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连(马尾连的功效与作用)

2023-02-26 20:35: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马尾连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多叶唐松草及高原唐松草

马尾连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多叶唐松草Thalictrum foliolosum DC. 及高原唐松草T.cultratum Wall.[T. deciternatum Boiv],以根部入药。 春、秋季将根挖出,剪去地上茎叶,洗去泥土,晒干。 性味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治湿热泻痢,黄疸,热病烦躁,肺热咳嗽,痈疮肿毒,目赤肿痛。 现在应用于肠炎,传染性肝炎,感冒,麻疹,痈肿疮疖,结膜炎。

中文名

马尾连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毛莨目(Ranunculales)

亚目

毛茛亚目(Ranunculin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亚科

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 Heintze)

唐松草族(Thalictreae Langlet)

唐松草属(Thalictrum Linn.)

马尾连

中文别名

马尾黄连

原形态

马尾连

1.金丝马尾连,多年生草本,高60-85cm。 根状茎短,有多数粗壮须根。 茎直立,有分枝,上部被腺毛。 叶互生;叶柄长达4cm,基部有短鞘;叶为三回羽状复叶;叶片长5-9.5cm;小叶草质,宽倒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长和宽约为0.7-1.6cm,上部具3-5齿,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上面密被小腺毛,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0.5-1cm;叶轴上的毛长达0.2mm。 圆锥状花序,分枝上有少数花;花两性;花梗细,长0.3-2c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黄白色,外面中部有少数毛,早落;花瓣无;雄蕊约23,无毛,长约5mm,花丝狭线形或公状,花药长圆形,长约2mm,先端有小尖头;心皮4-5,无柄,柱头有狭翅,呈狭三角形。 瘦果纺锤形或狭卵形,长约3mm,密被短毛,两侧稍扁,每侧各有2-3条纵肋,宿存柱头长1.2mm。 花期6-8月,果期7-9月。

2.昭通唐松草,本植物形态与金丝马尾连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较大,长和宽为1.5-2.5cm;叶轴上的毛长达0.4mm;花药先端钝;柱头翅较宽,呈三角形。

3.高原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 全株无毛,或茎上部和叶片背面有稀疏短毛。 茎直立,上部分枝。 叶互生;叶柄长1-4cm;基生叶和茎干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为三至四回羽状复叶,有短柄;叶片长9-20cm,一回羽片4-6对,小叶薄革质或稍肉质,菱状倒卵形、宽菱形或近圆形,长5-14mm,宽3-14mm,先端常急尖,基都钝、圆形或浅心形,3钱裂,裂片全缘或有2小齿,上面叶脉下陷,下面被白粉,叶脉隆起,网脉明显。 圆锥花序长10-24cm;花两性,花梗细,长4-14mm,萼片4,花瓣状,狭椭圆形,长3-4mm,绿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6-8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2-2.6mm,无端有短尖头;心皮4-9,近无柄或有短柄,柱头狭三角形。 瘦果扁,半倒卵形,长约3.5mm,具8条纵肋,近无柄或有短柄,宿存花柱长约1.2mm。 花期6-7月,果期7-8月。

4.多叶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90-200cm。 全株无毛。 茎直立,上部有长分枝。 叶互生;叶柄长1.5-5cm,有狭鞘;茎中部以上叶为三回三出或羽状复叶,叶片长达36cm;小叶草质,顶生小叶菱状椭圆形或卵形,长1-2.5cm,宽5-15mm。 先端钝或圆,基部浅心形或圆形,3浅裂,裂片有少数钝齿,齿端具小尖头,网脉稍明显,叶下面稍呈粉绿色。 圆锥花序近伞房状,分枝极多,长约20cm;花为杂性,有多数花,萼片4,花瓣状,狭椭圆形,长3-4.5mm,淡黄绿色或浅紫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6-7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约2.5mm,先端有短尖头;心皮4-6,无柄,花柱与子房近等长,弯曲,柱头线形。 瘦果纺锤形,长约3mm,有8条纵肋,具宿存花柱。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1]

5.贝加尔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45-80cm。 全株无毛。 茎直立,上部分枝。

