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姓在百家姓排第几(百家姓 莫)

2023-02-24 04:39:24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8

(卷之十一)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虞氏图腾释义

虞即驺虞,兽名。 它是传说中的神兽。 金文中虞、吴为同一字。 甲骨文的虞字像人形,还有罗网和陷阱相配,驱赶野兽,一网打尽。

虞姓主要源自:姚姓、子姓、姬姓

虞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1、源于姚姓,是姚姓的分支,出自上古五帝最后一位禅让制帝王舜帝姚重华之子商均,以国名为氏。

舜帝有号称有虞氏,故舜帝又称虞舜,是虞姓人的始祖。 舜帝姓姚,名重华,公元前2277–2178年。 尧让位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 舜是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 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姓人的始祖。 禹治水有功,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大禹,大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国。 《史记 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 ”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 ”括地志云:“虞国,舜後所封邑也。 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 ” 《括地志》: “宋州虞城县(大襄)[古虞]国,[舜后]所封之邑。 杜预云:舜后诸侯也”。

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2、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

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 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史书的记载,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

矢国被灭亡后,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称虞氏,正确读音作wú,今读Yú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公爵,称虞仲。 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 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道灭虢”。

虞国被灭后,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虞氏,以念亡国之痛,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Yú。

4、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父季历之兄泰伯所建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虞国,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两周时期虞、吴为同一个字。 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虞国”,称“吴国”,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 周元王三年(473年),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亡国后,有吴国王族子孙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虞氏,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虞舜

始 祖 地:河南虞城

郡望堂号:济阳、陈留、会稽;五绝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51位/约4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1位

万氏图腾释义

万,虫名,即蝎子。 因蝎子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成千上万的集聚在一起,后人就借用为数字,产生千、万等读数。

万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任姓、赵姓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后裔芮伯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成王姬诵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为姬姓诸侯小国。 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 但后来由于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了,闹得内宫不安,其母亲芮姜一怒之下将芮伯万赶出国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

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万舞,就是万人之舞的总名,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动总指挥一类的官职。 据史书记载,商汤因“以万人而得天下”,一举击败夏桀,建商王朝,其后就有人以“干舞”为其国人军队的代称,组成歌舞予以典庆,即称万舞。 在史籍《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万也者,干戚舞也。 ”在典籍《韵会》中也记载:“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 ”

在万舞、干舞的后裔子孙中,因以以为姓氏者,即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远早于姬姓万氏。

4、源于任姓,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弟子万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万氏,孟子门人万章。 ”万章,任姓,全名叫任万,字子章,被后世称作万章、万子章,公元前305年左右战国时期薛人,是孟子的重要门徒,也是儒学名著《孟子》的主要编纂者。 在史籍《纲鉴易知录》中记载:“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篇。 ”在典籍《孟子·序》中也说:“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在战国时期周游列国,宣传儒家的仁爱治国之道和唐虞三代德政,希望各国能采纳它的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魏、宋、滕、齐等诸侯国都没有接受他的游说,最后他离开了齐国,回到了家乡邹国薛地(今江苏邳县),课徒讲学,他的门徒万章等,把他的言行主张记录编辑成《孟子》七篇,后来的韩子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孟子的伟大思想、言行,能够传播并存至今,万章的功劳是巨大的。

在万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万氏正宗。

得姓始祖:魏万(毕万)、芮伯万

始 祖 地:山西芮城

郡望堂号:扶风、河南;隰西堂、槐里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08位/约2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2位

支氏图腾释义

支,本义是脱离了主干的枝条。 衍生出支派、支系、支流等义。

支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妫姓

支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虞 万 支 柯),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 2014年据支姓宗亲网不完全统计:支姓一族如今已遍布25省近400处集居地(除海南,福建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有50人以上聚集地),国内总人口约17.3万。 官方统计江苏省的支姓人数排名第一。

1、源于子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隐士子州支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高士传》记载:尧舜时有个叫支父的人。 支父,全称为子州支父,是传说中的隐士,子姓,名州,字支父。 是一个博学渊源的人。 在子州支父的后世子孙中,便以其字为姓氏,称支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为得姓始祖,正确读音作shì(ㄕˋ),且不与大月氏国支氏、析支国(党项)支氏、黄支国支氏、条支国支氏族人合谱。

2、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姬姓后代姓支的氏族,属于以先祖谱序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周代王公、诸侯后的支子,一部分后人有以支为氏。 周朝时宗法制度下称嫡长子,先祖嫡长子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为“支子”,他们在分封时,支子有的以支为姓,遂形成支氏。

