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 (医用术语)

2023-02-23 14:58:5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3

黄瓜炭疽病医用术语

黄瓜炭疽病近年来发生不断趋重,是由引进的种子带菌所造成的。 春秋两季均有发生,防治难度较大,对生产影响巨大。

中文名

黄瓜炭疽病

主要为害部位

叶子

主要危害作物

黄瓜

防治农药

百菌清甲硫·乙霉威

发生原因

引进的种子带菌

症状

黄瓜炭疽病从幼苗到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渐溢所,后折倒。 成叶染病,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米,灰褐色至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 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 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为淡绿色,后成黄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后期开裂。

病原

黄瓜炭疽病是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发病特点

病菌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引起再侵染。 种子调运可造成远距离传播。 田间发病适温在20~27℃,病菌最适生长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叶片有露珠时有利于发病,适宜的温湿度潜育期仅需3天。 土壤粘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的瓜地发病重。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炭疽病多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发病盛期在5~6月和9~10月。

发病规律

该病属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22—27℃时最适宜病菌生长,相对湿度87%—98%最适宜侵染发病。 病菌可随雨水传播,温室大棚如果通风不良、闷热、早上叶片结露叶水最易侵染流行。 露地栽培在春末夏初的多雨季节病情严重,但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60%时病势发展缓慢。 植株衰弱、田间积水过多、氮肥施用过多等都有利于该病发生。

发病条件

黄瓜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可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冬季温室也为病原菌越冬提供了重要场所。 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菌丝体和拟菌核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通过种子调运可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未经消毒的种子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子叶,引发病害。 寄主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农事活动和昆虫进行传播,引起再侵染。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停止生长。 发病最适温为24℃,潜育期3天。 低温、高湿适合本病的发生,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 气温在22~24℃,相对湿度95%以上,叶面有露珠时易发病。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内光照不足,通风排湿不及时,均可诱发此病。

防治方案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研4号、早青2号、中农1101、夏丰1号。 此外。 中农5号、夏青2号较耐病。 采用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瓜上留神,对生产用种以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冰醋酸100倍液浸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2)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 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减轻为害;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 在棚室进行生态防治,即进行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 田间操作。 除病灭虫,绑蔓、采收均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减少人为传播蔓延。

参考资料

1.防治黄瓜炭疽病需要对症下药·好农资招商网

下一篇:黄瓜炭疽病(黄瓜炭疽病用什么特效药治)
上一篇:FDA (国际医疗审核权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