叶互生;叶柄长1-2.5cm,基都有狭鞘;托叶狭,膜质;茎中部叶为三回三出复叶,有短柄;叶片长9-16cm,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宽菱形、扁菱形或菱状定倒卵形,长1.8-4.5cm,宽2-5cm,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3浅裂,裂片有圆齿,叶脉在背面隆起,网脉稍明显。 复单歧聚伞花序近圆锥状,长5-10cm;花两性,花梗细,长4-9m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或卵形,长2-3mm,绿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10-20,长2.5-5mm,花丝上部与花药近等宽,下部窄近丝状,花药长圆形,长约0.8mm;心皮3-7花柱短,长约0.5mm,柱头椭圆形,长0.2-0.3mm。 瘦果卵球形或芝椭圆球形,稍扁,长约3mm,有8条纵肋,果柄长约0.2mm。 花期5-6月,果期6-7月。

6.长柱贝加尔唐松草,本植物与贝加尔唐松草主要区别在于:花柱较长,长1-1.2mm,先端稍向外弯曲,柱头长0.3-0.4mm,线状披针形或钻形,非椭圆形。

马尾连

7.黄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约1.5m。 全株无毛。 叶互生;叶柄鞘有膜质翅;三回羽状复叶,茎中部叶长约30cm,有柄;顶生小叶楔状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4-7cm,宽2.5-5.5cm,上部有3粗齿或3浅裂,基部圆形或钝,侧生小叶稍斜,狭卵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1-2齿或全缘;茎上部叶长9-15cm,小叶较狭长,楔形或楔状倒披针形,长达4cm,宽达1.8cm,上部有3个锐齿或小裂片,基部楔形或钝。 圆锥花序,长约25cm,有多数密集的花;苞片狭线形或钻形,长约2.5mm;花两性,花梗细,长5-10mm;萼片4。 花瓣状,狭卵形,长约4mm,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8mm,花丝丝状,花药线形,长约2.5mm,先端有不明显的小尖头;心皮约10,柱头有翅,正三角形。 瘦果。 花期7月,果期8-9月。

8.粘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约60cm。 茎直立,上部和叶轴均有小腺毛,多分枝。 茎中部叶为三回近羽状复叶,长约14cm;叶柄长约2cm,有狭鞘;叶片长约12cm;小叶草质,宽卵形或宽菱状卵形,长和宽均为0.6-1.1cm,无端圆或近截形,基部心形,3浅裂,裂片全缘或有2-3圆齿,上面密被小腺毛,下面被疏柔毛;小叶柄长2.5-5.5mm。 单歧聚伞花序,长1.5-9cm,密被小腺毛;两性花,3-4朵,花梗长3-14m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长约3mm,宽约1.5mm,白色或淡紫色,外面被疏柔毛,早落;花瓣无;雄蕊约14,无毛,长约4mm,花丝狭线形,花药长约1mm,先端钝;心皮1-3,被小腺毛,花柱钻形,柱头狭线形。 瘦果狭卵形或狭椭圆形,长约3mm,赛被小腺毛,基部无柄或有不明显短柄,宿存花柱长约1.2mm。 花期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马尾连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2500m左右的山坡草地。

2.生于海拔1600m的山地疏林中。

3.生于海拔1700-3800m的山地草坡、灌木丛中或沟边草地,有时生林中。

4.生于海拔1500-3200m的山地林中或草坡;5.生于海拔900-2800m的山坡或山地林下。

6.生于海拔2200-3000m山地沟边或林中。

7.生于海拔500m左右的山地、溪边、草地。

8.生于海拔1800m的河岸草丛中。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云南昭通。

3.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4.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5.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藏。

6.分布于四川和甘肃。

7.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

8.分布于云南丽江北部、金沙江河谷。

性状

1.性状鉴别

(1)金丝马尾连根茎由数个或十余个节结连生。 细根数条至数十条密生于根茎下面,长10-20cm,直径1mm;栓皮棕色,常脱落,脱落处金黄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 气微,味苦,嚼之粘牙。

(2)高原唐松草根茎由数个结节合生,密生细根数十条。 根细长,长5-10cm,直径约1mm;表面棕色,木栓层有时脱落,脱落处浅棕色。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 气微味苦。

(3)多叶唐松草根茎横生,由数个至十余个结节连生,每个节结上面具圆形空洞状的茎痕,直径约1cm。 细根数条至十余条窑生于根茎下侧,直径3mm;表面灰棕色;质硬,易折断,断面中心可见图形金黄色木心。 气微,味稍苦。

