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女人为什么戴头巾(兰州女人为什么戴头巾的区分)

2023-02-07 20:01:1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6

有穆斯林,有风沙,冷,传承习俗!

甘肃省城兰州,在民国二三十年代,生活着一批鲜为人知的俄罗斯人,兰州人习惯的称这些人为白俄。 至兰州解放后,仍有少数俄罗斯人滞留在兰州生活,其中为兰州人所熟悉和津津乐道者,莫过于六七十年代的俄罗斯女人玛露茜。 俄罗斯女人玛露茜有着深遂的眼窝,挺拔的高鼻梁和淡黄色的卷曲头发。 六七十年代,玛露茜佩戴着大花头巾,身穿花裙服,脚蹬长皮靴,肩上扛着一把长木柄墙刷和石灰桶,匆匆行走于兰州的大街小巷,宛如一道街景。 这一幕,给当年的老兰州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据兰州史料记载,俄罗斯人的足迹最早踏上兰州的土地,是清朝晚期的事情。 至于俄罗斯人来到兰州生活,时间也并不算太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分子被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强制驱逐出境。 这些人迫于形势逼迫,陆续从新疆一带入境中国,后来又辗转来到甘肃及内地避难。 抗日战争前后,滞留在甘肃的少量俄罗斯人大多定居谋生于省城兰州,当时人们虽称他们为“归化族”,但这些人此时尚未加入中国国籍。 兰州解放后,有关部门鉴于其历史渊源及生活习俗,仍然和苏联俄罗斯族相同,并且有的人至今在苏联尚有亲友且相互通信,经多方面考虑后,户籍上统一将这批人改称为俄罗斯族。

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俄罗斯人,除极个别有钱人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十分的落魄穷困。 当时定居于兰州的俄罗斯人,大多数人仅从事简单技能的手工服务性质工作,主要依靠出卖体力劳动,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至今一些古稀年纪的老兰州人,还能回忆起过去兰州城里的双城门,永昌路、南关什子、酒泉路等繁华地段,多有三俩一伙的俄罗斯人站街待雇,这些人有男也有女,专一替人从事裱糊顶棚,粉刷墙壁等苦累工作。 有人说这些俄罗斯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饮烈性酒,工作之余,拿到工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买一瓶烈酒畅饮,那怕一个大饼子也能把一瓶酒送下肚子里,但生活在兰州的这些俄罗斯族人的勤奋简朴,及吃苦耐劳精神,还是受到了兰州人的交口称赞。 据一九八二年七月兰州人口普查统计,兰州市此时现存的俄罗斯族者,仅剩下区区九人。

追溯在兰州的俄罗斯人历史渊源,不可不提昔日沙俄将军阿年科夫这个人物。 阿年科夫昔日兵败,率领部下由俄国进入新疆后,今新疆地方上头疼不已,后经新疆方面与甘肃洽谈,阿年科夫及部下暂时由新疆迁居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生活。 但这批流亡的白俄士兵桀骜不驯,在敦煌莫高窟避难时,公然放肆的在洞窟中随意埋锅烧饭,导致珍贵的壁画处于烟熏火燎之中,另外白俄士兵破坏珍贵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阿年科夫一行的破坏古代文物行为,引起敦煌当地老百姓愤怒和告发,鉴于此况,当时甘肃督军陆洪涛遂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下命令将这批白俄士兵解送到兰州,临时安置于兰州南部山区的阿干镇羊寨村居住,目的是使之少与外界接触,避免到处惹事生非。

起初阿年科夫仍桀骜不驯,每天驰马射猎于驻地附近山林,且与其旧部秘密联络通讯,图谋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恢复沙俄旧统治。 据史料记载,当时苏联政府曾发外交照会,要求中国将其一行人引渡回国,无奈北洋政府当时窘于内部繁多事务困扰,一直推托未办。 久之,阿年科夫遂日渐沉溺于酒色,并染上吸食土烟恶习,整日足不出户,精神愈发萎糜颓废。 五年之后,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者,为冯玉祥部国民军师长刘郁芬。 此时,民国政府外交部,再次转来苏联政府公函,要求即刻将阿年科夫引渡回苏联,甘肃省主席刘郁芬遂强令滞留在兰州的阿年科夫动身回国。

阿年科夫临行前,自知此行必然凶多吉少,回国保不准难免一死,遂将其从俄国带来的手枪、望远镜、跨下坐骑等心爱之物分别赠送兰州的权贵。 望远镜赠与刘郁芬,手枪赠与刘郁芬部下某团长,坐骑被阿年科夫毙杀后,埋于兰州城西小西湖,阿氏痛哭一场经新疆归国。 当时阿年科夫身边仍有追随部属一百余人,时甘肃地方政府将其部属大部送往上海、天津等地,其后这些人或定居或回国,也有少部分滞留在兰州的生活者。 当时这批人被称之为“归化族”,兰州人则习惯称“白俄”。 兰州白俄,仅管存在人数微不足道,但从他们身上,见证到了十九世纪初叶,世界急剧变革一面的缩影。

下一篇:沧州考驾照多少钱(在河北省沧州市山深线372公里850米超速被拍了罚款100元记6分)
上一篇:迈腾最低配下来多少钱(最低配跌破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