂停留,怀孕后再在婆家长期停留。因此,“待在婆家”的时间从三年到五年不等。历史上“宅在婆家”时期有性自由,到了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被认为是不正当行为,被禁止,违者要么离婚,要么获得一定财产的补偿。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的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壮族人习惯一日三餐,而少数地区的壮族人也吃四顿饭,即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加一顿小餐。早餐和中餐相对简单,通常是粥,晚餐作为正餐,干饭和丰富的菜肴。大米和玉米是壮族地区丰富的食物,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包括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空心菜、萝卜、苦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和豌豆苗。煮是最常见的,也有腌制的习惯,比如酸菜、酸笋、咸萝卜、萝卜等等。出锅时加入猪油和盐。

壮族人不能不吃任何禽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有的地区不吃狗肉,有的地区爱吃狗肉。猪肉也是先整块煮,然后切成方块,再放回锅里调味。壮族人习惯把新鲜的鸡鸭鱼肉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的。蔬菜在火锅里煸炒后出锅,可以保持菜品的新鲜度。

壮族人喜欢狩猎和烹饪野味和昆虫,对三七的食疗有很多研究。用三七的花、叶、根、须来做菜,很有特色。壮族人还擅长烤、炸、炖、腌、卤制,嗜酒如命,吃起来又辣又酸,喜欢吃又脆又香的菜。主要特色菜有:麻辣血丝、火炬肉、庄佳烤鸭、咸猪肝、脆皮炒蜂、五香豆虫、炒蛔虫、鸡内金、姜兔肉、白炒三七花蛙、夯鸡等。

壮族传统节日

1.壮族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除夕到正月初一、初二持续三天,但初四、初五仍然是春节。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衣缝裤,买年货,贴对联,做蛋糕,杀猪包饺子。春节是又一个团圆的日子。任何在外工作的人通常在30岁生日前回家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青年男女还经常参加唱歌、打陀螺、跳舞、球类、表演等文化体育活动。除夕夜,家家户户杀鸡杀鸭,蒸猪肉,粉瘦肉,叉烧等等。晚餐的八道菜中,“煮鸡”是必不可少的。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蹄和整鸡。米饭需要煮很多,第二天留着吃,象征着财富。

家家户户都要守着除夕到半夜,鸡叫鞭炮齐鸣,去旧迎新。过去有些地方放鞭炮叫“牛魂”(壮语叫“欧魂”),意思是牛的灵魂还散落在田野里,牛的灵魂还带回来。在新的一年开始,牛应该再次为主人的家庭努力工作。“招牛气”之初,有人敲锣打鼓,吹箫吹笛,整个村子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2.正月初一和初二

每个游客都必须吃粽子。粽子是一种高贵的食物。有大有小的粽子,大的重一两斤,小的重两三两,还有一种叫“凤末”(特大粽子),重一二十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需要馅料。馅料是用去皮的绿豆和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酱汁做成的,包在粽子的心里。煮熟后,它的味道是必须的。

3.陀螺仪部分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著名的体育赛事陀螺节。从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到新年正月十六,用了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乐江”,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和田柚,重约一斤,有的小如鹅蛋,有的两三两。顶部必须由质量好的实木制成。它的“头”应该是光滑的。玩的时候,把一根两三尺长的麻绳绕来绕去,直到到达你认为合适的地方,然后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抓住麻绳的末端,快速旋转到地上,陀螺就会“呼呼”地转动。一个质量好的陀螺,加上它熟练的旋转,需要七八分钟才能转完,然后才能掉下来。比赛中打陀螺更是热闹,一等奖获得者被誉为“陀螺王”。据说陀螺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4.龙端节

