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歼6战斗机参数)

2023-03-04 07:05: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25

歼-6双发超音速喷气战斗机

歼-6(英文:ShenyangJ-6或F-6,北约代号:Farmer,译文:农夫)战斗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该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该机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制空战斗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

歼-6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中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 2010年6月12日歼-6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序列。

中文名

歼-6

外文名

J-6/F-6

前型/级

歼-5

次型/级

歼-7

研制时间

类型

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

参访原型

苏联米格-19战斗机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53年5月25日,美国空军YF-100在首次试飞中成功突破音障。 1954年1月5日,苏联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的SM-9/1原型机首飞成功。 从此战斗机进入了超音速时代。

米格-1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战斗机,是前苏军装备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西方给绰号“农夫”(Farmer)。 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9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5年初开始装备部队。 米格-19装备部队时,可以说是一种性能比较好的轻型战斗机,能够满足当时强调高速截击的防空任务,具有易于操纵和使用维护简便的特点。 除前苏联空军外,华约各国以及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古巴、印尼、伊拉克、朝鲜、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乌干达、越南等国的空军都装备了这种飞机,生产总数超过10000架。 该机于1961年停产。 米格-19的设计要求是结构简单、轻巧、灵活、爬升快、高速性能好、能超音速作战、火力强等。

歼-6

中国引进

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空军,主力仍然是朝鲜战争后期换装的米格-15。 在超音速时代,这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性能已明显落后。

为了跟踪新的战机发展趋势,中国军方一直关注苏联的战机发展并寻求技术引进。

1955年3月,苏联米格-19刚刚装备部队。 1956年6月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就计划开展米格-19及其发动机的仿制,并且进行了一些生产准备工作。

为了获得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运方面的政治支持,时任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向中国转让军事技术方面作了重大让步。 1957年9月,聂荣臻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谈判转让军工产品制造问题。 10月中苏两国签定协议,由苏联向中国出售米格-19飞机的制造技术,并提供全套技术资料、样机和部分散装件、成品附件。 由于米格-19的发展已结束,中国可以得到比较成熟且成系列的产品。 苏联当时开出的备选清单上包括了米格-19S(昼间战斗型)、米格-19P(全天候截击机/航炮型)和米格-19PM(全天候导弹截击机)。 这是米格-19家族中3个主要型别,搭配使用基本上可以满足空军昼间争夺制空权和夜间拦截的需要。 按照当时的双方协议,上述3个型号中国均有采购。

歼-6

在签署许可生产协议的时候,中国选择米格-19P作为仿制型号,购买了该型飞机和发动机的整套图纸,并定点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飞机、沈阳黎明发动机厂生产发动机。 按照1957年协议,苏联于1958年上半年陆续将米格-19P的图纸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黎明发动机厂。 1958年8月仿制前期准备基本完成,遂正式开始仿制工作。 仿制的米格-19P在国内被称作东风103,这是当时中国国内航空工业提出发展的一系列“东风”型号之一。

仿制起步

歼-6甲(东风103):在仿制过程中,沈阳两厂全部采用自行编制的工艺资料和自己制造的工艺设备。 1958年12月17日,东风103由王幽淮驾驶首飞成功。 1959年4月26日,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鉴定验收。

歼-6的整个试制周期,比歼-5(米格-17F)大约缩短了一半。 1964年11月,航空工业部统一国产飞机命名,东风103改称歼-6甲。

歼-6

由于质量不过关,早期生产的歼-6甲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973年11月,空军提出新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其中一条是:为解决夜间作战的需要,建议重新恢复歼-6甲的生产。 当时歼-5甲夜间战斗机(米格-17PF)已经陈旧不堪。 1974年,贵州飞机厂根据空军要求重新仿制歼-6甲,以便担负夜间作战任务。 1975年12月21日,新歼-6甲首飞成功。 1977年,该机设计定型,少量投产。

早期的沈阳飞机厂歼-6甲就是完全仿制米格-19P,主要特点是:机头延长,以安装分体式PR-1雷达;照相枪在进气口右方;空速管位于右翼尖;固定武器为2门23毫米航炮。

歼-6

贵州仿制的新歼-6甲改进最突出的一点是:对“射雷-2”机载雷达进行改进,使之除了配合航炮射击外,还可以用于控制霹雳-2号空空导弹,从而扩大了歼-6甲的机载武器种类,增强了其作战能力。 由于这一改进,新歼-6甲翼下增加了两个挂架,用于挂载霹雳-2号导弹。 但由于制导体制不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歼-6甲都不能使用霹雳-1导弹。 除此以外,新歼-6甲还采用了I型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双发启动系统、主起落架应用盘式刹车等共计7项改进。 歼-6甲(歼-6基本型)1964年投产,1984年停产,共生产3562架,中国空军、海军大量装备并输往国外的就是这种型别。

59式(东风102):由于只购买了米格-19P的生产许可证,中国并没有图纸可供直接仿制昼间战斗型米格-19S。 而在结构上,米格-19P和米格-19S相差并不大。 因此,根据上级决定,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负责,以米格-19P为基准,参照米格-19S进行设计,生产出歼击机(称东风102)。 在实际设计中存在问题,没有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强度仅及设计指标的86%。 东风102于1958年12月开始设计,1959年2月进入试制阶段。 9月30日,吴克明驾驶东风102完成首次试飞,至12月6日试飞完成。 按照当时的命名规则,东风102被空军命名为59式歼击机。 但试飞结果表明,59式不仅性能难与米格-19S匹敌,甚至连基本的飞行品质都不能保证,强度不足导致飞机飞行中严重抖动,因此该型机并未装备部队使用。

