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姓在百家姓排第几(卢在百家姓的排名)

2023-02-24 05:58:1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5

百家姓。 芦。 芦是芦苇,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择水而生。 芦苇植株高大,茎叶似竹,光滑直立,秆高1至3米,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10至40厘米,稍下垂,为白绿色或褐色,花期为每年的8月至12月。

以芦为姓,在水一方。

(清)乾隆《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

芦姓之人 奉齐桓公为始祖

秋日,看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有位伊人,在水一方”这样唯美无比的句子,总是会在心中流淌。

大片的芦苇郁郁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心中的挚爱和思念啊,在水的那一方。 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和眼光,芦苇坚韧、柔美与低调,最适合表达持之以恒的理想和绵长深厚的情感。

芦苇,就总是安静而坚定地美着。 有时,她好似空气,不被感觉到存在,却无时无刻地被需要。 她不管出现在何种场合、拥有何种身份,都非常相宜。 作为主角,她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作为背景,她的苍芒大气、飘逸昂然,早已铺满人们的心田。 她性味甘、寒,无毒,可食可用,可医可药。 嫩根和嫩芽清甜爽口;根能治胃热烦闷、噎哕不止;茎、叶能治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金疮;花能治鼻衄(nǜ)血崩、上吐下泻等。 作为优质大型水泽植物,芦苇以巨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抗逆性,保土固堤,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庇护,为浅水鱼虾提供栖息地,是轻型建筑材料和农业用具,还是造纸、造棉、造丝、织席、编帘等的材料。

精致的模样,丰富的内涵,芦苇仿佛人们心中的神。 那诗中“伊人”,不论是指代美人,还是代表心中念想,都是以何等出挑的风姿,隐在漫漫无边的芦苇之中啊。 读芦苇,可以读出辽远风致,也可以读出望眼欲穿。

所以,以芦为姓,当然也是既美且强,她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 他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 当年,齐襄公混乱无道。 小白的辅佐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候、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被人所杀,国政混乱之时,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登上国君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是钟情于芦苇的。 他逃难的莒国芦苇众多,他常去芦苇边,对苇当歌。 那对在水一方的执着追求及追求路上的艰难险阻,令他感慨良多,“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理想的翅膀,无论强风如何吹袭,都不会折断。

齐桓公也善用芦苇,白嫩清甜的芦根和芦芽是他喜欢吃的,生吃或清炒;滑爽俊秀的芦叶和芦花是他喜欢用的,叶编席帘,花序做扫帚,花絮填充枕头等。 总之,他吃芦根、枕芦花、睡芦席,偶尔有个胃热烦闷、肺气不舒,他就把芦根、芦叶巧妙地煎煮一番,一下子就又神清气爽了。

(清)朱耷《芦雁图》轴

特别是在夺取君位那场异常激烈的斗争中,芦苇以完美的意象,给予齐桓公很大的安慰和鼓舞。 当时,鲍叔牙侍奉小白去莒国时,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另一个兄弟公子纠去了鲁国。 鲁国听闻齐国无君时,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想让公子纠成为齐国君主,并派管仲另带军队遏阻莒国到齐国的路。 管仲暗中射了小白一箭,小白倒地装死,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往齐国赶。 夜半时分,惊魂未定的小白透过车窗缝往外看,就是这一眼,令小白好像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原来,车正经过一片宽阔的芦苇丛,那一枝枝芦苇正坦然逍遥,立在天地间,似明珠将暗夜点亮。 小白的心终于回归平静。

登上君位后,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把管仲从鲁国接到齐国,与管仲谈论霸王之术。 在谈论过程中,齐桓公被管仲的思想和才华折服,终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不断扩充国家实力,经过九合诸侯,树立盟主威信,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到前643年在位,共42年。 他的后裔,也许是明白他对芦苇的喜爱,有以芦蒲为姓的,后改单姓芦。 芦姓尊齐桓公为得姓始祖。

芦卢同源 两姓祖上是一家

说芦姓,自然让人想起同音的卢姓。 事实上,这两个姓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 卢姓的得姓始祖是高傒,而齐桓公是高傒堂侄,因此,芦姓与卢姓同源同宗。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约为今山东禹城),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叫“高”,人称“公子高”。 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仲,号祖望。 吕傒也是齐国的贵族,还被周天子赐封为齐国上卿(正卿),相当于宰相,可以世袭。 吕傒执掌军政大权,屡建丰功,被齐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并封之于卢邑(约在今山东长清偏西南),吕傒因而叫做高傒,其子孙均以其封地卢邑为姓,是为卢氏。 史籍《元和姓纂》也有相同记载。

