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

2022-07-30 11:05:42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53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汉博代村、红河村、泉河台村、海屯)、龙江县、扶余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住在新疆塔城县。他们是古代契丹的后裔。

达斡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达斡尔族有哪些习俗?中国达斡尔族的起源与习俗

达斡尔族的民族起源

因为达斡尔人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再研究了。但根据达斡尔族的传说,以及达斡尔族与契丹人在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达斡尔族属于辽代契丹人的后裔,也有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从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的。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人和达斡尔族之间存在着最密切的遗传关系。达斡尔族传说

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塞堡(边塞堡是达斡尔族的专用词,指的是一种类似于长城的建筑),此后一直在这里定居。这支军队的首领是达斡尔族的祖先萨吉尔达汉。

近代争议

学术界对达斡尔族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区别可分为土著理论和契丹遗产理论。

据土著发言人介绍,达斡尔族最初分布的黑龙江、井七里河流域,是隋唐时十卫部的分布地区,部分部落早已向中原王朝进贡。后来,辽、金、元对这些地区行使了管辖权。明代,达斡尔族在江北旧居建立了托木河、布鲁丹河等避难所。因此,达斡尔族应该是黑龙江北部土著人的后裔,与隋唐时期石韦的一些部落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有人认为,根据达斡尔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曾经建造过“黑水国”,他们的民族起源与隋唐时期黑水的一些部落有关。

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和一些习俗,认为达斡尔族先民是契丹族的一个分支的人,在金代时迁居黑龙江北部,发展成为达斡尔族。

基因技术之谜

专家首先在四川乐山获得契丹女尸的腕骨;带墓志铭的契丹人牙齿和头骨均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采集了我在保山、施甸、云南等地的血样;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等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的血样。在比较了古代标本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可变区后,他们最终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结论:契丹人与达斡尔族有着最密切的遗传关系,是契丹人的后裔。

达斡尔族的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过去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被神灵、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先等使用。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人过去崇拜自然。每年阳历五月,村民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之神。每个家族都有专门祭祀的萨满。除了向敖包(一个山神)祈祷和献祭,他甚至用巫术治疗疾病。到时候,他会杀牛羊,同时赠送大量的食物。比如奶皮、奶油和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经很少了。

达斡尔族大多信奉多神教,祭祀神灵、山神、火神、财神、祖先等。由于达斡尔族生活在祖国各种文化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以及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正是农牧渔猎兼容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民族节日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人称春节为“阿尼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节日期间,他们穿着盛装,挨家挨户拜年,女人们互相送礼物。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杀年猪,做年糕。30号,一张婴儿床堆放着各种杂物,晚上点着。老年人应该把大块的肉和饺子放入火中,以祝福人和动物的繁荣。在30号,一些吃饺子的人应该在饺子上放一条白线,这意味着吃这个饺子的人可以多活200年。有些人把铜币放在饺子里,吃它们的人意味着将来不缺钱花。新年伊始,拜年的人一进门就会打开主人的锅,抓起年糕表示亲昵,然后吃猪长寿和手抓肉。女人应该互相赠送礼物,包括烟叶、奶皮、蛋糕和冻肉。春节持续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这一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互相抹黑对方的脸,认为他们抹黑的越深,新年就越幸运。达斡尔族也庆祝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的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遵守外族婚姻原则。

在过去,达斡尔族的婚姻关系是与合适的家庭缔结的,家庭背景、家族背景和名声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两个家庭之间最初的友谊也在婚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嫁外国人(民族),尤其是女孩。男青年和女青年订婚后,男青年会给女青年马、牛、羊、酒,这叫“大礼”。这一天,女孩会躲着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会送一个小礼物,主要是衣服和东西,这样未婚夫妻就可以见面一起吃拉瑞和挂面了。为了举行婚宴,食物和菜肴必须充足,尤其是在婚宴上。如果一路上遇到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分到一份酒、一份肉、一份零食。婚礼仪式结束后,主人会用炒鼻、手抓肉等一流的菜肴招待客人。

旧社会,达斡尔族封建婚姻观浓厚,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包办,送亲戚坐车骑马,新娘坐面包车,她自己的兄弟或近亲兄弟开车,女婿先骑马。时至今日,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被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简单婚姻等新习俗所取代。