59式的主要特点是:前机身参照米格-19S前机身自行设计,并在进气口增加了铝制激波锥;后机身照搬采用米格-19P;机翼按米格-19S机翼测绘,而空速管仍按照米格-19P的方式布置于右翼尖;翼下有一对固定前伸发射梁,但在当时而言并无可供挂载的导弹。 歼-6乙(东风105)

歼-6乙(东风105)

歼-6乙(东风105):歼-6乙实际上是南昌飞机厂仿制的米格-19PM。 除了翼下4个固定挂梁外,该机在外观上和歼-6甲几乎没有区别。 南昌飞机厂仿制米格-19PM始于1958年11月,当时南昌飞期望通过仿制工作实现由螺旋桨飞机制造厂向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跨越。 1959年3月,南昌飞机厂开始按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仿制米格-19PM(当时称东风105,后曾短暂称为59乙,直至1964年统一命名为歼-6乙)。 1959年9月28日,南昌仿制米格-19P成功,11月28日通过国家鉴定,随后生产了7架。 1963年,第一架米格-19PM试飞合格,以后制造了19架。

退出现役

2006年8月,歼-6歼击机全部退出中国空军战斗部队序列。

2010年6月12日,中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6飞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训练部队编制序列。 从济南军区空军某训练基地最后退役的批歼-6飞机,一直担负飞行员改装训练任务。 这批飞机将在月底前完成就地拆卸工作,地面转运至空军某编余飞机储存中心后组装封存,作为空军编余战斗力继续储备。 [1]

技术特点

米格-19虽然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但本身具有明显的过渡型的特点。 在前苏联以及装备该机的部分原华约国家空军中,该机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很快被米格-21所取代。

在中国空军中,虽然歼-6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力歼击机,并且航空工业部门也对该机进行了改进,但由于米格-19基本设计的局限性,加之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储备不足,使得歼-6家族的性能水平仍未能取得明显突破。

气动结构

歼-6的总体布局沿袭自米格-19,后虽经多次改进,仍无明显变化(除了强-5这个衍生型)。

歼-6三线图歼-6总体布局特点是:头部进气,大后掠中单翼,低平尾,单垂尾加单腹鳍(歼教-6为双腹鳍),单座双发。 这种布局是由米格-17发展而来,从米格-15到米格-17再到米格-19,其总体布局其实是一脉相承。 米格-15的布局为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布局之一,其布局比较合理且成熟。 而米格-17和米格-19的出现,重点在速度的突破,都沿用米格-15的布局特点。 在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中,美国北美F-100、法国达索“超神秘”也分别沿袭了前身F-86、“神秘”的布局特点。

歼-6战斗机的机翼为全金属中单翼,1/4弦线后掠角55°。 高速对称翼型,顺气流方向翼根处相对厚度8.73%,翼尖处8%。 机翼上表面装有导流片,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的操纵联动。 机身半硬壳式结构。 头部有进气道,为圆截面形,尾部转变为椭圆型。 尾翼全动水平尾翼后掠角55°,相对厚度7%。 垂直尾翼由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组成,后掠角56°,顺气流翼型的相对厚度8%。 起落架为液压收放前三点式。 主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7机轮,其尺寸为660×200B,轮胎压力为10.79×105帕(11千克/厘米2);前起落架上装有双面刹车的KT-38机轮,尺寸为500×180A,轮胎压力为6.86×105帕(7千克/厘米2)。

从布局上看,米格-19的设计思想是稳妥,超音速。 当时米格-17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已经可以突破音障,这是米格-19沿用其布局的原因。 新型轴流式涡喷发动机的问世为超音速提供动力保证,大后掠翼提供低阻力保证,这就是米格-19超音速的基础。 不过,由于米格-19的设计针对的是超音速,同时也由于苏联航空工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装备研制思路等原因,该型并未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

由于机翼后掠角太大,翼尖失速问题比较严重。 多次在战斗中失速进入螺旋,70年代在歼-6上频繁发生的螺旋事故,为了解决螺旋事故,歼-6沿用米格-19的设计,采用一对大翼刀来解决了翼尖失速问题,而F-100用复杂的全自动前缘缝翼,就效果而言,自动缝翼比翼刀好得多。 这个设计,既有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也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后来米格-21的初期选型中,其E-2原型机才开始应用前缘襟翼)。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设计易于仿制,但不利于发展先进的航空技术——歼-12设计之初曾考虑设置前缘缝翼,后来从简取消;到了1990年歼-7E出现,前缘襟翼才开始实用化,而该机装备初期前缘襟翼时仍然事故不断。 歼-6Ⅲ改进的时候,机翼是改进重点之一。 通过调整机翼的关键参数来获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实际上改变了原始的翼型设计。 机翼后缘内侧设有后退式襟翼,与米格-17相同。 这种襟翼除了具有单缝襟翼的优点外,放下时还可以增大机翼面积,进一步改善起降性能,但结构比较复杂,只能用于起降状态。 后缘襟翼在起飞状态下偏角为15°,着陆状态下偏25°。 机翼外侧为传统副翼,由于后掠角较大,副翼效率受影响。