卢姓人也和芦姓人一样,都将芦苇视为守护神。 而高傒和齐桓公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叔侄、从小相好那么简单。 如果没有高傒,齐桓公是难以继位的,因为齐襄公诸儿(齐襄公,姜姓,吕氏,名诸儿)是齐僖公长子,公子纠是次子,小白是第三子,按长幼排,大哥死后,理应是二哥继位,轮不到小白。 当初,齐国混乱无主时,高傒第一时间秘密通知小白回国,小白装死蒙骗了鲁军,很快就和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先入齐都,被高傒等重臣迅速拥立为君主。 而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便放松了心情,放慢了速度,六天才到达齐国边境,且一到边境,就被高傒毫不客气地给拦了回去。 愤怒的鲁庄公和公子纠不甘心失败,组织大军向齐国杀来,高傒继续挺身而出,力主迎战,并亲自指挥作战,在乾时(约为今山东临沂沂水)将鲁国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还从侧翼迂回,截断鲁军归路,使近万鲁军成为瓮中之鳖,迫使鲁庄公妥协,满足了齐桓公提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处死公子纠、交出管仲等。

对于齐桓公,高傒就像芦苇坚定地立在水边一样,给予着强有力的支持。 他也是齐桓公富民强国、称霸诸侯的宏图大业中任用的一批最重要的人才之一。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

齐桓公终生感激高傒。 芦姓卢姓,也非常敬重高傒。

融合通用 草头虎头古难分

芦卢两姓,不仅同源,还在2000多年的传承中,有过通用、并用、甚至融为一体的历史。 就连很多芦姓或卢姓,都说不清自己的姓氏到底应该写成哪个字,是“草”字头的“芦”,还是“虎”字头的“卢”?

芦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约第115位,在几千个姓氏中算是“排名靠前”了。 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不算少了。 然而,古代文献中却无芦姓名人记载,现今能查到的也只有明代金吾后卫前所千户芦才兴和清朝乾隆年间进士芦荫文。 这与芦姓起源时间较早、人口较多的特征不符。 而反观卢姓,自得姓以来,名人众多。 其中,既有具备政治才能的,如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卢绾(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被封为燕王)、惟一称过帝的卢芳(地方割据首领,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等;也有具备文学才能的,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宋代诗人卢祖皋、元代文学家卢挚等。 虽说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约第42位、位于芦姓之前,但从姓氏发展规律来看,两个姓氏的历代名人相差不至于如此悬殊。

唯一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古代不少芦姓改姓了卢姓,当代又有很多卢姓写成了芦姓。

历史上,芦姓除了是齐桓公的后裔,还有一支出自北魏时期的鲜卑族莫芦氏。 莫芦氏南迁后,改为单姓“草”字头“芦”。 此后,一部分融合到齐桓公后裔的“芦”姓中;另有一部分则又将“草”字头“芦”改为“虎”字头“卢”,融合到高傒后裔的“卢”姓中。

古代汉语里,“卢”与“芦”是同义词,“卢”“芦”“泸”可通用。 例如,四川省有个芦山县,最早约于公元前316年建县,秦惠文王时期以卢山、泸山、芦山等交替为县名。 《辞海》(1979年版)对“芦山县”的解释为:“隋置卢山县,元改泸山县,明改芦山县”;对“芦沟桥”的解释是:“芦沟桥,一称卢沟桥。 ”清政府与比利时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签订《芦(沟桥)汉(口)铁路借款合同》,即写的芦沟桥。 乾隆皇帝有题词为“卢沟晓月”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芦沟桥头,也说明“卢”与“芦”在清代仍然通用。

1949年以前,中国使用繁体字,人们在书写姓氏时,往往图简便省事,把繁体虎字头的“盧”简写成“芦”。 后来,中国实行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汉字,“盧”简化成“卢”,但一些人仍习惯用草头“芦”,久之成自然,许多“卢”姓便衍变成了“芦”姓。 甚至,出现了同一族或同一家两个卢(芦)姓的情况。

芦姓和卢姓的这种关系,也好像《诗经·蒹葭》中蒹和葭。 这本来是两种植物,蒹指没长穗的荻,葭指初生的芦苇。 芦苇和荻都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是芦苇属,荻是荻属,荻没有芦苇高大,但两者长相十分相似,又生于水边,习性、用途也相似,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她们并称为“芦苇”,《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也说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 西汉学者毛苌的《诗疏》把芦、苇、葭作了这样的解释和区分:“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苇者,伟大也。 芦者,色卢黑也。 葭者,嘉美也。 ”

所以,当蒹与葭这高低有致的植物相伴在水云间,飘摇舒展的时候,我们就遥望在水一方吧。 芦姓和卢姓,分得清还是分不清,又有什么关系呢?

(责编:沈沣)

下一篇:排卵排几颗(排卵的步骤)
上一篇:大灯清洗用(大灯内部清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