(4)贝加尔唐松草细根数十条密生于根茎上。 表面黄褐色,细根软而扭曲。

(5)长柱贝加尔唐松草同贝加尔唐松草根茎及根。

(6)黄唐松草细根多数密生于根状茎上,长5-10cm,直径约2mm。 表面灰黄白色。

2.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1)金丝马尾连外皮已脱落。 最外为1列内皮层细胞,母细胞大,长方形,每个母细胞分成4-5个子细胞。 中柱鞘部位可见石细胞数列。 韧皮部宽广,韧皮纤维十至数十个成束,呈2-3轮排列,多数纤维束中可见有被包围的筛管群。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呈实心柱,微木化的木纤维5-6束镶嵌其间,呈星芒状排列,中央有1个较大的纤维束。

(2)高原唐松草表皮已脱落。 最外侧为1列内皮层细胞;内为2-4列中柱鞘纤维连成环状。 木质部束3个,与木射线中的三个纤维束相间排列,呈放射状,纤维强木化。

(3)多叶唐松草木栓细胞3-4列。 韧皮部宽广,筛管群散在。 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和木化薄壁细胞组成。 较粗的根在靠近形成层的韧皮部偶见少数纤维束。

(4)贝加尔唐松草内皮层细胞1列,木质部由导管及纤维组成,3-4束,中央有1纤维束。

化学成份

马尾连

1.金丝马尾连根及根茎含小檗流(berberine),小檗胺(ber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黄连碱(coptis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四去氢碎叶紫堇碱(groenlandicine,tetradehydrocheilanthifoline),芬氏唐松草碱(thalidezine),异芬氏唐松草碱(isothalidezine),隐品碱(cryptopine),伊米任碱(izmirine),O-甲基罗氏唐松草碱(O-methylthalibrine)。

2.昭通唐松草根含小檗碱(berberine),并可能含木兰花减(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小檗胺(ber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

3.高原唐松草全草含唐松明碱(thalmine),2-去甲唐松明碱(2-northalmine),O-甲基唐松明碱(O-methylthalm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2-去甲厚果唐松草次碱(2-northalidasine),皱唐松草醛酮碱(thalrugosinone),铁线蕨叶碱(adiantifoline),唐松草布拉明碱(thalibulamine),大叶唐松草碱(thalifaberine),大叶唐松草亭碱(thalifaretine),大叶唐松草尼星碱(thalifaricine),大叶唐松草嗪碱(thalifarazine),大叶唐松草明碱(thalifaramine),大叶唐松草灵碱(thalifaroline),去羟大叶唐松草灵碱(thalifaronine),外卷唐松草亭碱(thalilutine),唐松明灵碱(thalmineline),秋唐松草替定碱(thalmelatidine),箭头唐松草米定碱(thalicsimidine),小檗碱(berberine),高原唐松草碱(thalcultrimine)。

O-甲基唐松草檗碱(O-methylthalicberine),5-羟基厚果唐松草次碱(5-hydroxythalidasine),唐松草菲灵(thaliphylline),高原唐松草灵碱(thalmiculine),高原唐松草明碱(thalmiculimine),5-羟基唐松明碱(5-hydroxythalmine),唐松草舒平碱(thalisopine,thaligosine),皱唐松草宁碱(thalrugosaminin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高原唐松草替明碱(thalmiculatimine),小唐松草瓦星碱(thalsivasine),唐松草亭碱(thalict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2'-去甲唐松草菲灵(2'-northaliphylline),2'-去甲尖刺碱(2'-noroxyacanthine),高原唐松草米宁碱(cultithalminine),新罗氏唐松草碱-2'-α-N-氧化物(neothalibrine-2'-α-N-oxide)。

皱唐松草宁碱-2-α-N-氧化物(thalrugosaminine-2-α-N-oxide),唐松草舒平碱-2-α-N-氧化物(thaligosine-2-α-N-oxide),唐松草菲灵-2'-β-N-氧化物(thaliphylline-'β-N-oxide),厚果唐松草次碱-2-α-N-氧化物(thalidasine-2-α-N-oxide),5-羟基厚果唐松草次碱-2-α-N-氧化物(5-hydroxythalidasine-2-α-N-oxid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木兰花碱(magnofloine),芬氏唐松草亭碱(tbalidastine)等。