从改进效果来看,歼-6Ⅲ的高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有限,除了基本布局的局限性外,发动机推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歼-6Ⅲ的改进还导致了机静稳定性减小。 由于歼-6采用大后掠翼,歼-6Ⅲ减小了翼展等于减小了重心后的机翼面积,导致飞机焦点前移,减小了静稳定度。 飞机飞行中出现的纵向操纵过灵,这实际上是静稳定性减小的表现——因其导致飞机纵向操纵力矩变小,飞行员只需很小的杆位移即引起飞机俯仰姿态明显改变。 第三代战斗机多利用这种设计来减小配平阻力,提高敏捷性,但对于连增稳系统都没有的歼-6Ⅲ来说,飞机难以操纵。 后来歼-6Ⅲ改延长前机身,其目的就是为了调整飞机重心,使之与前移的焦点匹配,保持适当的静稳定性。 而同样采用歼-6Ⅲ机翼的歼-6Ⅳ,由于其头部安装了截击雷达,起到了调整重心的作用。

动力装置

歼-6战斗机装2台WP-6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为31.87千牛(3250公斤)。 歼-6的发动机仿制工作曾经遇到重大挫折。 在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苏联停止援助的情况下,沈阳黎明发动机厂在1963年实现涡喷-6装机首飞。 实际上,涡喷-6投入批生产的时间是1959年,由于“大跃进”年代出现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仅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研制出的涡喷-6先后出现多起大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正常交付。

1961年年初,工厂针对涡喷-6发动机质量问题展开了优质过关活动。 同年10月,涡喷-6发动机所需的金属材料、成品件,国内能全部供应和试制供应的分别达到98%和96%。 197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应用有限元法等方法对喇叭形涡轮盘应力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和实验分析,排除了涡喷-6发动机连续发生涡轮轴断裂的故障,使歼-6飞机得以正常飞行。

武器系统

歼-6战斗机的主要武器是航炮。 由于作战要求的不同与性能的限制,歼-6各型分别独立或混合装备了23-1型或30-11型航炮,数量1~3门。 其中30-1航炮由于广泛装备歼-6各型。

23-1型航炮系仿制苏联NR-23航炮,为管退式单管炮。 NR-23炮口径23毫米,初速690米/秒,射速850发/分,后座力25.48千牛,采用弹链弹带供弹,全重仅39千克。 可用弹种包括杀伤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 与之相比,国产23-1航炮在射速和后座力方面有些微波动,寿命为6,000发。 30-1型航炮系仿制苏联NR-30航炮,为管退式单管炮。 NR-30炮口径30毫米,初速780米/秒,射速900发/分,最大后座力58.84千牛,弹链弹带供弹,全重66千克。 寿命2,000发。 可用弹种为杀伤爆破燃烧弹。 国产30-11航炮初速和重量略有波动,射速略低。

导弹系统方面,歼-6服役的时候,也是空对空导弹开始实用化的时候,因此在歼-6的武器系统上也体现出过渡和混合的特点。 进入1970年代后,随着国产霹雳-2号导弹定型投产,后期生产的歼-6也进行了改进,可以挂载该型导弹,增强对空作战能力。 最初只有引进的米格-19PM和仿制的歼-6乙可以挂载霹雳-1号导弹。 但该型导弹性能较差,发射限制多,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贵州飞机厂重新仿制歼-6甲时,增加了该机挂载霹雳-2号导弹的能力。 不过霹雳-2号无法挂载于机翼内侧前伸挂梁,因此在副油箱挂点外侧增设一个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号——苏联在其K-13导弹投产后,也曾以这种方式改装米格-19P,与新歼-6甲非常相似。 后来出口给巴基斯坦的歼-6也沿用了这一改进(挂载的是美制“响尾蛇”导弹)。 关于导弹挂载能力的改进,多见于出口巴基斯坦的歼-6照片。

作为一种前线歼击机,米格-19的对地攻击能力相当薄弱,歼-6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该机在不带副油箱时,可以在该挂点挂载50~250千克的炸弹;或者利用机翼内侧挂点携带UB-8-57火箭发射器,所用的S-5K57毫米火箭弹为对地攻击型,S-5M为对空型。 在机翼内侧挂点设计上,苏联和大部分米格-19用户均采用机翼后缘挂梁(位于主起落架舱后),而民主德国和中国则采用了前缘延伸挂梁,并为整个歼-6家族所沿用。 ”文革“期间,中国空军为提高歼-6的对地攻击能力,增设了外挂炸弹架,增强了攻击火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轰炸/攻击设备,歼-6对地攻击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改善,仍然是一种只能执行简单对地攻击任务的歼击机。

机载航电

密封座舱内装有零高度火箭弹射座椅,可保证地面滑跑零高度安全弹射。 系统内有两套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操纵加力燃烧室的可调喷口、水平尾翼和副翼。 冷气系统用于机轮的正常和应急刹车,应急放起落架和襟翼、抛放减速伞、抛放座舱舱盖、装弹、喷射防冰液等。 电源系统由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和蓄电池组成。 机载设备无线电设备包括通信电台、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陀螺磁罗盘、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等,仪表设备包括驾驶领航仪表、发动机仪表以及飞机附件仪表等。

性能数据

歼-6战斗机参考数据:

基本信息

参数

乘员

1人

长度

14.64米

翼展

9.0米

高度

3.89米

机翼面积

25.0平方米

空重

5,44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7,560千克

动力系统

2 × 涡喷6A加力发动机

推力

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公斤)

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公斤)