达斡尔族饮食习惯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塔城县。达斡尔语意为“先锋”。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相对发达。

达斡尔族的主食是米饭(巴达)、蛋糕(乌土莫)和粥(兴根巴达),每餐总是伴有肉类和粗粮蔬菜。与水稻相比,水稻占主导地位。住在黑龙江北岸的时候,动物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移到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蔬菜增加,粮食逐渐成为唯一的主食。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在过去,肉类主要是野生动物,如狍子、鹿、驼鹿、野猪、羚羊和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的减少,家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类。达斡尔族最喜欢吃手抓肉和白切肉。

燕麦被称为“华林坡”,加入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片被称为“华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特别是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菜。

油炸燕麦粉被称为“哈格”;炒碎的颗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经常吃糖、黄油和牛奶。哈格和欣特勒非常饥饿、干燥且便于携带,因此受到猎人、民众和农民的欢迎。

小米米被称为“奥斯莫”,它是通过在炕上干燥和研磨小米(轧磨米)制成的。小米米是达斡尔族最喜爱的传统米,黄澄澄的大圆粒像金珠。煮蒸小米饭时,一般是拌芸豆;吃新鲜酸牛奶时,泡鲫鱼汤;有时也直接做成牛奶、小米、米粥,叫“苏提切粥”。

小米在加工前用锅浸泡,使麸皮中的营养元素毫无保留地浸入大米中,减少了碾米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节约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所以吃起来很香,而且在碾米过程中不易碎,提高了大米的产量。锅杵还能破坏小米中的酶,杀死害虫,所以小米大米比其他大米可以储存更长时间。

小米不用锅直接磨成的米叫子,达斡尔语称之为“西吉莫”。即墨是米色和白色,像玉珠。用它做饭的时候也和芸豆混在一起。食用时,浸泡动物肉汤或新鲜煮熟的牛奶和酸奶。

即墨也可以做粘粥——西吉道德,拌黄油和糖。

“Vare Lerale”是由西吉莫用优质牛奶与头三天的小牛混合制成的。吃饭时,告知每家每户本莫昆(姓氏),挑选代表,用碗勺来尝一尝;即使是分散在邻村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后也要骑马;因为这是达斡尔族的古老风格之一,象征着在莫昆求团结,共患难。现在虽然不会通知本莫昆,但也会通知邻居品尝。拉拉不仅天天吃,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初八吃。

达斡尔族习惯于农忙时一日三餐,农闲时一日两餐。过去主要种植小米、荞麦、燕麦、大麦、紫苏等农作物,以粮食为主食。主食是小米米饭和荞麦面条。小米的加工方法有两种。首先将蒸好的小米晒干磨成米,用来做干饭和鲜牛奶粥。是达斡尔族最常见的主食。第二,未经蒸煮的小米精米可以作为干饭,但多用于制作奶粥。达斡尔族还用煮荞麦米、燕麦米、大麦米做干饭和粥,用新鲜的、酸的牛奶或兔肉、狍子、鸟肉汤混合而成。荞麦米或燕麦米做成的狍子粥是达斡尔族老人最喜欢的食物。20世纪以来,小米和玉米(大米+茶子)也成为达斡尔族的主食,年糕也是春节后制作的。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庄一家

·

满族人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民族

·

·

布依(BY)

·

·

瑶族人

·

朝鲜国籍

·

白(文学士)

·

哈尼族

·

哈萨克人

·

·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

·

高山

·

拉祜族人

·

隋朝

·

弗吉尼亚

·

纳西语

·

·

屠(屠)

·

仫佬族

·

锡伯族或锡伯族

·

吉尔吉斯的

·达斡尔族·

景颇族(日本)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

·

塔吉克语

·

阿昌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地理信息)

·

基诺族

·

德昂(德)

·

博南

·

俄语

·

裕固族(YG)

·

乌兹别克国籍

·

蒙巴(百万)

·

鄂伦春族

·

德隆(灾难恢复)

·

鞑靼语(TT)

·

赫哲族

·

洛巴语

·汉族
下一篇: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壮族的来历习俗
上一篇:一叶知秋造句(用“一叶知秋”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