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康宝自发热护腰多少钱(从古玉鉴赏中体会)

2023-03-03 06:24: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玉与人性相融的国家。 《诗经》之中,便有这样的说法: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孔子除认为“君子比德与玉”外,更明确的提出了“玉德”之说,古人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玉德,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 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今人应该吸取,濡养自身。 东汉许慎在十一德、九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五种道德标准。

《礼记·玉藻》:“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汉代继承先秦“君子必佩玉”的思想,中期以前仍然流行以玉璜为主体的组玉佩。 西汉中期以后,以玉璜为主体的组玉佩已不盛行。

下面就来欣赏一些古玉,从这些玉器中感受古人的玉德文化。

(大汶口文化 玉琮)

汉代流行的佩玉主要有环、环形佩、韘形佩。 韘形佩又称鸡心佩或心形玉佩,是从先秦时期的玉韘演变来的佩玉。 早期的鸡心佩器形简单,略呈圆筒状.原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于射箭时用的鈎弦器,相当于清代扳指。 战国以后,玉韘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环,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变为人们佩戴的装饰品,且男女皆可佩戴。 两汉时期,玉韘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其造型亦逐渐繁多,螭、鸟、龙、云纹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浮雕动物逐渐运用到鸡心佩上,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为汉代玉韘区别于后代的又一个特征。

(商 古玉璧)

《礼记》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苍”即“草色也”,是言古代玉璧,实际青玉为上。 玉璧为古代礼仪六器之一,作为人们兴天地沟

沟通的媒介,等级极高。 璧常见雕饰为谷粒紋,而玉璧中最华美尊貴者,莫过于饰以虺、螭、龙紋。 螭龙紋在战国時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現,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之上。 汉代谷紋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亦是受战国長沙地区楚文化之浸染熏陶而有此特征。

(战国 谷纹玉璧)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 太子不视。 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 ’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 ”此段子讲的也很经典,经侯想在魏太子前炫富,但太子不为所动,而视君主用人不疑,臣子忠贞不二和国民的拥护为魏国的国宝,经侯听闻惭愧不已,当即去其佩戴的玉具剑和玉佩环。 此典故也道出了当今治国和为君为臣为民的根本理念。

德是中国礼教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君子、士大夫人品的体现,古风荡荡,君子不逐名利,如瑾瑜般的无暇,不随流苟活于污浊之中。 将白玉体现出德品的崇高,映出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龙山文化 玉刀 34 cm

《诗经·卫风》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刀,本义为小船,故船形兵器亦引申为刀。 玉刀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发展演变而来,当时石製工具与武器有斧、锛、刀、镰、铲、钺、戚等,随著时代的发展,变为玉製品,其用途发生质的变化,脱离实用,成为一种标志象征器。 此类玉刀为仪仗、礼仪使用,后逐渐变为武器,再由武器变为象徵性礼器。

多孔玉刀为史前古玉的一个常见门类,兼有实用及大型礼器之功能,是当时部落首领权利与地位之象征。 新石器时代玉刀多长条无纹,平首,玉刀柄不明显,只在刀背上有穿繫孔,如龙山文化玉刀,在背上有四个孔。 山东龙山文化西朱封遗址出土的四孔玉刀,与同期多孔石刀相同;而南京阴阳营出土的青莲岗文化玉刀还有多达七个孔。 孔之用途多是来将器具固定在木柄上,以供穿绳索用。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曾发现过七孔玉刀、三孔玉刀,形制较大,製作精细。 这类玉工具、玉武器多置于墓主人的胸腹侧畔,拱绕其身,彰显著其对墓主意义特殊,可见当时社会财富与权力已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使得玉刀这类物品成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徵。

此玉刀,呈青色,器表多处受水银沁和灰白沁。 体扁长,呈梯形,一端宽阔,一端窄而似柄,鑽一孔;平背边刃,藏锋芒,近刀背处等距、双面鑽三孔,体现出早期玉刀形制特点;全身素面无雕绘,以自然褐斑为点缀,天地玄黄,肃穆顿起。 其包浆润泽,器型硕大,保存较好,存世稀有,具有龙山文化玉器之典型特徵,学术价值极高,是史前时期的珍贵遗物。


汉 白玉凤首带钩 8.5 cm.