载弹量

500公斤

最大飞行速度

1490千米/小时 (高度9000米)

实用升限

17500~17900米

航程

1690公里(带副油箱2200公里)

作战半径

680公里

爬升率

180米/秒

翼载荷

302.4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43

续航时间

2.03小时

武器

PL-2/PL-5空对空导弹,3x 30 毫米机炮[1][17]

衍生型号

歼-6甲

歼-6型号图解歼-6甲全天候战斗机,即米格-19P,头部机炮取消,可带两枚霹雳-1空空导弹,空速管在右翼尖。 进气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装了RP-1测距雷达(搜索距离2千米),1954年7月首飞,1955年开始大量生产。 甲型是由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开始,同时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 后因质量问题,于1974年移交贵州飞机厂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飞。 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发动机,单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1958年,我国在引进米格-19歼击机的同时,引进了苏制K-5M型空空导弹。 这种导弹可全天候使用,缺点是无线电驾束制导体式较为原始,难以跟踪具有较佳机动能力的飞机,只适合攻击轰炸机等大型飞机。 米格-19或歼6歼击机的翼下可挂4枚K-5,导弹采用尾追攻击,通常一次发射2枚,以保证命中。

歼-6Ⅰ

歼-6Ⅰ高空截击型,由沈阳飞机厂于1966年研制成功,提高了升限,三航炮,进气口有铝制整流锥。 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增大了机翼和襟翼的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结构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机头右下方的1门。 歼-6Ⅱ

歼-6Ⅱ是歼-6I进一步发展的昼间高空截击型,具有高空高速拦截能力,实用升限17500米。 用于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

歼-6Ⅱ的主要特点是:改进进气系统,自59式之后首次在歼-6上进气道中央加装可调激波锥,改善高速条件下的进气效率并减小阻力;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增加8个辅助进气门;发动机仍采用加大推力的涡喷-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时;由于歼-6I仅装备1门30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机头左下方增加1门23毫米航炮;此外,歼-6Ⅱ也沿用了歼-6I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枪、信号枪等设备,进一步扩大机翼面积,以求减轻重量。

1969年,沈阳飞机厂开始改进研制歼-6Ⅱ。 当年3月25日,歼-6Ⅱ首次试飞成功。 该机仅生产2架,至1980年退役。 就当年的实际情况来看,1968年美国停炸北越,1969年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战斗已接近尾声,至1969年底美军即停止了使用无人侦察机侦察我西南边境的行动。 因此歼-6II改进的进展虽快,但服役时已几无用武之地。

歼-6Ⅲ

歼-6Ⅲ高空高机动型,1969年8月5日首飞,换装三门30mm航炮,进气道同歼-6Ⅱ,减速伞舱移到垂尾底部。 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使全机推重比提高到0.988。 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 减小了翼展,延长翼弦,增加翼面积,使翼载减小6千克/平方米。

歼-6ⅢG

歼-6ⅢG是沈阳飞机厂针对歼-6Ⅲ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改进设计型号。 1974年5月开始研制,1975年8月1日首飞成功。 仅生产2架原型机。 后歼-6ⅢG的编号赋予按照该型号标准进行改进的歼-6Ⅲ飞机。

歼-6ⅢG的主要特点是:前机身长度比歼-6Ⅲ增加375毫米;航炮配置不变,但增加翼尖导弹挂架,可以挂装霹雳-2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采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弹射座椅。

歼-6Ⅳ

歼-6Ⅳ夜间截击型,针对目标是夜间高空侦察机。 由沈阳飞机厂于1970年开始设计,1970年9月首飞,1971~1974年共生产7架。

歼-6Ⅳ主要特点是: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捕获面积增大;机头延长,按照歼-6甲的模式布置分体式雷达;拆除机身航炮,仅保留两门翼根航炮;机翼采用歼-6Ⅲ的机翼;没有关于发动机的记载,但按常理推测应为涡喷-6甲。

从改进特点看,歼-6Ⅳ主要针对目标是夜间高空侦察机。 但从产量和新歼-6甲的出现看,歼-6Ⅳ并未令中国空军满意。

歼侦-6

歼侦-6战术侦察机,用于对浅近纵深、宽大正面目标进行照相侦察,获取战役战术情报。

中国空军侦察航空兵当时多采用现役飞机改装的方式获得侦察平台。 在1953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年更新为米格-15,1956年后增加了伊尔-28P。 歼-6服役后,以其高速度成为改装侦察机的首选。

沈阳飞机厂改装出的第一批歼侦-6(中低空昼夜侦察型)于1967年7月制成并装备部队。 根据部队要求,沈阳飞机厂继续改装歼侦-6高空昼间侦察型。 该型机1971年4月2日由刘建凡操纵完成首飞,后装备部队。

1975年,歼侦-6高/中低空两用侦察型试飞成功并装备部队。 1976年1月,沈阳飞机厂按照上级指示开始研制全新的歼侦-6,而不是利用歼-6机体作改装。 新的歼侦-6机体结构、系统设备原则上采用两用侦察型方案。 1976年12月歼侦-6设计定型。

歼侦-6的主要特点是:保留歼-6的基本设计,但在机腹下增加侦察设备舱(凸出机身外),以安装航空侦察相机;2门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机身左下那门航炮。 歼侦-6自1970年研制至1984年共生产133架。

