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识渊博的小故事(知识渊博的猪故事)

2023-03-05 11:55:2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3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 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1、孔子学琴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 即使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来说,还不算真正学会。

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 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就很难领悟到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2、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听到河边的渔夫说的话很有深度,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 ”

渔夫亳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 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学习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5、拜见老子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 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孔子说:“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

2、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

3、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 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

5、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 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 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 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 ”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 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

孔丘说:“我叫孔丘。 今年六岁。 ”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 ”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 可好玩了。 ”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 ”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 ”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 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 ”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 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 ”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 ”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 ”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

孔子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 ”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互发皋菏薤孤鸽酞龚喀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 ”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 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 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 ”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 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 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 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 ”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麽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著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 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麽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

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 「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 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 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 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 「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 您事前怎麽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 「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

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 「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

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 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 「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道理: 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硬要争到赢!又一定就是真赢吗?。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下一篇:幼儿园疾病预防常识(幼儿园疾病预防常识目标)
上一篇:经常摔的手机失灵怎么办?(手机摔失灵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