另外,古代王公、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

3、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大夫郭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姓氏大观》中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 禹乘二龙,郭支之驭。 ”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为大禹驾御马车之人。

在郭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支氏、郭氏,郭支还是郭氏的鼻祖。 该支氏与妫姓郭氏同宗同源,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支父、支树

始 祖 地:陕西岐山、甘肃敦煌、祁连

郡望堂号:琅琊、邰阳;白鹊堂、孝感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39位/约1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3位

柯氏图腾释义

柯的本义是斧子之柄。 柯,握住斧子用来伐木。 柯也是古人用的一种器皿,用来盛饭。

柯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柯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 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 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 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 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2、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 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 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 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 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 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柯相(柯卢)、齐襄公(姜诸儿)

始 祖 地:河南兰考

郡望堂号:济阳、钱塘、齐郡;异鹊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57位/约11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64位

昝氏图腾释义

昝,本义是我,同“咱”。 作为姓氏,拟与古国及其封号、古地名及其人名、字有关。 “昝人”应是先祖中有“昝”字或在“昝”地居住的部落,他们以“昝”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加以崇拜,并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终形成“昝姓”。 图腾用多种手法,形象的表达了“咱们一家人”的意境。

昝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 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 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 “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曶”,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旸”,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朁”的伪俗字。

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是一个有谋略之臣,诡计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后裔子孙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咎单

始 祖 地:湖北襄阳、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太原、彭城;明敏堂、笃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82位/约13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5位

管氏图腾释义

管的本义是一种乐器。 是一种竹子做成的有六个孔的横吹的管乐器,象征十二月之音。 “管”引申为管理、统辖、管教、管制等意,中国古代乐队奏乐时,由管领奏,也用管作乐杖来指挥合奏。

管姓主要源自:姬姓

1、管叔之后,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周武王姬发病逝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因为周成王当时才十二岁,年纪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辅政。 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兵,联合殷商酒族和淮夷民族发动了叛乱,一直到三年后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杀,管叔也以叛国之罪被杀,蔡叔被流放。 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2、周穆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的记载,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 传至春秋时期的管仲,该支家族始显于齐国。 管仲,即姬夷吾,公元前725~前645年,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政治家。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曾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

管仲的后代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管氏至今。 该支管氏与管叔之后同宗同源。 以前的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周穆王支庶管氏一族扬名天下,故而管氏子孙尊奉管为管氏的得姓始祖,史称管氏正宗。

得姓始祖:管叔鲜(周武王之弟)

始 祖 地:河南郑州

郡望堂号:平昌、晋阳、平原;匡世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54位/约12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66位

卢氏图腾释义

卢,本义是炉。 在甲骨文中卢字像炉身整体的火炉之形状。

卢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其后人以卢为氏。

  1.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

始 祖 地:河南卢氏 山东长清

郡望堂号:范阳、河南;淮阳堂、专经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0位/约68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7位

莫氏图腾释义

莫的本义是太阳将要落山。 这是一个会意字,日在四周的杂草中沉入山脚下。 后莫由暮代替,则更加像太阳落下去的样子。

莫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妫姓、鄚姓

1、源于姬姓

莫姓得姓始祖是上古时期的颛顼帝。

颛顼帝,上古圣君三皇五帝之一,黄帝之孙,昌义之子,炎黄联盟重要首领,号高阳氏。 因居北方,故又称北帝;北方五行属水,其色黑,故又称黑帝。 黄帝早期的活动范围在姬水流域,以姬为姓,生子二十五人,得姓十四人、十二姓,姬姓为其中之一。 颛顼帝部落联盟下分八个氏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地天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 他重视神事、人事治理,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据史籍《三郡记》和《姓氏考略》记载,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鄚州镇),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氏,世代称莫氏至今,史称莫氏正宗。 莫氏族人皆奉颛顼为莫氏的得姓始祖。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其后裔在西周初期建有芈姓大国,即荆国,后改称楚国。 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广韵》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亦称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之国政。 在史籍《淮南子·修务训》中则称“莫敖”为“莫嚣”,指出其原为楚国最高行政官职,军、政两事一把抓。 到楚武王熊通开始称王时,莫敖之职仍然存在,后来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为重臣,与莫敖相互制约。 在史籍《左传》的记载中,以令尹与莫敖并提,处于同等地位。 楚武王以后的历代君主将莫敖废置不常,后来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叙楚国封官之事时,列莫敖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说明莫敖的地位逐渐降低。 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称莫敖本相当于大司马,后降至左司马之下。