歼教-6

歼-6系列的双座教练型。 1966年10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了歼教-6改型方案。 1967年沈阳飞机厂投入试制工作。 1970年11月6日歼教-6在王春友操纵下首飞成功。 1973年11月,歼教-6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至1986年停产,总产量615架。

在歼-6型喷气式飞机上加装第2个座舱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结构设计工作,其中涉及到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操纵使用方面等技术难关。

歼-6飞机的剩余推力有限,为了增设座舱后飞机阻力不过分增加,仍然能达到超音速的飞行能力,设计者们想出了很多办法。 他们在机身上找到合适的延长位置,保证了机身外形的相对流线光洁。 此外,飞机相应改装了燃油系统、操纵系统、仪表系统及最新的火箭弹射座椅。

综合了几种不同设计的优点,歼教-6保持了原型飞机的大部分性能,成为我国的第一种超音速教练机,其综合性能远远优于我国以前使用的喷气式教练机。

歼教-6型飞机从1966年7月开始研制到1975年正式交付部队使用,跨越了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 那时,由于政治运动干扰,设计和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 然而,歼教-6型飞机的研制人员艰苦奋斗,在几间极其简陋的小平房内不懈攻关,最终取得了成功。 有关部门对这一机型的评价是:设计很成功,性能优于歼教-5型教练机,稳定性和操纵性都符合要求。 歼教-6型飞机大量生产,广泛地装备部队,并向多个国家出口。

歼教-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前风挡和座舱盖增加80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以改善后舱视界;风挡同时换成34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前机身自9号框前加长375毫米,以容纳增加的后舱;增加一套后舱设备和机内通话器;机头罩右上方装3型航空照相枪;增设全罗盘、信标机和无线电高度表;发动机仍采用较旧的涡喷-6;取消2门翼根航炮,只保留1门机身航炮;翼下有一对前伸挂梁,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器;后机身单腹鳍改为双腹鳍,补偿前机身加长和座舱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减速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

歼教-6主要用于歼-6、强-5飞行员的高级飞行训练。 在歼-7、歼-8装备部队后,歼教-7服役之前,歼教-6还担负着对这两型飞机的飞行员训练任务——但由于气动特性差别太大,训练效果较差。 1974~1975年,空军螺旋事故严重,空军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于1976年2月10日至12月4日在11航校进行螺旋性能试飞,使用歼教-5、歼-6、歼教-6飞机。 但在随后进行的螺旋普及训练中,歼教-6两次出现发动机断轴现象,即停止使用该机进行螺旋训练,以至该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变稳BW-1

BW-1即“变稳1号”,是中国第一代变稳机,歼教-6用于科研试飞的重要改型。

19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开始涉足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领域。 变稳机作为电传飞控系统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研制势在必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确定变稳机平台时选择歼教-6。 在当时来说,歼教-6是仅有可用的双座超音速平台——歼教-7至1985年才试飞成功。 但在第一个变稳机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后,歼教-6仍被选为变稳机平台,歼教-6虽然老旧,但各种特性均已掌握,这对于检验电传飞控系统是有利的;而歼教-7性能虽好,且机翼特点更接近现代战机,但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三角翼飞机的尾旋特性(直至1990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理论)。

1984年飞行事故后重新研制的变稳机就是BW-1,该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 在外观上,BW-1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 1989年4月22日,BW-1首飞成功。 至当年9月28日,BW-1完成全部闭环试飞。

弹射试验机

1970年前后,歼教-6弹射试验机开始研制,至1973年11月定型,主要用于弹射救生系统空中弹射试验。

1976年,开始研究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 1983年,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获国家立项,至1986年首飞成功。 1989年首次进行弹射试验。 2001年6月21日,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高速弹射试验,标志着中国首次按照国军标进行的平飞、俯冲、滚转、俯冲拉起、倒飞、大速度弹射试验全部完成。

在服役过程中,歼教-6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了多种弹射救生系统的鉴定试飞,为中国弹射救生系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装备出口

中国歼-6战斗机各个型别,不但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而且出口装备了多国空军,其中包括:阿尔巴尼亚、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坦桑尼亚、索马里等国。 总计780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受到所在国空军的欢迎。

无偿援阿

从1962年至1970年的9年里,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飞机有歼-6、歼-7、初教-6、歼教-5、直-5、轰-5和运-5等7种飞机共167架,还有活塞7、涡喷6两种发动机共71台,以及各种航空零备件。

阿尔巴尼亚是使用歼-6的独有欧洲国家。 1961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分歧而转向中国,中国随之援助了阿尔巴尼亚大量的军备。 阿空军前后共接受了70架歼-6。 1990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下台之后,这些歼-6在将红五星外套的军徽改成了黑色双头鹰之后,仍继续服役。

巴军装备

1965年印巴战争以后,美国对巴基斯坦采取了包括武器禁运在内的制裁。 巴基斯坦的国防决策者因此选择了歼-6作为巴空军新一代的主力战机。 1965年12月20日,第一架中国歼-6战斗机交付给巴基斯坦空军,从此拉开了歼-6在巴基斯坦服役的历史。 在长达三十四年的时间里,巴基斯坦空军总共接收了253架歼-6战斗机,巴基斯坦空军曾有十个战斗机中队同时装备这种战机。

首卖埃及

1979年5月2日和5月3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和埃及空军在开罗签订了两个合同,中国向埃及出口歼-6型飞机44架、歼教-6飞机6架、涡喷-6发动机220台、涡喷-8发动机28台,还包括备件供应和发动机修理,总成交额1.67亿美元。 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国外卖飞机。