玉带钩一般为束带之用。 带鈎最早使用于春秋时期,战国后人们把製作精美的玉带鈎当做装饰品。 带鈎不仅装在革带上便于束腰,而且也装在腰的两侧,用来佩刀、佩剑、佩印、佩镜等。

凤头作带鈎之首,眉眼秀美,双耳作如意型下卷,喙短而略弯,鈎身纤细修长,钩尾镂一孔,孔周饰如意云纹,并阴线刻绘凤足,略带红沁,宛如云霞,可谓首尾呼应,神来一笔。 下承圆钮,虽观之简明,但其制作工艺难度极高,因其刀刀见功,充分彰显汉代碾玉工艺的最高水准。 造型小巧精緻,玲珑可爱,堪称鬼斧神工。


汉 螭龙纹玉璧 5 cm

玉质因年代久远,通体呈鸡骨白。 双面雕工,边缘起轮廓线,正面採用剔地和阴刻技法,浅浮雕二螭龙,螭龙扭颈回首,亚字眉眼,炯炯有神,广额如意形大耳,眼际往上翻卷,与颈、身互连接。 螭龙身躯修长,肢体柔韧,攀伏于璧上作“三停”蜿蜒,前肢收于腹下,紧依璧孔周圆上方;后肢则向两侧开张,穿梭前行,蓄势待发,营造出慑人气势。 玉璧背面满佈乳丁纹,排列细密,一丝不苟,光润肌理,有如波光。 整体佈局饱满,充满张力,雕工苍劲,线条流畅,有汉代典型健劲之气。


汉 玉雕螭龙纹剑璏 11 cm

剑璏为古代玉具剑饰,呈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后有长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带。 玉剑璏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繫之用。 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一般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 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 在古代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徵,玉剑璏是贵族特有的配饰。

此件汉代剑璏,红沁弥漫,古雅非凡,工艺极精,面上剔地浅刻与阴刻相结合,饰螭龙纹,螭身线条流畅,呈S型蜿蜒,鬣鬚飞扬身畔,捲曲如意,瑞意之间,霸气十足,尤为少见之处是本品为螭龙纹出廓剑璏,十分珍罕。 本品刀法犀利,形简意真,极见功力。


西汉 玉雕龙凤纹璧 19 cm

玉呈青白色,周身近半水银沁,体扁平。 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 自外圈向内圈轮替雕琢龙凤纹与穀纹,外区共饰五组龙凤纹缠绕相交,内区穀纹满地,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

战国以前多见单纯的穀纹璧,自战国起,开始新增此类饰有二至三圈纹样的玉璧,至汉代达鼎盛。 这类玉璧通常可达二、三十公分,外圈的龙凤纹可多达四、五组,古人主张天圆地方,有“以苍璧礼天”之传统,可见此器主要为祭天之用。 本品直径近二十公分,外圈龙凤纹达五组,製作规整,质地坚硬,纹饰精美,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春秋 谷纹玉环 4.5 cm.

古籍载环形玉器中倘若璧肉与孔的比例达一比一,则应视之为环。 1983年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曾在《商代的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一文中指出:“其中器身作细条圆圈而孔径大于器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称为环。 ”玉穀纹环雕工精细,有驱邪避凶之义。 圆形似青天,谷丁纹象徵著满天星星,以礼天用。

玉料青绿色,表面为灰褐沁色。 体扁圆,环内外均无棱綫。 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凸起的穀纹,穀纹以“丁”字形阴綫勾连。 为典型的春秋战国玉器风格,当属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随身佩带的身份表徵。