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3、源于妫姓

出自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虞幕,虞幕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帐幕的人。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钜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该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简笔形式。 虞幕及虞舜的部分后人居于山西妫汭(虞舜娶尧帝二女于此),后世建立虞国、鲜虞国,从属于西周末代天子周携王姬望(别名姬余、姬余臣)势力。 周携王姬望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建都莫阳城或今望都县,与东周天子周平王同期为帝,周朝二王并立。 其融入莫阳城的族人,以“莫”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鄚姓

属于以居邑名称简笔为氏。 该支莫氏,起源于汉朝时期鄚县。 周宣王姬静生二子,长子周幽王姬宫湦,次子周携王姬望(别名姬余、姬余臣)。 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兄弟宗室蔓散各方。 姬望迁钜鹿郡,建莫邑国,都于巨鹿郡莫阳城(今河北任丘鄚州镇)或今望都县。 幽王宠爱褒姒,废原王后申后及原太子姬宜臼。 姬宜臼投奔外祖父申国。 后,幽王废太子姬宜臼勾结申国、缯国及犬戎杀死周幽王,覆灭西周王朝,并在申国继位周平王。 周人以废太子姬宜臼弑父杀弟、灭亡周室、无权继位为王之故,拥立周宣王次子姬望为周王,史称周携王、周携惠王,都于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镇)或望都县,周朝二王并立。 姬望继位二十一年后,晋文侯袭杀周携王,周室重归一统。 重回正统地位的周平王给姬望赐恶谥“携王”,抹杀莫邑国一切历史记载,诸侯公卿不敢公开谈论莫国之事,讳谈“莫国”如深渊,后世则由《春秋谷梁传》写出“讳莫如深”一词,最后结为成语。 莫字本义为暮,经莫国之事后,莫字也从此形成了否定语义。 (详见战国出土文物楚简《系年》,魏国出土文物史书《竹书纪年》)

姬望的后裔传至第三十三世孙姬振(姬振扬),初官执戈郎,因功在汉室,官至钜鹿侯,食采于莫州鹿台,赐姓莫氏,成为该支莫氏始祖。 莫振(莫振扬)因后来支持王莽新朝的复古运动,东汉建立后重修《汉书》,作废汉平帝至王莽新朝时期三百多位公侯爵位,从此史书无闻。

得姓始祖:颛顼

始 祖 地:河北任丘、平乡

郡望堂号:江陵、巨鹿、河间郡

当今排序/人口:第96位/约24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8位

经氏图腾释义

经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芈姓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经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周王室有个卿士被封于经邑,因此史称经侯。 古经邑之所在,就是今河南省的洛阳市一带,著名东汉科学家张衡在《东京赋》描写洛阳的天文气候特征时就说:“洛阳,昔先王之经邑也。 其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 ”春秋末期一度地处魏国。 不过也有学者说经邑在今河北省的大城县,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经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经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郑武公小儿子共叔段的封地京,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姬叔段被封于京(今河南荥阳),简称京叔段,他的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京氏。 姬叔段是郑武公姬滑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厌恶长子姬寤生,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未同意。

在京叔段的京氏后裔子孙中,有因此事件避难改以同音字“经”为姓氏者,世代称经氏至今。

3、源于嬴姓,出自汉朝时期易学大师京房,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汉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易学、音律学者叫李京房,他崇尚易学,自称精通五行天地之律,因此“推律自定为京”,遂以“京”为姓氏,充分表明了他对易学的赤诚迷恋。 在汉元帝刘奭执政时期(公元前48~前33年),京房以《易》干政,他把灾异与政治相联系,试图以这种方式向汉元帝刘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臣石显,被中书令石显罗织了一大堆罪名,投入监狱,后在狱中凄惨死去。

京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为了避免灾祸而纷纷迁逃,遂取“京”的同音字“经”作为姓氏,改京氏为经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刘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叔叔)之字叫经孙,在东汉王朝建立后,被汉光武帝敕封为泗水王,封地在泗(今安徽濉溪),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号为姓氏者,称经孙氏,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经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经侯

始 祖 地:河南洛阳

郡望堂号:荥阳郡、平阳郡、赐宴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428位/约1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69位

房氏图腾释义

房,“房也”。 《说文》:“房的本义是正室两旁的屋子”。 房与“方”密切相关,房子下部的方字,在甲骨文中像叫“耒”的农具。 “耒”是古代翻土耕地农具“耜”的曲木柄。 古人秉耒而犁,刺土曰推,起土曰方。 方人以祭耒耜而得名,所以房的原意是放置耒的重地。