1979年7月中方第一次收到了埃及的预付款2700多万美元。 由于该次出口合同执行得好,1980年4月5日在北京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又与埃及签订了出口60架歼7飞机及备份发动机、备件和测试设备的合同,总成交额2亿多美元。

东南亚

越南(北越)是接受中国歼-6的另一个国家。 1972年5月-7月,歼-6飞机就在越南参加空战8次,击落美机7架。 一度迫使美国空军赴巴基斯坦试飞歼-6,了解其制胜奥秘。

孟加拉国空军的24架歼-6来自巴基斯坦空军的转赠。 孟空军的歼-6采用了与巴基斯坦空军一样的灰色迷彩涂装,机头处和垂尾上都涂有黑色战术编号。 孟加拉国自独立之后就始终没有遭遇战争,歼-6也无施展的机会。

歼-6在柬埔寨的命运堪称“悲惨”。 1975年越南与红色高棉发生边境冲突,1977年中国援助了柬埔寨政府16架歼-6。 这些飞机被装箱自海路运抵柬埔寨的磅清扬机场,但最终只组装完成6架。 后来越南入侵柬埔寨,掳走了这些飞机。

实战运用

从1964到1968年,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6击落击伤各型美国战机22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远在歼-6之上的F-104、F-4B、F-4C,而歼-6却未被击落一架!

击落RF-101

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党空军启用有“西方战略眼睛”之称的RF101超音速侦察机。 歼-6装备中国空军后,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应对RF101的侦查活动。

1964年12月18日,国民党空军的一架RF-101进入浙江侦察,解放军海航4师飞行员王鸿喜驾驶歼-6起飞迎击。 在9700米高空,瞄准RF-101猛烈开炮。 敌机飞行员从座舱里弹出,飞机坠海。

1965年3月18日,国民党空军派出2架RF-101执行例行侦察任务。 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18师立即指挥54大队副大队长高长吉驾驶歼-6起飞迎战。 10时35分,发现敌机。 RF-101发现被拦截,立刻放弃侦察,高长吉打开加力,抓住后面一架RF-101,距离600米时三炮齐发,将RF-101打得凌空爆炸。 在击落RF-101的整个过程中,从接敌开始到击落敌机,都是在超音速条件下进行的,高长吉在3分40秒的过程中连续做了16个高难度的动作,从11000米高空追到2000米,从600米距离打到480米,一次射击解决战斗。 被击落的飞机是国民党空军第6大队4中队中校政治辅导官张育保驾驶。 这是中国空军航空兵首次在超音速飞机的极限速度条件下作战并取得战果。 世界空战史上超音速条件下击落敌机的纪录就此诞生。

击落无人机

从1964年到1967年,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共使用歼-6歼击机击落11架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

1、1964年11月15日11时53分,中国雷达报告于海南岛陵水以东170公里发现美国BQM-147G型无人侦察机1架,航向西北,高度1.76万米,时速780公里。 5分钟后,空1师驻遂溪机场作战分队中队长徐开通奉命驾驶歼-6飞机起飞拦截。

12时20分,歼-6爬高到1.62万米。 吸取第一次飞行员仰射攻击失利的教训,徐开通不慌不忙,按照反复练习的跃升动作,2分钟后冲高至1.75万米,距目标1500米。 这时与美国无人机基本处于同一高度上,理想的射击条件已经形成。 徐开通放下减速板,从目标后下方5度角进入攻击位置。 距离400米时,徐开通两次齐射,距离230米时,又是一个三炮齐发,无人机一头栽下。 此战创造了战斗机在平流层击落敌机的记录,也为尔后中国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一连串的胜利提供了借鉴。

2、1965年1月2日13时55分,空1师驻南宁作战分队副中队长张怀连,驾驶歼-6在17700米高空又击落美无人驾驶侦察机1架。

3、1965年3月24日13时许,美军一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海南岛万宁上空。 中国海军航空兵王相一受命单机起飞截击。 13点50分,王相一驾驶歼-6在高度16000米、距美机3800米时跃升逼近到射击距离,连续3次开炮。 美机左翼起火,坠入海中。

4、1965年3月29日,一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再次犯境,中国海军航空兵10团副大队长舒积成奉命驾歼-6单机截击。 在距离39千米处,舒积成发现了美机,为了确保命中,他一直迫近到距敌110米,此时敌机的投影已超出了瞄准具光环,黑影几乎罩住他的座舱盖。 舒积成狠狠按动炮钮,敌机左右两翼同时中弹,差点撞在舒积成的飞机上。 美国无人机坠落在三亚以北地区。

5、1965年4月3日,中国空军十八师中队长董小海驾歼-6飞机于广西崇左县上空,在超过歼-6飞机极限高度的1.81万米高空,两次改出失速,在美国无人机5次蛇形机动后,终将其击落。

6、1965年4月18日,美国无人侦察机又从1.83万米的高度入侵中国领空,偷摄中国导弹基地。 空1师驻南宁作战分队张怀连又一次驾驶歼-6出征迎敌。 张怀连从1.65万米高度拉起,盯住压在头顶上的敌机,在距敌机还有100米高度差时,一面谨慎地修正航向,一面继续拉杆上升瞄准。 终于和敌机拉平了,就在飞机自动下掉的一瞬间,张怀连按下了炮钮,3条火龙直扑敌机准。 无人机中弹起火。 张怀连的飞机也失速反扣下去,在万米高空中翻滚。 张怀连没有慌张,采用早就练就的一套动作,制服了下坠的飞机,在1.35万米的高度上恢复了平飞状态。