汉 玉雕龙纹璧 4.5 cm

两汉是一个经学与神谶并盛的朝代,玉雕艺术集大成地将充满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的龙凤、神兽等形象,生动地呈现于水砂并下的琢床之上。 汉人重建商周用玉礼仪制度的同时,承前啓后地丰富礼玉、葬玉、瑞玉和陈设玉的体系和形制,汉代玉璧即是典型体现。 两汉远逝,触抚玉璧,依旧能使人慨然感受到汉人根柢深厚的浪漫激情与欲上九天的冲涌力量。

玉质灰青,有棕色斑沁,包浆浑厚。 两面纹饰相同,璧肉以阴线琢勾云纹和抽象凤鸟纹,排列有序,充满秩序的律动感让人视觉愉悦,璧内透雕出廓龙纹,龙曲颈扭体,龙首、颈及身均运用经典的S形构图法则,使之洋溢出横空出世的灵性和霸气。 龙口大张,龙首瞠目,昂然挺胸,身上饰蒲纹与卷云纹,带有浓鬱的汉代之风。 其中从龙首到蹬踏有力的四肢,出廓龙似能在流云中美妙腾跃,富立体感。 此璧均衡之严谨构图,体现汉代玉璧象天之礼祭思想。


春秋 勾连纹玉佩 4.5 x 3.5 cm

玉质为青白玉,器表带褐色沁。 长方形扁体,边缘为扉棱状,两端对称,在正背两面用压地隐起的雕法浅浮雕勾连纹,勾连纹饱满,弯曲转折,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佈满整个器身。 上下两端各有穿孔,适于佩戴。 工艺细腻周全,纹饰典型大方,包浆色泽浓而不艶,古意盎然。 此玉佩为颇具代表性的春秋玉器,可能为组玉佩之一。


战国 谷纹玉璧 7.8 cm

《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 ”作为上古礼器的一种,璧是为古代宗天礼地之重器,各种形制的玉璧均有著极为严格的等级规范。 《周礼·大宗伯》载:“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可见在上古时代,穀纹璧的等级之高。

玉呈青色,有扇状灰褐沁斑。 通体圆环形,圆周有一圈阴刻线,内环一周亦有一圈阴刻线。 两圈阴刻线所圈范围内满饰穀纹,穀纹排列规整,雕工细腻精巧。 整体玻璃光。


汉代 白玉龙纹佩 4 cm

玉质青白,莹润光滑,因年岁高远,局部受黑沁,沁色自然,浑然一体,触手宜人。 佩体呈不规则椭圆状,透雕一龙。 龙首低垂呈三角形,双角高耸,脑后饰有长鬣,威风凛凛;龙身回环团绕,龙尾捲曲,周身雕勾连云纹作装饰,与整器浑然一体,线条流畅,雕缕精细。 双面雕工,反面黑沁弥漫,宛如沧浪之水,波涛奔涌,营造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玉龙充满汉代玉雕的多视点设计,作者利用曲綫的错位,创造许多翻滚转折的视觉空间,其龙身所透雕间隙,既有空灵透视之意境,也有便于穿繫丝縧、衣带之功能,可谓匠心独运,是一件极具造诣的顶级艺术品。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玉文化进入“德玉时代”,以玉“仁、义、智、勇、洁”五品为贵,故君子随身必佩如此佳器。


战国 镂雕龙纹璜 10 cm.

《周礼》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璜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此件玉器正是玄璜,应为战国时期用以礼北方之祭祀玉器。

玉璜通体墨色沁,呈扁平状,扇形。 两面纹饰相同,器身雕夔龙纹。 器两端各雕夔龙一隻,居中共用龙首,龙身处兼以透雕小夔龙。 龙首瞠目,毛髮卷起,龙体饰以单或双阴綫雕刻细密斜方格纹,龙鳞熠熠,造型抽象写意,形态诡谲神秘,极富想像力。 器身利用减地与浅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鳞片,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又似神龙畅游于天际,加上S形曲綫设计,龙姿虽静犹动。 边缘出扉棱,杂以卷云纹、束丝纹,更显华丽。 整器集切割、平雕、阴刻、剔地、透雕等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浅浮雕感。 包浆古朴自然,纹饰为典型的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珍贵难得。


汉 羽人祈天龙纹白玉佩 9.5 cm.