房姓主要源自:祁姓

1、“房”姓诞生于距今约4300-4700年前,起源于祁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 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 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 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 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 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舜继位以后,房渚及丹朱所受封地点。 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邢台市清河县东),清河房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得姓始祖:帝尧之子丹朱

始 祖 地:河南遂平

郡望堂号:清河、济南、河南;中书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85位/约78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70位

裘氏图腾释义

裘,本义指皮衣。 古人以兽皮为衣。 甲骨文的“裘”字,从求、从衣。 很像一件衣裘,上有领,外有毛。 裘,也是古代工匠的一种。

裘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裘姓起源多种,但据近来几年中华裘氏宗亲联谊总会考证,较为公认的说法为仇氏仇牧而来,推叔丰公(字温仲)为姓氏始祖距今约2700多年

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大夫仇牧,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谐音为氏。 据典籍《广韵》中注裘氏“本仇氏,避雠改裘。 望出渤海”。 这在史籍《姓源》中亦注有:“宋大夫仇牧之后,望出南阳(今河南沁阳)。 又后魏仇洛齐本姓侯,改姓仇。 见《魏书》。 ”仇牧,为著名的宋国大夫。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子捷十年,公元前682年),在“南宫之乱”中被南宫万所杀。 仇牧之子仇仲当时奔往宋国的附庸萧国。 次年,宋桓公子御说立,诛南宫万,将为仇牧立后。 当时萧国大夫推荐仇仲入朝为大夫,但仇仲不愿再做官,遂隐居于今河南沁阳一带,并改姓为裘氏,故裘氏奉仇仲为始祖,仍尊称为仲子。 仲子的第十六世孙裘寿为西汉中郎将,其子裘法仁以文学起家,汉武帝、汉昭帝时曾出任华阴县令,后世居渤海,遂以渤海为地望。 仲子的第二十五世孙裘睿,在晋朝“八王之乱”后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后隐居于浙江金华一带,逐渐形成了浙江裘氏大宗。

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修纂的浙江嵊州甘霖镇求家村《求氏宗谱》记载:“宋仇牧之后,子孙避难改仇为裘,居山东青州,始祖裘恭为车骑将军,因触怒汉明帝,被贬为民,谕‘裘’去‘衣’,改姓‘求’。 于是裘恭离山东隐浙江青田,转隐会稽剡南山,最后扶母携幼入剡(今浙江嵊州、新昌)定居。 ”在新昌《剡南求氏宗谱》中,亦记载有汉裘恭改姓为“求”的相似说法。 今除嵊州外,浙江的绍兴、新昌等地亦有求氏族人分布。 会稽义门裘氏一脉,瓜瓞绵延,繁荣昌盛,故裘氏向有“渤海震家声,会稽世泽长”之称誉。

子姓仇氏、裘氏、求氏三支同宗同源。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食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食,他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称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一族。 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氏的得姓始祖,史称裘氏正宗。

3、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官名为司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裘,又名裘官,专职负责制作皮质。 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中秋献良裘,季秋献功裘。 救寒莫如重裘。 ”古时候中原地区冬季十分寒冷,王室宫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裘衣裳。 周王朝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衣裳,设立了一种官职叫作司裘,专门司职宫廷衣裳制造、等级鉴定、库藏保管、论功行赏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些司裘、裘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裘氏,成为裘氏的另一支主源。

得姓始祖:春秋时卫大夫裘侯

始 祖 地:河南洛阳、濮阳、夏邑

郡望堂号:渤海;敦睦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73位/约14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71位

缪氏图腾释义

繆,通穆。 古时宗庙所列次序,左昭、右穆。 以父子辈递,则文父昭、子穆。 穆也称繆,引申有恭敬、肃穆之义。

缪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春秋时期,秦国的秦缪公(秦穆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缪公为嬴姓,赵氏,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前620年)。 秦穆公精明强干,但当时秦国崇尚武力,不喜文治,还非常迷信,许多治国的规则也都不文明。 在秦缪公逝世的时候,还让他那三位最有名的贤人殉葬,他认为生前陪他的人,死后也要陪他。 孔子对这种事就非常反对。 秦缪公死后谥号为“缪”。 因为古代“缪”、“穆”二字同音,都读作mù,所以秦缪公又常常被写作秦穆公。

在秦穆公的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缪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mù,改音读作líu,变音读作miào亦可。

得姓始祖:秦穆公

始 祖 地:陕西咸阳

郡望堂号:兰陵;兰陵堂、尽忠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26位/约49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72位