击落F-104C

1965年9月20日,一架美国空军F-104C战斗机接近中国海南岛西部领海,中国海航飞行员高翔、黄凤生驾驶歼-6双机起飞迎敌。 F-104C是全天候多用途高速战斗机,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时,升限21000米,装备20毫米“火神”6管航炮一门,可携带2~4枚空空导弹。 作为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F-104C的各项性能都优于歼6歼击机。 美机由西向东横穿中国雷州半岛,高翔、黄凤生的歼6双机在地面雷达指挥下,占据有利位置隐蔽接敌,并利用敌机转弯的时机,切半径进入射击位置。 高翔在接近到291米的进距离时开炮射击,一直打到39米时才脱离。 由于距离太近,敌机爆炸的碎片打伤了高翔战机的发动机,造成右发停车。 F-104C的飞行员跳伞后被中方俘获。 这一战例创造了多项纪录:用第一代超声速歼击机击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首次在空战中击落F-104C战斗机;39米的世界空战史上最近交火距离;首次在中国领空击落美机并俘获美国飞行员。

击落RA-3D

1965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9师在广西凭祥地区击落美军RA-3D型侦察机的空中作战。 当日11时47分~12时43分,美军出动飞机3批13架次4次入侵广西凭祥、宁明地区进行侦察。 12时18分,驻广西吴圩机场的空军第9师第25大队副中队长张运宝等4人驾驶歼-6型飞机4架到龙州地区上空待战。 12时31分,美军1架RA-3D型侦察机从隘店附近侵入中国领空,高度10000米,深入中国领空30千米。 地面指挥员命令张运宝等4机投掉副油箱,增速爬高,争取战术优势。 12时36分,张运宝报告在右前上方5千米处发现RA-3D型侦察机。 地面指挥员下令实施攻击。 张运宝4机轮番攻击,击落美机。 此战,在敌机快进快出、作战时机短暂的情况下将其击落,是一次成功的反擦边窜扰空战。 张运宝荣立一等功。

击落A-3B

1966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6师在广东雷州半岛上空击落美国海军A-3B型攻击机的空中作战。 当日下午,空军防空警戒雷达发现1架大型飞机侵入广东省雷州半岛上空。 驻遂溪机场空军第26师飞行员杨建全、李来喜分别驾驶歼-6型飞机起飞拦截。 升空后飞行员在飞机左下方距离9千米处发现目标,由于歼-6型飞机速度过大,杨、李双机瞬间冲了过去,丢失目标,长、僚机散队。 经地面引导,僚机飞行员李来喜再次发现目标。 为查明该机国籍及型号,李来喜3次逼近目标观察。 当确认为入侵美国军用飞机后,李来喜在距离目标300米处进行攻击,发射炮弹190多发,敌机中弹起火。 李脱离后再次进入攻击,直到敌机坠海才返航。 后查明该机为美国海军A-3B重型攻击机。

击落F-104G

1967年1月13日上午,国民党空军一架RF-104G侦察机在F-104G战斗机的掩护下,进入中国福建省漳州上空,高度1.1万米,时速2000公里/小时。 中国空军航空兵第24师立即起飞两批8架歼-6迎战。 空8军指挥所引导第一批歼-6以小于对方600公里的时速,大角度接敌。 F-104G在最大速度、加速性、上升率、作战半径、武器装备、机载设备等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 但是中国飞行员却胸有成竹。 此前,人民空军展开了在负速度差的条件下引导截击、空中射击的研究,研究出了“采取大角度斜对头进入,进行拦阻射击”的战法。 这种方法虽然命中概率不高,但是一种小速度飞机打大速度飞机的有效办法。 在空战中,空军的4架歼-6战机在晋江上空与4架F-104G斜对头遭遇,3号机飞行员胡寿根在负速度差条件下,采取斜对头拦阻射击,连发48弹,击落F-104G型战斗机一架。

击落F-4C

1967年6月26日,在海南岛文昌县附近上空发现一架美F-4C战斗机。 飞行员王柱书和吕纪良驾驶两架歼-6起飞,在高空巡逻待战。 F-4是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绰号“鬼怪”,它比F-104更加先进,是当时美军主力战机。

美机不断接近中国领海线,但总在要进入中国领空之前飞出。 F-4载油量大,续航时间长,而歼-6的载油量有限,无法长期滞空。 但歼-6也不能出公海迎战。 这就要求歼-6双机把握住机会,在敌机进入中国领空的一刹那将其击落。 当F-4C在距离海南岛陵水机场55千米处右转,第3次侵入中国领空时,早有准备的歼-6双机在地面引导下,打开加力,向左急转机动到F-4C后方,在距离250米时王柱书三炮齐发,将F-4C右水平尾翼打掉,紧接着赶到的吕纪良再次三炮齐发,将F-4C肢解。

击落A-6A

1967年8月21日,美国海军A-6A攻击机2架侵入中国广西境内,中国空军十八师2架歼-6起飞迎敌。 中国飞行员运用歼-6的机动性做出负荷达8.2G的斜筋斗反转动作,将飞机拉到美机尾后,抵近至500米开炮,将两架美机击落。