4.多叶唐松草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厚果唐松草碱(thalicarp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N,O,O-三甲基散花巴豆碱(N,O,O-trimethylsparsiflorin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 根含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已碱,木兰花碱,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亭碱(thalidastine),去氢分离木瓣树胺(dehydrodiscretamine),皱唐松草酮碱,N-甲基网叶番荔枝碱(tembetarine),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皱唐松草宁碱(thalrugosaminine),唐松草舒平碱(thalisopine,thaligosine),皱唐松草吉定碱(thalirugidine),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去甲氧化白毛茛分碱(noroxyhydrastinine)。

5.贝加尔唐松草根茎含贝加尔定(baicalidine),海罂粟碱(glaucine),小檗碱(berberine),贝加尔灵(baical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贝加尔唐松定碱(thalbaicalidine),贝加尔唐松灵碱(thalbaicaline)。 茎含小檗碱,海罂粟碱,贝加尔灵,贝加尔唐松灵碱,7-氧代贝加尔灵(7-oxobaicaline),5-O-去申柱唐松草碱(5-O-demethylthalistyline),N-去甲柱唐松草碱(N-demethylthalistyl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6.黄唐松草根含小檗碱(berberine,thals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隐品碱(cryptopine),唐松星碱(thalixine,thalicsine)。 地上部分主含小檗碱,还含黄唐松草碱(thalflavine),厚果唐松草碱(thalicarp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唐松草檗碱甲醚(O-methylthalicberine),香唐松草碱(thalfoetid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唐松草酸(thalictricacid)。 种子含油,其中脂肪酸为: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山萮酸(behenicacid),蜡酸(ceroticacid),油酸(oleicacid),亚油酸(linoeic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等。

药理作用

非替定碱有降压作用,其粗制剂可治高血压。 木兰花碱、小檗碱、药根碱等参见青木香、黄连条。 同属植物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petaloideum或箭头唐松草T.simplex含箭头唐松草碱(Thalsimine),对动物有消炎、镇痛、降温作用.紫唐松草T.Dasycarpum含唐松草卡品碱(Thalicarpine)、紫唐松草碱(Thalidasine)、香唐松草碱,对大鼠瓦g癌一256及小鼠Lewis肺癌有效.唐松草卡品碱还有弱的降压作用。

鉴别

马尾连

理化鉴别

(1)显微化学试验取本品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加乙醇1-2滴及硝酸1滴,盖上盖玻片,放置5-10min,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针状、长柱状或簇状的硝酸小檗碱结晶。

(2)薄层包谱取本品粉末1g,用甲醇水浴回流提取,提取滚浓缩至1-2ml,作为供试液。 取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对照品,用甲醇溶解,制成每1ml约各含1mg的混合对照液。 取上述供试液、对服液各适量,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为展开剂,展开12-15cm,取出,晾干。

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斑点。 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选方

①治小儿伤风发热及麻疹将出:马尾黄连、蝉蜕、菊花、大力子、防风、薄荷、甘草,煎汤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痢疾,肠炎:马尾黄连九钱,木香三钱。 共为细末。 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三次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湿热呕吐:马尾连一钱半,吴茱萸四分,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热病烦渴:马尾连、焦山栀各三钱,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2]

⑤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马尾黄连三钱,黄芩二钱,刺黄柏三钱,栀子三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五钱,甘草二钱。 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红肿疮痈:马尾黄连二钱,水煎服及研末外撒或制成软膏外用。 (《云南中草药》)

⑦治渗出性皮炎:马尾黄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 或与松花粉各等分同用。 如撒后患处于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 (《新疆中草药手册》)

⑧治脚癣:马尾黄连五钱,黄柏一两,新鲜猪胆汁一个,冰片三分。 先将马尾黄连、黄柏水煎成糊状,去渣,再下猪胆汁,微火煎1~2分钟,离火,待温加冰片搅匀,每晚擦患处。 (《新疆中草药手册》)

参考资料

1.马尾连·中药世家

2.中药马尾连·中华康网

下一篇: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之父)
上一篇:爱尔兰画眉(爱尔兰画眉口琴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