鸡心佩又称韘形佩,源于商周时射箭时套于拇指之上的鈎弦器——“韘”。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两汉时期,玉蝶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其造型有了很大的发展,整器作扁片状,盾形环变长,上尖下圆,左右镂雕出廓的螭、鸟、龙、云纹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浮雕动物逐渐运用到鸡心佩上,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这是汉代韘形佩区别于战国玉韘的又一特徵。

玉佩体扁,略作长方倭角形,中心穿一圆形孔,一面略突,一面稍凹,均雕刻线形流云纹。 周边三面透雕螭龙纹,四肢有力,作张望状,姿态灵活,神态自若且又纤毫毕露。 玉料呈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斑。 质地细腻温润,雕刻精细巧妙。


汉 白玉雕螭龙纹鸡心佩 8.2 cm.

此佩滿沁,飯糝深入肌理。 形象生動真實,動感强烈,造型張揚靈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玲瓏剔透,具備漢代玉作的典型特徵。 線條流暢,鬼斧神工,佩中心圓磨一穿孔,廓外鏤雕螭龍,環佩身盤旋而上,引頸回首,陰線刻繪髭須飛揚,口張若怒吼狀,氣勢磅礴威猛。 環佩而下裝飾流雲紋和小螭,與螭紋渾然一體,蜿蜒不絕,線條行雲流水,有蒼龍教子之意,“翩若驚鴻,矯若游龍”之意境呼之欲出,打磨工藝極精,本件雞心佩體現了兩漢時期琢玉的傑出成就,是漢代雞心佩中的精品之作。


汉代 白玉觽 10 cm

觽,本为远古先民所佩带之兽角。 因早期服饰不用纽扣,皆以绳带繫结相连,解衣释服则多需借助于专用的器具,于是这种一端粗阔、一端尖细的弯角,被制作出来,用以解结解锁;后用玉仿其形,雕琢成一端较宽圆,另一端较尖细之弯角形佩饰,多做龙首、凤首、兽首造型,宜佩于身

觿是古代佩玉中的名贵造型,此件为青白玉製,莹洁密緻,玻璃光泽,局部受沁呈黄褐色。 镂雕凤鸟一支,回首远望,喙张开,似正鸣叫九霄之上,阴刻眉目、冠羽,下半身渐抽象成如意云纹,周流回转,变幻莫测,具穿云之姿态。 凤凰于飞,飞登九天,周游八极,轻扬舒卷,风姿绰约。 阴刻线条细腻不失矫捷跃动之感,充分展现了汉代能工巧匠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对楚地文化神秘瑰丽之风的崇尚、继承。 琢工刻绘皆美轮美奂,玉质上佳,不可多得。


西汉 玉雕带沁剑珌 6 cm.

剑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此件西汉玉剑珌,玉色黄白闪青,莹润内敛,色泽青葱,局部受沁发白。 整器上窄下宽,呈束腰梯形,体厚,两面纹饰不同,一面中部琢谷纹,四周一圈“T”形勾连云纹带;另一面仅减地隐起方折勾连云纹。 纳鞘端并列三个圆孔,圆孔中间大,两旁小,另一端平素。

此件西汉玉剑珌製作精湛,技法高超,用料精良,以浅浮雕技法为主,留有战国遗风,应为西汉前期之物。


战国 谷纹玉环 7.7 cm.

穀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当时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正辉煌灿烂,其取自穀物发芽时形态,象徵著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人们对风调雨顺之嚮往。 汉宣帝时曾以方士言,为随侯(珠),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可见玉璧直至汉代仍为礼仪用器,地位崇高。

玉色金澄,局部有褐色沁斑。 器体扁平,正圆形。 两面纹饰完全相同,饰排列有序的穀纹,穀纹颗粒小而细密,排列整齐,转角尖锐。 内外缘各有凸出弦纹一周。 整器形式古朴,去地平整,工艺精良,体量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战国玉器高超的製作水准,深具上古礼器之神秘威严。


汉 白玉龙纹璜 8 cm.

