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上下班,更快)

2022-07-23 09:40: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15

通勤(通勤,更快!)

提高城市通勤效率

上班族不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上下班

也是城市运行效率的具体体现。

在成都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工程聚焦这一领域: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元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减少到35分钟,30分钟通勤比例达到45%。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

近日,成都市住建局、成都轨道集团、成都市公安交管局负责人参观“新天府客厅”,讲解成都市实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的具体做法。

轨道交通换乘时间小于5分钟。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已发展到13条线路558公里,客运量从每天88万次增加到每天500万次,成为全国首个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在道路交通方面,初步形成了“环+射”高速公路骨干网和快速、干支协同的路网体系。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为7.8公里/平方公里,已开通“断头路”275条。

“当机动车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时,成都的城市拥堵系数仅为1.86,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5位。”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成都将从缩短通勤时间、减少通勤距离、提升通勤体验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升通勤效率。

其中,在缩短通勤时间方面,成都“11+2”地区绿色交通占比将达到70%,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将提升至60%,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覆盖率将超过60%。同时,“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更加便捷,30分钟内通勤人口增加到45%,轨道公交换乘时间不到5分钟。

具体而言,2021年,成都将以成都大运会为节点,打造东西向城市中轴线(二环路至五环路)、曹金路、洋溪路等项目。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四期8条线(及市政铁路)、约215公里项目建设工作;在城区开辟20条“断头路”;建成600公里天府绿道,完善200公里自行车道,改造提升300条人行道。

同时,成都还将启动中小街巷整治,开展道路占用施工专项整治行动,解决“超时限包围圈、超时限不动包围圈”等突出问题,在成都大运会前完成20个堵点治理,研究主要道路潮汐交通特征,制定施工指引。

覆盖373个火车站的公交线路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公交”“轨道+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成为成都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加强“轨道、公交、慢行”的高效衔接,也是提高市民通勤便利性和舒适性的关键。

具体来说,

↓↓

■目前,成都市已新开通调整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交接驳线路,方便轨道站点周边人员换乘。目前,373个轨道站点实现了公交接驳全覆盖。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尽量将轨道与公交车的换乘距离控制在50米,减少市民的步行距离和耗时,并根据轨道运行情况调整发车频率和接发公交车的时间,减少市民换乘和等待公交车的时间。

■此外,成都还规范轨道、公交站点单车共享,在单车共享中推进有序停车、科学调度,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骑行需求。

轨道交通方面,由于成都主要办公区域均集中在南部,形成了早晚高峰时段成都东、西、北客流集中在南部的特点,人员拥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据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1号线作为成都首条地铁线路,一直肩负着沿城市南北轴线通勤的重任,尤其是南站作为1号线与7号线之间的重要换乘节点,日均客流约22万人次,高峰时段人流拥堵。但随着5号线一、二期于上年末开通,去年18号线、6号线相继开通,四条线路共同组成了南北公交走廊,大大缓解了1号线的客流压力,南站换乘量明显减少。目前日均转账量约16万。

同时,为缓解地铁1号线客流压力,1号线高峰时段列车最小间隔缩短至2分钟,达到国内最高水平。8:00-9:00“大站空公交”投入运营,缓解南站客流拥堵,同时优化完善1号线车厢座椅布局,提升列车载客能力,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后期,成都轨道集团将致力于提升通勤效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轨道+公交+慢行’多元化绿色出行中的骨干交通作用,积极推动建立‘通勤圈’、‘生活圈’、‘商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地铁里程将达到850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800米覆盖率将超过6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占比将达到65%。

下一篇:纱窗材质(一网打尽,金刚网纱窗材料)
上一篇:腐竹用热水泡还是冷水泡 腐竹可以泡一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