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2022-07-02 05:23: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0

传闻说郑和下西洋是朱棣派他出海找寻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

西洋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概念,大致包括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统称为西洋。

郑和本来姓马,小字三保,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出生。洪武十五年(1382)春,郑和的父亲突然去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投靠燕王朱棣,做了一名小宦官。

建文帝元年(1399),燕王朱棣经过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坐上了皇位。由于郑和在“靖难之役”期间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当上皇帝后便对郑和更加信任,任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赐他以“郑”为姓,从此他就改马姓郑,叫郑和了。因其小字“三保”,所以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

在明朝初年,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于是明成祖将眼光看向海外,相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贸易往来。因此,他任命郑和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

第一次远航

郑和率领的这支船队,不仅规模大,而且组织严密,是十五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这支船队有大海船60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多达200多艘。

船只分5种类型:第一种叫“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体;第二种叫“马船”;第三种叫“粮船”;第四种叫“坐船”;第五种叫“战船”。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郑和从苏州城外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码头登上主船,扬帆起航。

郑和此行的第一站,占城国的新州港(今越南归仁)。

当地官员亲自迎接郑和,并为其接风洗尘。随后,郑和拜会了占城国国王,赠送了大量礼物给国王。国王十分感谢,把国内出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贡献给明朝廷。

随后,船队经爪哇、旧港、苏门答剌、南渤里等地后进入印度洋,再经锡兰山、葛兰、柯枝等,最后到达古里。

古里西滨大海,东接坎巴夷,南邻柯枝,北连狠奴儿,国内多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只有胡椒出产较多。但因其海路交通方便,西番的马匹,东土的布匹,其他诸国的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这里来出售,因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市场。

郑和到达古里国后,受到古里国国王的欢迎,郑和奉明朝皇帝的诏谕,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双方还商定了贸易的物品,并约定议价的时间。

郑和在古里住了一段时间,准备循原路回国了。为了纪念这次远航,郑和在古里国海岸上树立了一座石碑,碑文写道:

“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


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1407),郑和率船队满载西洋各国国王和首领献给中国皇帝礼物的宝船,直抵南京。

回到皇宫后,郑和向朱棣逐一介绍了每一个国家,同时还讲了一些当地奇特的风俗习惯和异闻趣事。朱棣赏赐了郑和,并让他再次出使西洋诸国。

第二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1047年10月),郑和奉诏再次出使西洋。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显、马欢等。

这次出访所到的国家有:占城、爪哇、罗(今泰国)、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南渤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麻罗拔)、甘巴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 Cambay)等。

在锡兰国,郑和拜访了当地的佛教圣地,并且为寺庙捐赠了大量财物,明成祖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了石碑,记下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第三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动。这次途经占城国、爪哇国,最后到达了满剌加国。

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亲自率领大臣到港口迎接郑和的船队。

满剌加以前隶属于暹罗,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拜里迷苏剌派遣使者于永乐元年,前往中国朝拜明皇朱棣,希望大明王朝能帮助他国独立。

朱棣皇帝赐其国名为“满剌加”,命令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以及王室使用的各类器物,同时为其题写了封赐碑文,刻在大理石碑上以示纪念。

这次郑和出使的时候,便为拜里迷苏剌带来了明成祖赏赐的各类器物。

第四次远航

郑和在完成了第三次出使任务后,休整了一年多,郑和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开始了第四次远航。

郑和此次出使西洋,先是抵达占城,短暂停留之后,郑和与部下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彭亨和急兰丹,郑和自己则前往爪哇国。

之后,相继抵达了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古里等地,最终停留在忽鲁谟斯。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和到达了印度以西和波斯湾等,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回国。

第五次远航

公元1417年冬,郑和率船队开始了第五次远航。

此次远航,郑和还是首先到达占城,然后途经爪哇、彭亨、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沙里弯尼、柯枝、古里等国。

在古里,郑和又将船队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等地。这是郑和船队第一次到达阿拉伯半岛。

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都要进行友好访问,同时还赠送给各国国王礼物,各国也回赠礼物。此次船队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回国。

回国时,一共有十七个国家的使节随郑和前来中国访问,这些使臣中,不乏王子、王叔、王弟。

第六次远航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六次远航。

这次出使的原因,除了照例访各国以外,是把十七国的使节送回本国。随行的人员有王景弘、马欢、郭崇礼等。

在阿丹,国王率领大小官员,到海滨迎接船队,并告谕全国人民,有珍宝的都可以进行买卖,郑和此次在阿丹买到了许多珍禽异兽。

在祖法儿,郑和船队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祖法儿国王差遣大臣告谕全国人民,可同中国船队做买卖,人们便拿出物品来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明成祖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郑和船队回到了国内。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阿丹等国家使节。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十六日(1424年月十六日),郑和奉命出使旧港。但是,他还没有回来,朱棣皇帝就死了,太子朱高炽继位。他认为郑和下西洋耗费太多,是先朝一项弊政,遂罢“西洋宝船”,并让郑和做了南京守备。

可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死了,他的长子朱瞻基于公元1426年即位。

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帝宝座以后,看到来朝的外国使节及进贡的礼物越来越少,于是决定要继承他祖父朱棣的事业,再次组织下西洋的船队。

宣德五年(1403)六月,朱瞻基诏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诸国,这次下西洋,是郑和第七次远航,也是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

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郑和率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开航,队伍非常庞大,随行人员多达27530人。

船队拥有“清和”号、“惠康”号、“长宁”号、“安济”号、“清远”号等大型宝船61艘。2月3日,船队到达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树立了《通番事迹记》石碑,记下了他们前六次出使的历程,并乞求神灵保佑这次出使平安无事。4月8日,船队到达福建长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并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的石碑。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1432年1月12日),郑和船队驶出五虎门踏上了远洋航行的征程。

这次出使到达的国家有: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古里、忽鲁谟斯、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祖法儿、阿丹、剌撒等。

宣德八年(1433)七月,郑和圆满完成了出使西洋的任务,率领船队回到了国内。答剌等十七国使节也随船队来到中国,访明朝政府。

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途中便因病去世了,以郑和为统帅的大规模的远航活动便随之停止了。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近30年,遍访亚非30余国,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了中国的海外航运,促进了国际文化和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增加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的一次伟大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写下光辉的篇章。

相关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下一篇:消防车转弯半径(9米消防车转弯半径)
上一篇:三人篮球赛比赛规则(3人制篮球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