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下一句(请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2022-07-17 10:08:0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3

感谢邀请!下面我就此问题,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一下。

一句经典的话语,我们若想真正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时代背景怎样?这句话是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下说的以及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做一下分析:

一、出处: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孟子》这部儒家经典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们共同编写的,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主张,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足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关于孟子和他的这部著作,还有很多典故成语,比如:孟母三迁;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典型的是下面这段非常励志的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这句话的时代背景:

《孟子》这部书产生于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其实最倒霉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民”,孟子主要继承的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人性方面提倡“性善论”,所以他的政治观点和主张,都是围绕着“民贵君轻”、“民本”、“仁政”等主题,而为老百姓说话的。相对于辛弃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怒吼,孟子更加致力于“格君心之非”,其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受益。

三、这句话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目的:

《孟子·梁惠王 上》,说的是孟子在劝解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惠王。梁惠王是当时魏国的国君,魏国也叫梁国,所以后世称其为梁惠王。在这里二人通过问答形式,孟子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所以说这句“老吾老及人之老,有吾幼及人之幼”,不是单纯的告诉人们:赡养自己的至亲父母,也要很好的对待别人的父母;抚育教养自己的孩子,也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这样一个增进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孟子想通过这句话,劝说梁惠王以这样的心态,推行仁政,惠及天下百姓。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参照这句话的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在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前的几句话,孟子以比喻事例,阐明“能”与“不能”,“为”与“不为”的逻辑关系和心里原因,使得梁惠王无可辩驳,然后以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明途径,告诉梁惠王,这条路可使他达到“天下可运于掌”,这样美丽的结局。这个结局符合梁惠王的内心期待,这是孟子的智慧所在。然而,孟子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扩大了“战果”。继续以《诗经》的《大雅·思齐》的句子劝解梁惠王:要像周文王以礼法德化他的妻子那样,为兄弟做表率,然后推广,用来维护家族邦国的巩固和统一。最后就能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的升平境界。

总而言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无论作为增进个人自身修养,还是用于社会道德规范,或是以此施政理事,都不失为绝佳圭臬。照此奉行,都会使人受益匪浅,惠己益人,岂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么?

相关关键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下一句
下一篇:什么是安全感(是安全感)
上一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天地万物之逆旅出自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