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的例子(双十一的真相)

2023-02-07 15:52:3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6

真正的“双十一”还没到,各路商家已提前半个月左右开始促销活动,战线如此之长,无论是“羊毛党”还是“尾款人”都已心力憔悴。

而且还有不少网友吐槽,优惠券的规则越来越复杂了,没点数学功底都不配过节。 有的网友还发现,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参加一系列活动,结果最后就只优惠了两块五。 这不免让人提出质问:这场“双十一”的消费狂欢,到底是商家的“狂欢”,还是消费者的“狂欢”?

事实上,这些复杂的规则,是商家们筛选消费者,并定向“歧视”的一种策略,最终目的是赚取更多利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价格歧视”。


其核心理念就是,同一件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 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家是需要采用一些套路的,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双十一的常见套路。

免费优惠券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家服装店卖不出产品,囤积过多货物就会造成库存成本上升,但如果全部降价促销就会大大减少盈利,那怎么办呢?商家们惯用的套路就是定向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优惠券。

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原本的边缘客户,而之前的稳定客流,还是以原价售卖,如此一来,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复杂的规则

设定复杂的规则,实际是区分消费者等级的一种手段。 每个人的收入各不相同,那么他们的时间成本,对价格的敏感度也自然不同。

在双十一活动中,有平台给你补贴的满减优惠,有店铺设定的优惠券,还有预付定金的优惠,玩游戏赚取的免单金额等等,价格敏感型的人群,会对这些规则研究透彻,力争拿到最低价,而那些时间成本高的人群,不愿意浪费那么多时间,就会选择原价购入。

而商家在这场“狂欢”中,怎样都不亏,因为价格敏感型的客户,贡献了流量,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则多支付了金额,让商家赚取了额外利润。

事实上,除了双十一以外,价格歧视还普遍存在,而且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例如大数据杀熟。 平台会通过用户日常的消费习惯,判断用户是否对价格敏感,如果不敏感的话,那么在打车费、酒店房费等方面都会多收取几个点。 当然,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交会员费,这样表明用户既有钱,又忠诚。

所以,这些年经常出现,是会员反而掏钱多的事例。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以上的套路呢?

说到底,双十一更像是商家的狂欢,消费者只是待宰的羔羊罢了。

下一篇:九阳电饼铛报价(疫情后突然爆红的)
上一篇:小米mx2多少钱(最实用全面屏机皇)