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的意思(但愿人长久代表爱情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和作者什么意思)

2023-02-22 19:27: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初读这句诗,总以为是写情人,其实是错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长久平安,可以一起欣赏明月的姣洁美好,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苏轼写这首词时是在密州任太守时的中秋之夜,思念远在齐州任书记的弟弟苏辙。

词前小引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苏轼创作这首《明月几时有》背后的故事。

一,兄弟情深

在苏轼的少年时期,陪伴他一起成长的,一直是弟弟苏辙。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苏辙气质恬淡冷静,虽不如哥哥那般才气非凡,但稳健而实际,因此在仕途上比哥哥更得意。

他们兄弟一起生活时,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分开时,互相思念,彼此相会于梦寐之中,写诗以表相思;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

苏轼曾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

苏辙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

他们是兄弟,是同学,也是彼此的良师益友。

二,聚少离多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氏兄弟一直遭到王安石的打压排挤。

苏轼初次为官是风翔府判官。 苏轼带着娇妻赴任,这是他兄弟第一次分开,且一去三年,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子由为兄嫂送行,出城四十里才依依惜别。

寒冷的夜空下,苏轼望着弟弟逐渐模糊的背影,心如刀割:

不饮胡为醉兀兀,

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

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

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

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

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

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多雨何时听萧瑟。

君如此意不可忘,

慎忽苦爱高官职。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词一篇寄之》

此后的三年中,兄弟俩会每月相互寄诗一首,互相唱和,既交流了感情,又磨练了写作技巧。

后来,兄弟俩人辗转各地为官,除了为父亲服丧的二十七个月外,相聚日屈指可数!

三,古今绝唱

苏轼在杭州任期三年满后,这时弟弟在山东齐州任书记。 苏轼要求朝廷将他安排在离齐州不远的东州任职。

可是,委任状一下,地名却由东州变成了密州。 密州虽然也在山东,但与齐州相隔千里,兄弟俩人欢聚的梦想破灭。

因为密州与齐州相隔甚远,来往不便,兄弟俩仍以诗词互相唱和,以表思念之情。

丙辰中秋,苏轼便作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兄弟不能团圆,连中秋的明月也不能按时出现。 只有借着大醉,抒发胸臆,怀念往昔时光。

首句化用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问青天为何月还未出,进而欲超脱升入月宫之中。

然而又因天上月宫高处不胜寒,不能适应而陷入矛盾之中。 将天上与人间相比,终是依恋凡尘,觉得人间有趣。

这几句虽是奇思妙想,但终究是现实的反映。 因此,宋神宋读到”高处不胜寒”之句时,不禁感叹”苏轼终是爱君”的。

圆月终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月影渐移。 月儿不能长圆,人不能长聚,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无奈,唯有祝愿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平安幸福,好时时共赏这一轮明月。

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诗情画意的境界,富有哲理的语言,渗透出了东坡的浪漫主义豪情。

此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成为古今绝唱!

后来,人们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于情人和朋友之中,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了!

下一篇:十二星座谁最有杀气(外表傻气内心腹黑)
上一篇:镜子发霉是什么原因?镜子发霉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