国外战绩

歼-6在1972年5月28日~7月28日期间,曾在越南升空作战39次,与敌遭遇13次,空战8次,击落敌机7架。

在1971年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歼-6击毁敌机12架,包括一架米格-21、8架苏-7、3架“猎人”,歼-6损失6架。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的歼-6,在印巴战争中击落1架米格-21、8架苏-7和3架英制“猎人”战斗机,自身只损失3架。

击落苏-7

1971年,印巴之间爆发第三次战争,在这场难解难分、势均力敌的对阵中,F-6(即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歼-6)等到了扬名的机会,最经典的空战发生在1971年12月8日。 当天,巴方雷达发现印度空军的两架苏-7战机试图低空偷袭巴空军里萨勒瓦拉基地。 巴基斯坦飞行员哈斯米中校驾F-6起飞迎击。 为了抢时间,哈斯米在滑行过程中便果断抛掉副油箱,打开加力紧急起飞。 飞机刚刚爬升到2000米高度便发现目标,哈斯米立即操纵F-6占据有利位置。 来袭的印度战机发现不妙慌忙掉头,边做摆脱动作边加速逃离。 但为时已晚,F-6战斗机已抵近至600米处,哈斯米当即发射一枚“响尾蛇”空空导弹,一架苏-7被打得凌空爆炸。 另一架惊慌之中俯冲至50米后迅速拉起,试图急上升转弯摆脱F-6,但机动能力极佳的F-6没有给他机会,迅速跟踪至350米处三炮齐发,第二架苏-7也一头栽下。

中东鏖战

歼-6在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中广受欢迎。 1974年坦桑尼亚空军接收了12架中国支援的歼-6;1977年赞比亚空军也装备了12架歼-6战斗机;苏丹空军也进口了歼-6以加强其对地攻击能力。 1977-1978年,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境战争,索马里空军从中国得到一批歼-6,这些歼-6多采用沙漠迷彩涂装。 两伊战争中,歼-6同时现身交战双方的空军中。 这些歼-6都不是中国赠予或出售的。 伊拉克的歼-6是1983年埃及赠送的,共40架。 伊拉克空军用这些歼-6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军的歼-6还在伊拉克空军服役,由于多国部队空中力量的压倒优势和大规模“电子屠杀”,歼-6连升空的机会都没有。

改装机型

改无人机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13年1月号刊文称,在福建连城基地,有越来越多的歼-6无人攻击机进驻,2011年7月31日的卫星图片数出了至少55架。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空军启动了歼-6改装为作战无人机的项目。 主要改装是机炮武器系统,取消了副油箱,瞄准具航电系统,弹射座椅,氧气系统。 机翼下安装六个挂架,可下挂2~6枚250公斤口径的航空炸弹。 改装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改进自动驾驶仪,增设地形匹配导航系统。 退役歼-6改装的无人攻击机,相当于一枚1500公斤的战斗部、射程600公里左右、航路比较固定、能够低空地形匹配飞行的巡航导弹。 可以攻击敌人的地面固定目标,如机场、军港、指挥中心、导弹发射阵地等等。 此外还可以扩充多种用途,比如装载水雷后,可在敌方防空火力密集水域和港口进行无人航空布雷。 该机还可以充当无人侦察机,或者在作战时充当诱饵机,引诱敌方暴露雷达和导弹阵地,或损耗敌方的防空导弹,让解放军的主力战机增强打击效力。

改装靶机

2013年12月24日,中央7频道首次曝光歼-6战斗机改装的无人靶机,这是用旧的退役战斗机改装的歼-6无人靶机,非台海前线的歼-6无人攻击机。 歼-6作为战斗机飞行性能良好,歼-6退役飞机部分状态较好的还有剩余寿命,改装成靶机可以有效提高现役飞行员的实战能力。 改装靶机可以模拟飞机、导弹飞行状态。 用于鉴定各类航空兵器的性能,供战斗机飞行员,或为高射炮、地空导弹、雷达操纵人员演练和打靶。

2015年1月初中国央视曝光中国金头盔飞行员蒋佳冀驾驶战机实弹演习的画面。 歼-11战机对目标发射中距导弹,导弹将歼6无人靶机凌空打爆,形成巨大火球。

总体评价

歼-6飞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苏联米格-19С飞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是中国80年代以前的主战机种之一,主要用于夺取前线制空权,也可用于对地攻击。 (“中国空军”评)

歼-6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爬升率高、俯冲增速快、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 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是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便宜的。 (“新华网”评)

歼-6推重比达0.86,中后期改进型全机推重比更是达到了0.988,因而拥有非凡的爬升率,可以在1分06秒内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优势将与其同时出现的美国F-100远远甩在了后面。 凭借着超越时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机动能力,以及气动外形所赋予的优秀盘旋能力,这种在苏联仅作为过渡机型的第一代跨音速战斗机,在中国却成为了守卫着祖国领空、夺取中低空制空权的主力战机。 (“凤凰网”评)

中国空军、海航飞行员驾驶歼-6战斗机,多次击落飞行高度超过歼-6静升限的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并取得了击落美军F-105、F-4C等先进战机的战绩。 据统计,从1964年至1971年,中国飞行员驾驶歼-6先后击落包括RF-101A、F-104C、高空无人侦察机、F-4C、RA-3D、A-6A等机型的21架战机。 (“东方网”评)

参考资料

1.国产歼6战机正式退出空军编制序列(图) ·新浪网

下一篇:x2 220(amd速龙x2 220)
上一篇:自制桂花蜂蜜方法 自制桂花蜂蜜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