璜,《说文》释曰:“半璧也”,用作礼器与佩玉,形制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 自上古时代,璜就是杂佩之一《诗经 · 郑风》有“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 其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杂佩指古代的佩玉体系,其中所包含珩、璜、琚、瑀、冲牙等玉件组成了人身正面悬挂一系列玉佩。 战国至汉代玉璜从成组佩玉中开始独立出来,专用于佩带、悬挂,因属贵族贴身佩带之物,其工艺水准非常高超,玉料、做工均属上乘;并且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列为《周礼》所称“六瑞”,成为“礼天地四方”之礼器用玉。

此件玉质青白色,上有金澄色沁一抹。 璜呈半环形,作对称形装饰,璜身琢製拐子龙纹,错综繁绕,密不透风,两侧透雕龙首,口微张,龙鬚弯卷似鈎,带有穿孔,可以繫挂绳坠。 璜下透雕龙鬚,呈如意祥云状,与龙首相呼应,构思巧妙,衬托半璧之美韵。


汉 龙首玉觽 9 cm

玉觽形如兽牙,以一块上好的玉料雕刻成龙的形状,玉质表面现点状沁,龙须上卷,龙首回望与前足相触,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度,龙尾上翘,作摆尾状。 整件玉觽雕琢颇爲精湛,角度方正、刻划准确、琢磨精细。 汉代典型的游丝雕在此件玉觽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局部枣红沁和白色点状沁使其平添几分历史感。

汉 黄玉雕螭龙鸡心佩

鸡 心佩是汉代所特有并常见的一种佩饰,魏晋南北朝后渐趋消失。 其源自玉韘,本为实用器,后演变成装饰物。 此件鸡心佩为黄玉琢制而成,鸡心双面浮雕钩云纹饰,佩左侧有一螭龙,双目有神,两耳后摆,四肢饱满富有张力,身躯扭转攀爬游走,长尾垂挂穿过佩心,止于佩底。 玉佩玉质润泽,刻画线条流畅,局部带沁色,古意盎然。


战国 玉雕龙形佩

龙形佩以浅浮雕技法,琢一「S」形玉龙,龙首回望,昂首张口,龙身卷曲有如波浪。 龙腿龙爪配合整体适当调整大小,使之浑然一体,设计巧妙,造型生动。 龙身布满规整划一的谷纹,只在龙头、爪等细微处不作纹饰。 螭龙身形健硕,肢体柔韧。 整体布局饱满,充满张力,雕工苍劲,线条娴熟流畅。 龙是古代玉器最常见的图案,不同历史时期,龙的形态各不相同,战国时期以「S」形龙最为常见,表面多饰谷纹、勾连云纹等。 此件刀法爽利生动,显出雄健刚毅的气质;清晰的刀路使纹饰更显得立体而有力度,亦有优美之沁色,古意盎然。


战国 谷纹璧

谷纹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玉器纹样,是谷子发芽的纹样,主要用各种祭祀礼仪当中。 战国时发展为都好的形状。 这件谷纹璧色彩青绿,其上规则的布满谷纹,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


汉 黄玉兽面云纹剑璏

此件为黄玉质地,长方形,局部有沁。 器外壁浮雕兽面纹及云纹为主题纹饰,纹饰左右对称,兽双圈方目,浓眉上扬卷曲,雕工粗中有精,抽象神秘之感浓郁,不禁令人联想到上古独有的青铜器物上的纹饰,以及背后所独有的礼乐与祭祀文化。

下一篇:河套老窖38度浓香型多少钱(内蒙人都喜欢喝什么白酒)
上一篇:如何办理护照多少钱(2022年起护照申请费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