干氏图腾释义

干,“犯也”。 本义是冒犯、触犯。 属指示字。 意为入。 进入物体则为干。 干是一种武器,成语“大动干戈”就由此而来。 “干人”当是擅长制作武器和常年征伐在外的部落及其后裔,他们以先人的职业和成就为荣。 以“干”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加以崇拜,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干姓”。

干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赢姓、妫姓

1、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 古代的邗国,即今江苏省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 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 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灭国时间当在公元前711年以前。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 ”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2、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 “干将”一般被认为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柄剑的名称。 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 莫邪,干将之妻也。 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3、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干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干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 干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 在干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4、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 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 李宗又称段干木。 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 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 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干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5、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今江苏吴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 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殪以邑为氏。 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古干国君(夏时古国)

始 祖 地:江苏扬州、江都、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荥阳、颍川、江都;良史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73位/约2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73位

解氏图腾释义

解,“分解也”。 本义是用刀解切猎物,如杀牛、兔、野猪等。 甲骨文中的“解”字。 像是一头牛和抓住牛角的双手,这是杀牛的基本动作。

解姓主要源自:姬姓、赢姓

解姓位于百家姓之一,最早源出于姬姓。 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174位。 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有个儿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良的受封于解地(今山西解县),称为解良。 解良的后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为氏。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孙解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之子姬良受封于解邑,姬良此后生活采食于解邑(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hài州镇),古称“河东解邑”。 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在解良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解氏,史称山西宗解,为解氏正宗。

2、第二支源出赢姓。 颛顼之后,伯益之裔,春秋时,秦非子之裔自裴迁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或在河南洛阳南(大解)和洛阳西(小解),后人以邑为氏。

得姓始祖:解良

始 祖 地:山西解城

郡望堂号:雁门、平阳;梁都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90位/约71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74位

应氏图腾释义

应本义是承诺、回响、接应。 应、雁有渊源关系。 应的古文为雁。 大雁排队整齐而飞,总有一只领队的老雁在高空中鸣叫,向后面的雁群招呼,一一回应不断前进,以免有大雁掉队。 这样才引申出“应”的字义。 应人应是以猎杀大雁为食、为生的氏族。 他们以大雁作为自己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此命名族名和族徽,最后发展为国家,形成应姓。

应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得姓始祖:周武王之四子、应叔

始 祖 地:河南平顶山

郡望堂号:颍川、汝南;淮阳堂、燕翼堂、报本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98位/约64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75位

宗氏图腾释义

宗是宗庙。 会意字。 宗以“宀”和“示”两部分组成。 宀表示古代的屋室,示表示神主。 组合在一起为祭祀祖先的庙宇。

宗姓主要源自:子姓、偃姓、妫姓、芈姓

1、宗氏出自子姓。 春秋前期的宋国(今河南商丘)君主宋襄公(子兹甫)同母之弟子敖,子遨奉其兄宋襄公之命出使晋国,他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但再也没有回宋国。 公子遨在晋国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 伯扈生伯宗,伯宗成为了晋国大夫,因为他耿正直言,结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杀。 伯宗之子州犁逃到楚国,出任楚国太宰,受封食邑於锺离。 生有二子。 长子郤宛,其嫡支子孙后来就称钟离氏或钟氏;其次子伯连,迁居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其后裔子孙以先祖伯宗的名字为姓氏,称宗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宗氏正宗。 此系宗氏有宰相二人:宗秦客、宗楚客。

子姓宗氏唐朝部分世袭表

宗明,隋司隶刺史。 宗岌,魏王府记室、巴西主簿。 宗秦客,相武后。

宗楚客字叔敖,相武后、中宗。

宗晋卿,司农卿。

宗郑卿。

2、源于偃姓,出自春秋时期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有一个偃

姓宗国(今安徽枞阳),为子爵,因此称宗子国。 据史籍《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 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 ”宗子国在周襄王姬郑二十六年(楚成王芈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恽(芈頵)展开了灭群舒的系列战役,到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后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将军子孔率大军镇压,抓捕了舒、宗两个子爵国君主,宗子国遂亡。

亡国后的宗子国贵族及子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宣公裔孙宗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陈宣公妫杵臼的第六世孙叫宗来,他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抿子为姓氏,称宗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属于以官职为姓。 刘交的曾孙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

在刘德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正氏,后改称宗政氏,今多已简化为单姓宗氏。

得姓始祖:宋敖(宋襄公母舅)

始 祖 地:河南洛阳

郡望堂号:河东、 南阳、京兆;忠简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06位/约23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76位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下一篇:白板清洗(白板清洁剂)
上一篇:样学好算法(怎样学好数据结构与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