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名家唱段)

2023-03-04 13:23: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山东琴书中国山东省曲艺品种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 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 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

中文名

山东琴书

批准时间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编号

Ⅴ-21

申报地区

山东省菏泽市

遗产类别

曲艺

简介

山东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二百余支,最盛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多达300个,以上河调、凤阳歌、梅花落最常用。 随琴伴奏的乐器也越来越多,以扬琴为主奏乐器,另有筝、坠琴、京胡、板胡、软弓胡、四股弦、碟子、大板梆子等。 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 共有曲目一百多个,书帽、诗、引六百余首。 [1]

历史渊源

“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 郓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 新修《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 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 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 从雍正十三年算起,山东琴书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辞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 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 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 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 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

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 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 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色少江湖气。

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 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

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中味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 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国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言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

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 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

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

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传承意义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如今它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加以保护和扶持。

艺术特色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 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 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 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汉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建国后,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中国曲艺会演,党政军出的《水漫金山》、《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中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

特别是1981年9月,参加中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参考资料

1.山东琴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下一篇:化书(化书全文及译文)
上一篇:柳州园博园(柳州园博园门票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