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附近地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意为追赶天籁)是壮语的音译,意为在宽阔平坦的地方相遇。据传说,这个节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为了纪念1052年4月反抗宋朝的民族英雄农高智(壮族)。如今,龙端街已发展成为阜宁县及周边地区壮、瑶、苗、彝、汉等民族群众交流物资、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相传,北宋时期,为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农高智带领广西壮族人民奋起反抗,屡战屡胜,建立了“南方天国”,自称“南方天王”,在南宁、钦州、广州等地影响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阜宁。北宋统治者为了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将壮族人民送往贵州等地。离开前,壮族人一个接一个地聚集在一起伤心地告别,告诉村民们明年再来团聚。从那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住在外地的壮族人都会回到自己的村庄与亲朋好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端节”已经形成。龙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持续三天。节前,作为东道村,杀猪杀牛,在坝上搭起戏台,并为客人做好住宿安排。届时,姑娘们会穿上无领的斜跨夹克和蜡染裙,角和袖口有银色的排和刺绣花边图案,脚上有华丽的胸袋和绣花鞋。所有的花都会很漂亮。英雄的年轻人和女孩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直到日落。还在玩的可以和女孩一起去村里继续唱歌。

5.吃年夜饭。

吃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和萍乡市壮族人民的一个特殊节日。壮语“迟里”的意思是“庆祝”。壮族有过春节的传统。然而,在1894年春节之际,法国侵略者入侵了我们的边境。为了抗击侵略者,中青年人奔赴战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正月三十,战士们凯旋而归,村民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糕,热情招待,一起庆祝胜利,补上春节。从此,吃和站的节日逐渐形成。节日期间,人们舞狮,打龙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6.拜亚节

云南省富宁县艾宝镇镇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的兔日,会杀一头牛、一头猪、两只鸡、四十八条鱼,到拜亚山祭祀壮族妇女拜亚(传说中是农高智的母亲)。那一天,男女老少都在场,礼仪非常隆重。相传是庄寨的首领。她带领壮族人民与官兵战斗,失败后被杀。他们把她葬在一座高山的山顶,并把这座山叫做拜亚山。每年拜亚去世的那天,壮族人民都会杀牛杀猪来祭奠她。年复一年,这个追悼会从未中断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节日——拜亚节。

7.壮年

也叫“江”,春节叫“姜昆”,也就是汉族的节日。盛年始于农历十二月,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习惯称之为“外一九九”,意为“过二十九”(无论月亮大小,都是这么叫的)。那一天,全村集资买猪,(有的村专门轮流喂社猪)宰了社王,祈福五谷丰登。

相传,在古代,人们杀人祭祀社会,然后用猪来代替。这个社团的国王棚一般都设在村子旁边的大树下。祭祀期间,魔王主持仪式。有孕妇的妇女和男子不得参加。他们在社棚前杀猪祭拜,集体祭拜,庄严肃穆,不准谈笑,不准穿白色花衣服。否则,那一年收成不好,动物和动物都会遭殃。节后,熟猪肉将按户平均分配,每人一串,带回家作为“捕魂”和祭祖的主要祭品。从除夕到第三天,也就是向土地所有者致敬之前,严禁内外人员来往。过年十天内的节日活动期间,各村各村打鼓、吹笛、弹琴,其乐融融。亲朋好友互访互贺,年轻人玩山玩村,以歌取乐。有的还向周围的兄弟民族拜年,附近的苗、侗、瑶、汉等民族也来串门,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庆祝,到处欢腾,充满了民族团结的气氛。

然而,在全盛时期的庄村,春节是新的一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

满族人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民族

·

·

布依(BY)

·

·

瑶族人

·

朝鲜国籍

·

白(文学士)

·

哈尼族

·

哈萨克人

·

·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

·

高山

·

拉祜族人

·

隋朝

·

弗吉尼亚

·

纳西语

·

·

屠(屠)

·

仫佬族

·

锡伯族或锡伯族

·

吉尔吉斯的

·

达斡尔族

·

景颇族(日本)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

·

塔吉克语

·

阿昌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地理信息)

·

基诺族

·

德昂(德)

·

博南

·

俄语

·

裕固族(YG)

·

乌兹别克国籍

·

蒙巴(百万)

·

鄂伦春族

·

德隆(灾难恢复)

·

鞑靼语(TT)

·

赫哲族

·

洛巴语

·汉族
下一篇:福州传统习俗,祭拜闽王搓“米时”迎冬至
上一篇:达斡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